朴门永续设计:向大自然学来的设计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23r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磊与江慧仪家中屋顶的花园一隅,是一个小小的生态园。那里有水塔,木瓜树、四季豆、山药和厨余桶,木瓜树为水塔及其他更小的植物遮荫,水塔为四周的环境降温、挡风,并反射太阳光给木瓜树。当山药成功攀爬上木瓜树后,四季豆便借着山药之助往上生长,厨余桶则为这个小生态抵挡强风,形成较阴凉的微气候。此外厨余成为植物的肥料,水塔用来储存雨水……
  之所以将这个屋顶小角落称为生态园,是因为这里的种植物组合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了各种生物的特性,起到互补的作用。这个屋顶小角落的设计,就是典型的“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在生活中的运用。
  1970年代,澳洲学者比尔·莫里森(Bill Mollison)与大卫·洪格兰(David Holmgren)在其撰写的书中提出了“permaculture”一词,即后来被译为中文的“朴门永续设计”。这个字,来自三个英文单词“permanent(永恒)”、“agriculture(农业)”和“culture(文化)”,意在说明这是一套用来支持人类永续生活的设计系统。目前这个理念已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得到推广。1998年前后,“朴门永续设计”被引进台湾。名叫Peter(中文名孟磊)的美国先生与其台湾太太江慧仪成了“朴门永续设计”在台湾的重要推手。今年年初,他们出版了台湾第一本朴门永续专著《向大自然学设计:朴门启发绿生活的无限可能》,详细阐述了朴门永续理念,并分享了朴门永续在世界各地成功运用的例子,及自己在台湾实践朴门永续的情况。
  朴门永续鼻祖莫里森创立朴门理念的时候,希望借由观察生物间的互动关系,思考人类如何在生活中模拟自然的关系。他在对自然生物界的观察中得出,“促使生态系具有韧性的关键因素是系统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的韧性,使得生态系能够在各种外力因素的变化之下(例如气候),仍能维持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为了模拟自然的关系,莫里森“花了许多时间在世界各地岌岌可危的传统聚落中,寻访、记录传统的生活系统与生态智慧,他从世界上上千年文化的经验中,撷取实用又有效的做法,加上现代科学的生态知识,进一步发展朴门永续设计。”
  比如,在希腊,种葡萄的老妇人,总在葡萄旁种植玫瑰。妇人说:“玫瑰是葡萄的医生。假如你不种植玫瑰,葡萄就会生病。”以科学方式来表达,玫瑰根部分泌出的某些化学物质被葡萄根吸收,进而能趋避白粉虱等害虫。在菲律宾,一个男子总在香蕉根部附近种植四颗豆子和一株辣椒。原来,豆子可以帮忙固氮,而辣椒可以防止甲虫攻击香蕉根部。朴门设计师从古老的智慧里,学习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关系,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朴门的设计里。
  孟磊的老师杰夫·罗顿(Geoff Lawton)是公认的朴门永续创始人莫里森的传人,他对朴门的解释是:“利用朴门永续可以营造农园,拒绝使用农药与化学肥料,用生物净化来修复遭受污染的土地、处理使用过程的中水、解决自己所制造的污染;甚至可以藉由在农园工作,接触土壤、照顾植物,也同时治疗自己。”(见《向大自然学设计》一书)而杰夫所谓的“农园”藉由朴门永续设计的原则与知识系统,放在不同的空间与文化背景中,就是具有生产力的小花台、小菜园、大农园、植物园、生态化的公园、复育森林等等。
  从师承杰夫到成为朴门永续设计师,继而在台湾、大陆推广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十几年下来,孟磊及太太慧仪(朴门设计师)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朴门永续设计理念,无论是他们在台北阳明山的“风之谷”,还是自家的屋顶、阳台,亦或者是台湾南部的生态园区,他们尽可能地实践朴门,推广朴门永续理念,让越来越多人加入朴门永续设计的行列。
  孟磊和慧仪说:“朴门教我的,是如何‘从当下开始’。无论我们所在的条件如何,是在乡村中的林牧地、都市中的小阳台或是很不幸的一片遭到污染的土地,都可以尝试透过了解自己的需求、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应用朴门的设计原则,让我们的所在比现在更进步。”
其他文献
算上这次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惨遭全面“被贴标签”,唐弢的宝贵藏书在他生前死后已数次蒙受损失。五十年代初,东北新华书店一位搞装帧的人借去唐弢几十本装帧最漂亮的图书,其中大部分是钱君匋设计、只印过十来本的特藏书。不料一借数年,归还时已破烂不堪,面目全非。还有一回,为参加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唐弢收藏的德、法两国图书最早的中译本被借去参展,展后书退还至文化部却不翼而飞,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下达“一定追查,还给唐
期刊
在多次论战中,现代诗遭到批评,包括无韵律感、诗质不足等,挨轰最多的可能要算是晦涩难解了。然而有些批评者竟谓古诗易懂,不像现代诗不知所云。呜呼,此需何等学养才敢说这样的话?殊不知关于古典诗词,从古到今,从笺注到本事到今注今译,多少解说方式,帮助我们对作品的了解。倘使无批注,莫说诗的特殊语法与生僻字词普通读者难谙,光是诗里的典故,就足以令人却步。  文言古诗需要诠释,白话新诗难道不需要?于是多年来总有
期刊
会走进琴川书店,完全是个意外。  此次再访吴门,比起过去两回更多了闲适的心情,而江南一带的人情风土历史文化,沉淀出今天悠悠缓缓的生活步调,倘若来此游玩,因行程安排而匆促度过,未免糟蹋了在古都里俯拾即是的美好时光。  要在苏州漫步,除了饱涵人文价值与艺术的古典园林,错落城区的各个旧时街衢也不该错过。我出了阊门,来到山塘街。山塘街位在苏州旧城的西北方,离市区并不远。其历史悠久,初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到如
期刊
《书香两岸》面世三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年弹指一挥间,但《书香两岸》却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路,期间因理念不一而走了弯路;因经营无助而陷入困境;因人才缺失而影响了质量,等等。但《书香两岸》都挺过来了,而且还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因为《书香两岸》,搭建了两岸业界交流的平台,密切了两岸业界的感情、交流了两岸业界的理念、增强了两岸业界的共识,为两岸书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因为《书香两岸》,为两岸图书交流
期刊
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1881~2011),逝世七十五周年(1936~2011)。我记得,以前这两个日子,是有不少活动的。诞辰纪念和逝世纪念哪个意义更重大,好像到了整数年,这意义方能凸显。鲁迅诞辰一百年的一九八一年,专门出版了新版的《鲁迅全集》。鲁迅逝世十周年(1946)和二十周年(1956),都有大的活动,一九五六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即含纪念的意思。  有家杂志每期都策划一个专题,然后按照
期刊
相较于西方历史小说,中国大陆历史小说由于受到市场的限制,其创作理念和技能的滞后,使得在文本上显得相形见绌,近年来令人眼前一亮的历史叙事作品乏善可陈。当下的大陆历史小说,或流于戏说、穿越,或附庸主流意识,或缺乏客观史料和坚实的历史观点的支撑,那些历史人物也总在迷雾的笼罩之下,残缺不全或被妖魔化。“国人的历史观亟需‘除魅’,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该到了走出过分功利化的怪圈的时候了。”赵柏田说。  在当
期刊
古书上提到读书人的时候,总会出现“晴耕雨读”的字样,想必,那是古来文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现代人的耕读生活。  先从故事开始说起。  出生于山村的阿默,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顿,渐渐体认到童年记忆和山林生活是自己生命的温暖慰藉,所以从二十多年前回归山林,透过阅读和野地观察,学习土地伦理,并陆续写下五十种家乡植物的风姿,描摹人与植物(自然)彼此的厚生关系。《我生命中的花草树木
期刊
两年前我写下了“出版社时代”的终结,讨论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昌盛的时代,无可挽回的命运。两年来许多人不断争执这个问题,怎么可能出版社会边缘化、会衰亡呢?  出版社掌控产业的历史太久,所有现在活着的人,一出生看见的就是出版社主宰市场的现况。我们无法想象出版社被边缘化的景象。这很合理。不过六月末 J. K.罗琳筹建中的新网站“波特更多”(Pottermore) 有了新八卦,为这个产业议题再添了一记警示。 
期刊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版权产业迅猛发展,各种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版权保护已成为国际版权业界需要共同面对的普遍难题。为了加强各地域、各种版权资源之间的交流和协助,促进版权产业的良性发展,在上海市版权局和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版权保护协会和上海版权服务中心(SCSC)、韩国著作权委员会于8月19日,2011年上海书展期间,共同发起、举办“2011中韩版权保护研讨会”。  
期刊
8月17日~23日,为期一周的2011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举办。  参展面积为2.2万平方米,参展图书品种超过15万种,汇集了来自全国500家出版社。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传承经典,谱写辉煌”为主题,设置了主题展示馆、献礼图书展销馆、主宾城市重庆出版馆、中国出版集团馆、各地出版馆等多个区域,举办440余项文化活动,吸引了300多位海内外知名人士亲临书展现场,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