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初探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殊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随班就读已成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平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多年来,我校因地制宜,努力开拓,初步探索了一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新路子。
  
  一、建立完善的工作支持保障系统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保证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①.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随班就读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成立以党委、政府牵头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学校、财政、残联、医疗、民政等相关部门参与。制定详细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实施方案》,分工明确,落实职责。政府的职责是抓宣传,做好学前残疾儿童少年的摸底、动员、入学工作,提供经费等方面的保障;残联、医疗、民政等相关部门为残疾儿童的检测、筛查、鉴定、康复指导寻求支持;学校是对残疾学生进行教育的主体。
  ②.健全制度
  党委、政府始终将特教工作纳入实施义务教育的统一规划中,学校把特教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的计划、制度,如特教工作计划,残疾儿童个别教育计划,特教教师管理制度,特教教师工作评估细则及奖惩制度等,使广大教师有章可循。坚持特教、普教量化、评价、奖惩同步,大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③.强化宣传,提高认识,营造特教工作良好氛围
  落后的世俗观念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最大障碍,为了使老百姓了解领会国家发展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党政、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儿童权利公约》和各级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让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特教、从支持特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供物质保障
  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残疾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保证随班就读学生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各级党政应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规范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内部设施设备的配备。
  ②.建立残疾儿童少年助学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视其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减免全部或部分费用,让他们能安心在校学习。
  
  二、把握规律是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1.突出教学的个别性
  残疾学生在障碍类别、心理发展、智能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及效果评估等方面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进行个别化教学。在备课的环节上既要满足普通学生又能兼顾随读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给予他们以足够多的关注,课后加强辅导,保证必要目标的完成。
  2.突出教学的鼓励性
  随班就读学生由于缺陷造成的生理上的障碍,往往使他们缺乏自信,严重约束自己的尝试心理与探索动机,远离同伴,阻碍了残疾儿童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提倡五个“一点”(微笑和鼓励多一点,爱心和胸怀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他们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他们灵活安排的时间长一点),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突出教学的体验性
  残疾儿童由于部分生理方面的障碍,对事物的认知往往缺乏感性的认识,造成对事物理解领会能力差。因此在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中,强化体验和感知环节,充分发挥他们正常或优势智能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4.突出评价的多元性
  随班就读学生与其他学生一同经历着课程改革这场历史性变革。要求注意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发展评价,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即时性和开放性。切忌单一用分数定乾坤的评价方法。
  
  三、多形式的培训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基石
  
  1.加强师资培训
  通常采用三种途径加强随班就读师资培训:一是“走出去”;二是“请进来”,邀请特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向教师传授专业知识;三是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和常规教研,这是培训教师最有效的途径。通过系列培训学习,使教师从随班就读工作的“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
  2.家校联系,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教育网络
  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开展活动,让家长监督学校的管理,参与残疾儿童个别教育计划的制订和评估。既促进残疾儿童的发展,又大大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
  
  四、营造温馨环境是随班就读学生健康成长的襁褓
  
  1.让随读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他们与社会的融合
  残疾儿童更需要关爱和理解,学校师生不得歧视、排斥他们,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如让他们洗衣服、做饭、叠被子、扫地等,能熟练地掌握一、二种劳动技术,成人后能自食其力,更好地融入社会。让他们不以为自己是废品,是多余的人,克服自卑心理,体残心不残,尤其在集体活动中,充分发展他们的特长,张扬个性,展示才华,并适时鼓励、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做人的勇气,使他们尽可能多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建立临时家长负责制
  临时家长即各班班主任,他们的职责是建立友好、民主的班集体,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形成尊重、关爱残童的良好氛围,解决残疾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同学的认可。
  3.建立帮扶小组
  在学生中建立“助学伙伴”进行“帮、带、辅”。随班就读生的班级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爱残、助残专题活动,努力创设一个团结、文明、互助、进取的优秀班集体,使随班就读学生潜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随班残童“随”而不流,“读”而不散的土壤和条件。
  学校是育人的摇篮,是学生向往的乐园,残童和正常学生一样向往着这块神圣的地方。我们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总结,努力开拓,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育人环境,才能让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作者联通:628415四川省苍溪县元坝镇张王小学校)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停留在落后的局面。所以,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靠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目的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而应调整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上来。作为母语教师,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门艺术。”对此,我也有同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
期刊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对人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教育部门不失时机地进行课程教育改革,并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由于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因此它向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在历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率。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谈几点看法。    
期刊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应用写作已经成为现代学生篇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应用写作的能力,是现代化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了解应用写作基础知识,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很多学生认为应用文知识太枯燥,厌学情绪严重。怎样让学生觉得应用文有味可嚼,有章可循,有用武之地,乐于学,学有所得呢?对此,笔者谈几点浅见。    一、立足范文,相机引导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
期刊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辉煌灿烂的工业文明,但在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日益紧张,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以培养学生保护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意义远大!    一、危机感教育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五大危机,而各种危机的解决均与生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包括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浮华”现象,势必引起我们关注与思考。  现象一:“我喜欢,我选择” 支解课文要不得  【课堂聚焦】:课改研讨会上,听了一节课改示范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乌鸦喝水》,教学流程如下:  一、默写生字并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二、学生分组学习,可以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段进行小组学习,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每组选派一名
期刊
曾听到一位中学老班主任说:“当班主任是一种享受,在每届的三年班主任工作中,如果你第一年花点功夫把班级理顺了,第二年、第三年就根本不需要再伤多少脑筋,只需要你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点拨一下,学生就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了。所以我的班主任工作是越做越觉得轻松,越觉得是一种享受,如果学校哪天不让我当班主任了,不能经常和那些既听话又开心的孩子在一起,可能我还会觉得不习惯 。”  这番话竟然和我产生了共鸣。也许
期刊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新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第四教材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北面还是南面?这是为什么呢?”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按照备课的内容告诉学生是北边的雪化得快。我的话音未落,班上有位学生大声喊:“老师、老师你错了,去年有个下雪天,我和爸爸上山赏雪景,爸爸告诉我是南面的雪化得快。”听完这位学生的话,我当时有点生气,心里想:我看了教学参考书的,怎么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高涨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涌现出一大批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案例,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不少先进的、成功的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笔者在两年来,听课调研的300百余节课堂教学实例中,发现不少老师在实践新课程改革,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出现
期刊
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初中学生是否毕业的主要依据和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点。  对初中毕业生在学业考试的同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初步改变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选拔制度。这是一个积极的重要的导向,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中选拔合格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学校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道
期刊
与新课程同行已有两年的时间了,在与新课改的零距离接触中,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我既有惊喜、欣慰,又有徘徊、疑惑,感慨颇多。我常常进行反思:到底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发主动探究的动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和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