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点滴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knif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高中普遍硬件环境较差,小学、初中均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绝大多数学生是初次接触,对每周1-2节的信息技术课,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便显得尤其重要。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配合教师教学。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在教学方式和语言上下功夫,力求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教师授课就绝不能平铺直叙,而应借鉴我国传统平书的讲叙方式:首先是引入课题,其次是生动形象的比喻,然后制造“悬念”为下一课作准备。于是本人在讲计算机硬件组成时便采取如下方式:
  首先介绍“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在参观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时,产生具有“存储程序”计算机设想。如何实现自己的设想,摆在他面前的是两大难题:一是程序数据以何种形式“存储”,据此留下“悬念”以便今后学习信息编码与二进制;二是物理上如何实现,由此引出计算机硬件组成的五大部分。
  其次,在讲叙硬件组成的五大部分时,可以拿人相比较。中央处器与大脑;内存与记忆;外存与笔记本、书;输入设备与眼、耳;输出设备与手、嘴等等。这样既生动形象又容易理解。
  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人”尽管四肢健全相当于计算机硬件齐全,但却连动都不会动,更不用说学习、工作了,这是为什么?计算机硬件设备齐全是否就能工作?若不能工作还缺少什么呢?——留下“悬念” ,为下一课题计算机软件组成打基础。
  二、专业知识深入浅出,与其他学科整合加深理解
  对一些专业知识,要做到尽量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和语言讲述。特别是一些专业俗语,课堂上要少用,偶尔用到时也应立即说出中文解释。
  在讲操作系统时,可把它比作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公司里的软、硬环境的建设与管理等一切日常事务都由他负责)。用户操作计算机就像董事管理公司一样(对总经理下命令),只要对操作系统下命令即可完成。并由此得出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桥梁),是计算机所有资源的管理者和使用者。人们通过它间接地指挥计算机为自己服务。
  此外,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加深理解。
  在讲信息编码时,学生对字符的ASCII码值难以理解,常有同学问为什么A的ASCII码值为65而不是其他。这时,教师便可借助学生所学过的数学函数的概念进行解答。人们为了将字符数字化,如同函数关系一样人为地规定一个对应法则:把一个字符同一个整数值相对应。并由此制订了个国际通用的字符与整数的对应关系表——即ASCII编码表。在这个表中确定了A的ASCII码值为65。
  三、充分利用现有硬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好它不光是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技能。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硬件设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便成了每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一道难题。就拿我校来说二千多学生只有一个四十台学生机的机房,学生只能隔周上一次机,是典型的“憎多粥少”。 因此,我认为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精讲精练,突出重点。象“五笔字型”输入法之类费时的练习只作简介,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只要求会全拼或智能ABC即可。但对WIN98的基本操作,则要求学生人人过关,因为只这样对后面应用程序(Office之类)的操作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节约了宝贵的上机时间。
  2.“任务驱动”,使每节操作课学生都练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安排每堂上机课、操作课,使学生明白上机操作具体的任务,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尽量让学生通过“操作、尝试、动手、动脑”等过程完成教师规定的这项具体任务。这样以任务来驱动操作实践,强化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学真知灼见。
  3.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上机辅导一个教师六、七十个学生。教师忙得团团转,但还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农村中学又不可能另配带机教师。于是,我根据家住县城的学生大多有一定的基础,而家在下面乡镇的同学则较差。每班挑选若干个基础较好的先让他们学好,再由他们充当“小老师”辅导其他的同学。以解决上机操作“师资不足”的茅盾,使每位上机的同学能得到及时的辅导。
  4.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上机实践操作。学校的微机有限,但校外的大街小巷中,却有很多规模不等的网吧。只要把学生正确地引导好,还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这样学生不仅是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从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只要我们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就一定能创出一套适合自己本校特点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到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人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及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局域网、校园网等丰富的网上资源改变了传统的备课和教学、学习模式。面对新的理念,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的中学英语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英语人才
期刊
随着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就课堂学习来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由于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欠缺,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  (2)和教师间的矛盾误会使之产生对抗心理,从而不专心听讲。  (3)因和家庭或同学闹矛盾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听课。  作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才能有效改变现状。  新型的
期刊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教育的空间界限。传统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能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无疑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网络教室,学生可查询、获取和演示网络服务器上的多媒体课件,可在网上进行练习,可在学习过程中,浏览服务器上的信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控制学习的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和交互性地学习,当发现问题时
期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如何更好的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在语文课堂上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形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渐渐失去了自己猎取知识的能力,等着老师把知识装进头脑
期刊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环境,计算机和网络成为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中学历史课中引入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优势,但也需要正视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一)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
期刊
教师除了要不断虚心学习,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力求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课堂竞赛、多媒体等,如此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是有作用的。  但是,我想这还不够。能够吸引学生,促使他们积极学习的,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这个教师本身怎么样。他的思想、他的才华、他的气质、他的智慧、他的自信、
期刊
课改自2004年启动以来,至今已迎来第4个年头。无论是几年前已经启动新课改的地区、今年刚刚启动新课改的地区、还是即将启动新课改的地区,其各级教育部门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对这次新课改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亲历了此次全国高中课改酝酿、研讨、方案设计和实验全过程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表示,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必要阶段。刘坚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几十年来总体上没有太大改变,仍然以书
期刊
舞台行动作为一个戏剧概念,早在二千多年前已被人们所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戏剧是行动的艺术。  一、那什么是舞台行动,以及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什么是行动?在现实生活中,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要和周围环境,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接触,受其影响和激发,这影响和激发通过人的五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人的内心发生作用,产生某种愿望和要求,对自己提出某种任务,实现这种任务时所进行的心理、形
期刊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所以营造班级德育环境尤为重要。如果说家庭是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优秀道德品质的“第一环境”,那么学校就是打造孩子健康发展、良好品德的“第二环境”,班级就是这“第二环境”中的“第一环境”。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一个充满德育文明的班集体里生活,学生就会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由此可见,营造班级德育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营造良
期刊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来临,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设计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更是如此。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主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