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叹美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庐隐被茅盾先生誉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在时代的感召下,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视角和自己率真的性情,以鲜明的创作个性、众多的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篇章。庐隐是1921年7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时参加成立大会的唯一女性。在当时读者的心目中,庐隐与其同乡冰心齐名,堪称新文坛上的双星座。然而,庐隐一生坎坷,在三十六岁时便因难产而辞世。对于中国新文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
  《异国秋思》虽不是庐隐的代表作,但其简洁洗练的景物描写、自然朴实的抒情以及精短的篇幅,使其如一串露珠,玲珑剔透,清澈明快,读来情趣盎然。
  文章的前半部分抒写令人陶醉的异国的秋景。东京郊外“蔚蓝如碧海似的青天”和“淡金色的阳光”,还有“挟着桂花香的阵风”,挑拨着人类的心弦。井之头公园荡漾着的“金黄色的柔光”和“浓绿深翠的帷幔”怎不让人留恋驻足?景物描写文字清新典雅,语势柔婉,如行云流水,具有一种自然和谐的节奏。然而,庐隐笔下的景物也是作家从情为文的衍生,情景融合极妙,西方的“一抹彩霞”(故国在日本的西边)和“征鸿”等,实际上是女作家的有意选择,烘托出感伤的情调。而眼熟的东洋式茶馆则直接激起了作家对流年往事的感怀。庐隐在文学主张方面强调:“文学创作者是重感情,富主观,凭借于刹那间的直觉,而描写事物,创造意境;不模仿,不造作,情之所至,意之所及,然后,发为文章,其效用则在安慰人生,鞭策人生。”
  作品的后半部分是对“残刻流年”的伤感。眼前一切美景缺乏家乡的温馨,缺乏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作家随时从观赏中抽出身来,作“故国神游”,去惋惜流年让青春早逝。当作家陷入对祖国的思念后便难以自拔,于是她又想到了“北海的红漪清波”、“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想到家乡的“菊茂蟹肥”,想到“长安街上”的“车水马龙”,“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深深地眷怀着祖国”。只有祖国才是自己的,而自己的一切也都属于祖国。这是流淌在通篇文字底下的一股激情。同时,庐隐还不忘对现实的污浊与丑恶给以鞭笞,“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平,凄风吹着,冷雨洒着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庐隐曾感叹:“无论怎么样穷人总没有幸福!无论什么幸福穷人都是没份的!”“穷人真是可怜呢!……什么是世界,简直是一座惨愁怨苦的地狱!”
  庐隐的散文往往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感伤,《异国秋思》中井之头公园里的树影、彩霞、飞鸦、征鸿,这一切的景物在强烈的故国之思的导引下,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她不仅渲染婉约词中常见的景物,还常常直接引用一些婉約词句,文中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就如同作家的一声叹息,烘托出一派愁苦的情绪氛围。庐隐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诗词的修养,古诗词的引用、意境的营造和情绪氛围的渲染,使她的散文具有凄婉的色调,从而受到当时青年尤其是女学生的喜爱。
其他文献
一、初中美术社团的组织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育要求在学科之间相互整合的理念下,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代替学生的单一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新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简单地说,就是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把美术课与其他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指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无疑,对话过程的呈现与演绎,教师富有匠心的设问引导往往起着很大的牵引作用。  但是,在现实课堂中,许多教师的提问只注重文本自身具有知识的
期刊
学习英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初学不但觉得不难,而且还充满了乐趣,但是随着内容的增多,难度加大,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 英语学习就慢慢地变得很困难了。所以,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轻松学习英语的乐趣就很重要。我曾经听过一节课,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孩子们可以很快乐地学好英语,而且这节课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这节课是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
期刊
今天的初中生,生活在高科技带来的巨大变革的社会中,网络、电视、电影、手机……正铺天盖地拥进了他们的生活。这些视听媒体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空间,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手握鼠标,QQ聊天盛行了,他们与老师、家长的交流却少了;游戏攻略精通了,他们对课本教材却生疏了;网络日志、博客熟稔了,他们本该阅读积淀的文学名著却荒废了;网络语言漫天飞,
期刊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如此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却成为千古绝唱,奥妙何在?  我反复吟咏,反复揣摩,渐渐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诗人,他像一座石雕般一动不动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神情、那气概、那临风而立的身影,有点像屈原,又有点像李白。他,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激愤中渗出一丝悲哀,迷茫中显出几许失望。他是孤独的
期刊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同为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两位女主人公——杜十娘和花魁娘子有颇多相似之处:貌美聪慧,却不慎误入青楼;虽为名妓却早已厌倦风月生活;心有所属,矢志从良。然而,同样的从良路,二人却走得一苦一乐,一个“怒沉百宝箱”投江自尽,一个终成神仙眷属。杜十娘和花魁娘子为什么有不同的命运呢?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笔者仅从两位男主人公的角度对两位花魁不同的命运作以比较。    一
期刊
新课标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新课标又强调学校、社区、社会等多方面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等。由此,各类校本课程纷纷登上了教学舞台。其中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教材倍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因为从身边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但是,乡土教材的开发也有其随意的因素,如何让几十篇文章的组合反映一个地域的文化,并让学生们从中受益,这不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999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始,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
期刊
引 言    金龙老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冬季专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阅读教学忧思录》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把时下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值得忧思的内容概括为“阅读目标的偏离”和“阅读主体的消亡”两个方面。这可以说是抓住了阅读教学问题的关键。然而品读再三,仍感意犹未尽。阅读教学的问题,绝不是这两个方面可以涵盖的,它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故不揣冒昧,狗尾续貂,略加补正如下。    忧思之三 阅读
期刊
温家宝总理探望“初度”九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时,送去一盆君子兰,并送去一句经典的话语——“红衣少年”,一时间“红衣少年”的美称传遍大江南北,飘荡在学术界那清冽而高远的天空,将北京的秋天点缀得更加美丽和清新。不久,《光明日报》刊载了季老的散文《九十五岁初度》。我展读这篇佳构,为那“红衣少年”坦然的心态而折服;我细研这篇新作,为那学术巨擘诚挚的情怀而感染。  从容看生死,信笔写真心。  九十五岁高龄的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