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芳:民间藏玉90%以上是假的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质文房用品以其独特的质地、珍稀的材质、精美的雕刻在文房用品中独树一帜,历代以来广受宫廷和民间青睐。据考古资料,早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玉质的文房用具,春秋战国时期,玉更被定为国玺用材,到汉代时,已经有玉砚、玉砚滴出现。入清一代,乾隆时期更由于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打通了新疆和田玉运往内地的运输之路,使和田玉大量进入了宫廷,原料的供给的充裕使玉质文房用品的制作和使用在乾隆一朝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无论是品种和数量皆是其他各朝难以望向其背。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历代玉器两万余件,其中玉文玩独成体系,为玉质文玩的研究和鉴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但限于条件,很少有人能接触到这件皇家藏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李久芳先生原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数十年以来于玉器的研究、鉴定着力颇深,本刊本期就此专访了李先生,今选用部分,以飨读者。
  


  
  故宫藏乾隆玉器的数量最多
  
  相对于竹木类的文房用品,玉质文玩的品种、数量应该说还是比较多的,就故宫收藏的情况来看,最早有明代的,清代以玉笔筒、笔洗比较多见,明代的量少。从全国范围来看,恐怕也是这样。据说有宋代的笔洗,但只听说过没有看见过。明代晚期用玉质文房用品相对少的主要原因是新疆玉的来源没有很好的打开,原材料受到限制。到清代初期,少数民族叛乱没有控制住。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乾隆先后两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平定之后,一年向宫廷进贡玉器两次,春季一次、夏季一次,每次进贡都要两千斤到四千斤。
  清代玉质的文房用品中笔筒比较多,还有玉笔洗、笔架、玉镇纸,应该说什么类型的都有,甚至玉笔杆也有一些。碧玉、白玉、青玉都有,但还是青玉的比较多,高的有十多厘米的,直径大的也有十多厘米。乾隆时碧玉做的笔洗比较多,各式各样的都有。玉质的砚台比较少,为什么呢?因为不实用,玩赏的玉砚台有几个,但是数量不多。清代因为玉料多了,制作加工不在宫廷里面。大部分运到江苏地区去加工,在苏州专门有做玉器的地方,苏州当时是清代制玉的中心地区,那里的玉笔筒制作的都非常漂亮。
  清代玉质文房用品的发展原因是皇帝的要求,皇帝需要这么做,工匠就给他生产,很少的情况下是下边人主动做的。清代主要发展期是在雍正、乾隆时期,乾隆时期数量最多,雍正时要少一点。乾隆之后,制作水平越来越下降,嘉庆早期还好一点,到晚期就不行了。水平下降主要体现在技术越来越不如乾隆时期,嘉庆初期国力还可以,但到了嘉庆晚期国力就不行了。
  故宫收藏的玉器大约有两万多件,清代的数量上比较多,文房类的可能占十分之一,主要是小件的玩赏品,大的玉器主要都是陈设品。从故宫的藏品看,乾隆时期的玉器制作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工艺水平也最高。比如乾隆时有一件白玉桐荫仕女图摆件,玉带大面积的黄褐色玉皮,它好在什么地方呢?它是一块玉雕的,原料是新疆和田玉。从乾隆御制款识及题诗中得知,这个摆件是利用玉材中心挖去碗后的剩料,由苏州的玉工把剩下的边角料做成的。正面左右两侧雕刻着芭蕉,中间挖去的洞正好雕了两扇门,一扇门正好掩过来,中间露出一道缝透过一线光亮。缝的两边各有两个仕女,在悄悄说话的样子,造型是很有用意的。
  


  乾隆时的玉器通常在制作之前先由专人来设计,工艺水平要求不是很复杂,也不是很烦琐,繁简适中,但是琢玉的技术精益求精,比如说做玉瓶时,腹部做的类似圆月,而不是过多的雕刻,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当时玉器的装饰纹样很多,主要选具有吉祥内容的题材,让人看到感觉很高兴。传统的花卉图案也有,比如兰草、梅花、牡丹等等。以人物为题材的也有很多,多数选择以历史人物为主,比如竹林七贤、会昌九老等。
  当时宫廷里的玉雕工匠都是从各地调过来的,主要是苏州人,还有的工匠是从新疆、广东调来的,广东的工匠主要是仿照痕都期斯坦的做法。
  
  民间藏玉90%以上是假的
  
  现在拍卖场上经常能看到动物题材的玉器小件,这种动物造型在清代是较多见,但是我觉得那时的动物造型做的没有现在生动,当时受技术的限制很大。玉硬度高,做起来不太容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雕一只羊,无法看出羊怎么活动,就是一个很死板的样子,羊的造型不是跪就是卧。别的动物也是这种造型。我觉得当时雕刻的动物包括人物,都不是很生动,不是很写实,表现得比较呆板。
  现在的玉雕工艺水平比清代高,现在的玉牌等小饰件处理的非常好,体现了高科技比手工的先进之处,手工艺生产的玉器表面肯定会有一定的起伏。
  一些收藏者非常推崇名家作品,但明清的玉雕名家并不多,陆子刚就是中国玉雕史上的名家之一,他是明嘉万年间的玉工,江苏太仓人,主要在苏州地区活动,作品雕的非常好。故宫有他十几件东西,表现的风格不一样,手法也不一样,但是主要是复古。他是‘非高玉不琢’,我觉得单纯从玉质来要求,显现不出他的手艺高超。
  现在造假太泛滥,民间收藏者手中好的东西不多,确实能够看到好的东西也不多。大部分都是假古董,假的大概占90%以上,能从一百件找出一件真品来就不错了。我也很少去看拍卖,拍卖会刚开始那几年还可以,但后来水分太多,假东西照样摆在那里。现在市场上的清玉贵,古玉的价格反倒便宜,主要还是收藏者不敢确认,你给他定明代,他不敢买。我觉得如果要是明代的东西和清代比较,应该是明代的价格高。明代的玉质地可能没有清代广泛,但工艺有他自己的特点。鉴别是古玉还是新玉不能只看玉的质地,玉和时代有一定的关联。
  最近两年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玉有养生的作用。我觉得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人的心理作用而产生的,从物质上来说,玉对人身体没有害处,但玉本身没有什么大作用。古人讲究吃玉、吃珍珠,把玉磨成粉,也没有听说有什么效果。前几年,盛行拿辽宁岫岩玉做枕头,也没有听说很有效的例子。过去讲究“君子配玉”,表示人的身份地位。佩饰很长,走路也就不会咚咚咚的,就会小步往前走,这是一种礼仪的需要。佩带一个东西能养颜养生,你信任这个,对心理的调节有好处。
  
  辨别古玉要看质地和风格
  
  现在市场上的假玉、假古玉赝品主要是用岫玉、俄罗斯进口的白玉和青海玉来冒充新疆和玉。俄罗斯白玉和新疆玉的主要区别是硬度没有和田玉高,还有是分子结合没有那么紧密。但是俄玉的亮度比和田玉好,更漂亮。打个比方,和田玉看着老成,俄罗斯玉比较年轻。要是把两种玉放在一起对比,一般人也可以看出来,但你要是不经常摸玉就容易上当。如果只把俄罗斯玉单摆出来,告诉你说,这是和田玉。一般人容易上当。现在很难买到好的古玉,索性还不如去买现在真正的和田玉。现在和田玉的价钱炒的很高,如果选对了还有升值空间。
  假古玉中岫岩玉用得非常广,听说现在都跑到江渐一带做假,仿红山文化。将辽宁岫岩玉运到浙江,放到开锅的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表面都变成古玉的颜色,也没有什么味。然后再将这种玉加工做旧。我看过这样的工厂,原来工厂就是仿古董,有政府部门提出意见,说你不能公然制假欺骗人啊。后来没有办法,这厂就不做假古董了,改个名称叫工艺美术厂,继续做假古玉。
  对于初学的玉器收藏者来说,入门首先应该具备历史考古方面的知识,何时何地出土什么东西,这个信息很重要。自己心里有数,联系实际看东西,可能会有效果。现在关键问题是看实物,但是要看到真东西很难,在博物馆工作的同志或许有些便利条件。看实物是很重要的提高的过程,研究生毕业去博物馆工作,不经过实践锻炼,真伪照样看不出来,还需要从头来,才能加深印象。
  玉器的鉴定要看玉的不同时代,如果看红山文化,它和其他年代不太一样。我总结了两条,一是要看玉质,比如红山文化的玉,埋在地下几千年,不可能没有沁,发现玉质很新,就要回避。还有一个要是玉质非常光亮,很可能是新做的。红山文化的玉尽管埋在地里受外界干扰的机会比较小,但本身的光亮不是贼亮贼亮的,而是土沁入带来的旧的感觉。现在很多的技术用化学方法做旧,颜色会没有过渡,一看就知道是人工做的;第二要看玉的风格特点,一定是哪个时代有哪个时代的风格特点,一件东西的特点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不可能脱节。
  学习鉴定、研究应该看正经的书,现在市面上的书很乱,有的解决不了问题。我觉得6本一套的《中国玉器全集》就很好,再就是更多的看一些书考古资料什么的。最近出版的一套《出土玉器全集》,把各省出土的玉器都集中到了一起,整体看来还不错。
其他文献
20年前,我光荣地被有关部门组织去毛泽东的卧室兼书房“瞻仰”——在那个菊花入药治病救人的时代,天地之间,只有这一间“菊香书屋”,只有它,能这么叫和敢这么叫!我瞻仰的时候没看到菊花,只看到苍松翠柏。那个苍,那个翠,别处是难得看到的。只有这一间菊香书屋充满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气息,一间大屋,书架上是一摞一摞的线装书,地上是一张朴素的木板床,床上一半摆书一半卧人。一张大案,上置文房四宝。我忘了墙上悬画否?想
期刊
《文物拍卖许可证》暂缓换发名单(1)
期刊
《文物拍卖许可证》换发名单(1)  《文物拍卖许可证》换发名单(2)  《文物拍卖许可证》换发名单(3)  《文物拍卖许可证》换发名单(4)
期刊
“识国宝于废弃,班 重见天日;辨真伪堪依重,神州痛失巨擘。”这是1992年7月27日在先父程长新追悼会上,北京市文物出境鉴定组组长章津才和刘尚勇二位先生敬奉的挽联。这副挽联是对先父文物鉴定、真伪辨识的独具慧眼鉴别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其一生从事文物工作的赞扬。  程长新1917年2月17日出生于京东河北香河县杨百庄。幼年时,家境贫穷。13岁那年,他只身来到北京谋生。经人介绍到东华门“通易山房”古玩铺学
期刊
“文房”广义解释为文人的书斋或书房,狭义则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例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三《士人赴试唱名载》:“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许挟带文集。”这里的“文房”,指的是笔墨纸砚等文具。  “文房”一词最早见诸于文献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当时专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梁书·江革传》云:“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
期刊
刘海栗、朱屺瞻二老早年研习西画并从事美术教育多年,中年起转攻国画,擅作山水、长于花卉。二老经历相近,且均能融合东西方文化精神于一体,及至晚年,栗老作画腕蓄铁骨钢筋之力,运笔呈风狂雨聚之势,气吞山河,万马奔突,而屺老振腕老辣古拙,凝重粗犷,以沉稳显萧散,于顿挫见畅达。  自古以来,“清供图”虽是文人墨客戏笔的普通题材,但出自二老联笔佳构,却是豪气冲天、气度不凡。栗老虽扶病臂起首,依然是暴走惊龙却不失
期刊
自去年5月30日香港佳士得以1140万元拍出清康熙顾珏、宋玉刻款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竹笔筒以后,明清名家竹雕制品在香港市场屡创新高。今年春拍,竹雕的利好行情明显有向内地转移迹象,6月3日中国嘉德春拍“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竹雕器的成交情况就是最好的例证。据记者统计,该专场上拍116件拍品中,竹雕器多达29件,有款识的明清名家制品9件,包括张希黄、吴之璠、顾珏、周芷岩、王梅邻、马国珍、孙漱石、张鹏翀、
期刊
与文人朝夕相伴的文房用具,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有水盂、笔筒、臂搁、镇纸、砚屏、笔格、墨床、印盒之类的案头小品。这些小摆设大都古雅别致,多彩多姿,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氛,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观赏,既是文玩器物,又是艺术珍品,它们能给主人的案头及书斋平添一种不可言喻的高雅之气,其风姿绰约的气韵尤其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格调。    水盂主要用于给砚池添水,多指敞口器具。另又有砚滴、书滴、水注
期刊
早在宋代时,国人的饮茶已经大盛,南宋末吴自牧所撰的《梦梁录》云:“人家每日不可阕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并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到民国时期,各种茶馆已遍布城乡,可谓星罗密布。民国《燕市积弊》云:“北京中等以下的人,最讲究上茶馆儿,所以这地方茶馆极多。”即便是没有经济实力,也无闲情逸致去茶寮品茗的贩夫走卒之流,为解渴所喝的大碗茶,也多需由茶壶注入碗中成饮,故民国虽仅仅存在了38年
期刊
玉石印章,作为文房清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时代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东西,几乎人人都有,内容也极为丰富,名号印、斋堂印、警句吉语印等不一而足。在收藏的古籍碑帖、法书绘画上钤上鲜红的印章,一是增加美观,二是可以使这物件本身增加一份历史的内涵,为后人的鉴别留下一丝痕迹。另外,也有“人以物传”的因素在其中,人是故去了,但东西还在,睹物思人,可以引发人们的思古之幽情。同样,玉石印章作为极具中国传统人文特色的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