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源极变 师古开新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che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翰墨天下》:《散氏盘》在大篆金文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散氏盘》,包括它的来历、艺术价值等。
  李强:《散氏盘》,又称矢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的是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盘内所铸的铭文为金文革篆,共19行,357字,记载大意为矢国侵略散国的田邑,后来议和,矢国割田地赔偿散国。和议时,矢国派15名官员前来进行土地的交割事务,散国则由10名官员来接收,双方一同订立协约,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之下,两国签订交田的正式契约,而两国之田界契约内容便铸刻铭文于盘内,成为宗邦重器。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矢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根据清朝张廷济所著《清仪阁题跋》等资料记载,《散氏盘》于清乾隆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后有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1933年随文物南迁离开故宫,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散氏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375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平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的流畅,开“草篆”的先河。
  《翰墨天下》:《散氏盘》是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朴厚重、天真浪漫,但是我们在实际书写的时候,要用笔墨在宣纸上表现出来的。您觉得,在临习过程中,对它的用笔应该怎样去把握?
  李强:记得我们刚开始学写金文的时候,我的老师山河先生曾经教授过学习金文的方法。他对金文特别喜爱,他的表兄叫山之南,是山东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那一代的艺术家写金文的时候很注意线条在纸上的形态,或者说金文的浑厚感,在两个线条交汇的地方要有焊接点。但后来随着现代书写的进步,以及大家对金文的进一步理解,书写观念和认识有了较大的改进。比如启功先生对于金石碑版的学习主张“透过刀锋看笔锋”,金文也是一样的。因为在金属器皿上浇铸的文字我们用毛笔表现出来有一定的难度。这类似于篆刻,我们刻出来后,再拓出来的线条会非常生动,毛笔往往很难写出来。也就是写金文的时候,我们没必要刻意表现出线条的浑厚感,或者线条特有的金石味。我们应注意书写性,注意线条表现的苍茫感,这样写我们也一样能达到金文的厚重感觉。我们看吴昌硕临的《散氏盘》,他把金文的厚实感表现得非常充分。如果学《散氏盘》,我们应该参看吴昌硕的作品。对于《散氏盘》这样的经典作品,可能每个人临的都不一样,我们每个人看同一个物体都有千差万别的感觉,但我认为吴昌硕的理解是比较准确的。他把金文的厚实和苍茫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的那种气息我觉得就是金文本来线条的感觉。适当地看看吴昌硕的作品,会对临《散氏盘》有很好的帮助。
  所以借鉴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才能更好地写出《散氏盘》的气质。写金文有一个弊病,就是很容易写得拖沓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临习时,要发现《散氏盘》中鲜活、灵动的地方,反复体会其中的厚重和灵动兼具的特点,作品才能既有古意,又富含生机。
  《翰墨天下》:请您谈一谈《散氏盘》的结体有怎样的特点?
  李强:《散氏盘》的结构可以说是它最大的特色。我们看其他的金文作品,往往比较规矩,充满端庄静态的美,而《散氏盘》是一种动态的美,这种动态的美带给人震撼和启发,原因是几千年前的先人们,他们是如何把这样的字体打造成非常有动感的节奏,这是让人非常钦佩的智慧。为什么它有动感呢?《散氏盘》强调对比和呼应,甚至强调大小的错落,这在其它金文作品中并不多见。所以人们说《散氏盘》是金文中的草书、金文中的大写意,我觉得形容得很恰当。总而言之,《散氏盘》的结字我们写的时候可以更好地运用到创作当中,我们用它的结字,加上自己独有的理解,我想就能写出既有古意又能出新的作品。
  《翰墨天下》:《散氏盘》它在结字上有怎样的一种规律?或者说,大家在创作当中可以拿过来用的一些实际的规律。
  李强:学习《散氏盘》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有着丰富的信息量,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创作的手段和方法,比如从《散氏盘》中把握到它粗细、长短的丰富变化的特征后,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就有了处理各种关系的方法和手段,有些线条稍微短一点儿,有些稍微长一点儿,有些局部可以稍微挪移,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书法爱好者打开学习思路,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这都是我们平时要留心积累的。
  另外,我觉得《散氏盘》最大的特点是它结体的开张大气,平时我们写金文的时候,很容易把它写得拘谨,这是一般写金文最大的弊病。因为平时我们觉得写金文要沉稳,或者说写金文写篆书相应的要沉静,这个是对的,但如果一味地沉静而缺乏张扬之气,《散氏盘》的精神气质就无法表达出来。《散氏盘》与其他金文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我们写《大盂鼎》的时候,我们可以写得很静气,可以安安静静地写。当我们在写《散氏盘》的时候,要有很大的热情投入才能把那个感觉写出来。本身作品就充满了张力,再加上我们充满想象地来诠释,我想才能把金文那种夸张的章法、有特点的部分写出来。
  《翰墨天下》:请谈谈自己金文创作上心得和体会,因为一直以来您在篆隶的探索方面下的功夫、投入的精力比较多,《散氏盘》对您自己的创作有哪些启示?
  李强:以前的书法教学更多地让人们从楷书,尤其是唐楷人手,当然这个没有错,因为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的认识。但是我觉得学书法最好是从隶书开始,因为隶书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朴拙厚重的审美习惯、铺垫高古凝练的书法气质,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去写金文,转而写行书,就能将五体打通,不存在书体之间的隔阂。而从唐楷入手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容易切断楷、行书与篆书之间的联系,形成巧媚、轻浮、流美的书风,晚清碑学运动的兴起,就是因为自唐以后的书法,在没有篆籀书法支撑之下,巧媚秀丽之风日盛而引发的对碑版的倡导运动。篆隶是所有书体的根本,没有篆隶根底的行草书是没有线的风筝,永远无法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峰。同时篆隶书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们是高古书风的载体,书法在古代是文人雅士每日不离的,这就决定了书法天然的有一种文人气质,并且这种文人气质非常重要。而从格调的角度来讲,书法的文人气质需要注入古意才能让作品有厚度、有格局,让人百读不厌。我们今天常常说某某人的作品太新了,其实就是他的作品没有篆隶的滋养,更多的是近当代人作品的气息和习惯,作品显得单薄、秀丽。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很少有像书法艺术这样对临摹的重视度,这个书法独有的问题值得研究、思考。而对于书法的创作来说,掌握正确的方法,建立正确的学书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以《散氏盘》为代表的金石作品奠定了中国书法高古浑厚的审美基调,它对于其他的书体和法帖具有母体的意义,若能够以《散氏盘》为切入点,建立以篆隶为基础的审美习惯,会给你一生的书法学习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无尽的滋养和启发。
  以篆隶为基础的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和审美高度。我们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为例,为什么对他们的作品有时候觉得那么难学、难以掌握,其实最重要的核心就在于他们在书、画的根源——篆隶上功力甚深。他们的国画、印章、书法都是从篆书得到的滋养。如果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书法观念,认识到篆隶书的核心意义,我们就会真正理解这些大家,真正进入到他们的内心。同样,篆隶书是我重要的日课,每当我内心比较浮躁、创作写的浮华的时候,我拿起《散氏盘》这样的经典范本写一写,内心会宁静下来,线条也会沉厚下来,它可以让你拥有一个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同时又可以给你疗伤,治疗你浮华的习气。这是金文的一种妙处。
其他文献
8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汉字之美——驻华使节观赏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专场”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一层方厅举办。  哥伦比亚大使卡尔门萨·哈拉米略阁下,来自加拿大、中非、哥伦比亚、德国、加纳、几内亚、匈牙利、日本、立陶宛、毛里求斯、荷兰、秘鲁、菲律宾、波兰、俄罗斯、美国等国的公使、参赞及代表,以及欧盟驻华代表团代表和亚太地区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研修班学员出席活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期刊
在谈到书画创作的时候,李学伟和我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情:他涉猎范围很广,别人问他一天忙这个、忙那个这么多事情,哪有时间画画。他说“创空呗”(引号中第一字东北方言读音为chua,计算机中没有这个读音,用“创”字代替),感觉及其轻松和随意。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从这些年学伟作品的数量和进步幅度来看,不难看出他的执着和用功。用功分很多种,很多时候只是在技法上用功是远远不够的。相对一些艺术家来说,李学伟花在技
期刊
最先知道陈广秀应该是他的书法篆刻,脱略规矩,本色开张,及至拜观他“山静尘清”的国画山水,吃惊于他对山水世界“业净成慧眼,无物到茅庵”的自悟了了,自得休休。叩问其绘画之所由,答曰:“一、追求文入画之意趣。体现空灵淡逸之画境。二、金石书法入画。骨法用笔,追求高古朴素之笔墨语言。三、禅道精神入画。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把对佛道空无的体悟贯注于懵懵懂懂如戏如影的水墨中去。”  “文入画之意趣”是什么?“文入画
期刊
一  当代的草书创作可谓异彩纷呈,各占其象,各占其格。如果用传统草书的系统来观照当代草书的创作,其呈现出在继承的基础上写自己的性情,回风激水,蹙蹙生漪。但纵观之,大草过于狂逸,小草多为拘谨,章草独树一帜但跟风现象明显,愈写愈趋同。就在这种状态中,王厚祥出现了。王厚祥是在多次国展碰壁、入展、获奖中被发现和接受的,既有他自己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也有被逐步认识的阶段性,他草书的个性化与传统的交叠性逐渐地从
期刊
当我们徜徉于世界艺术之苑时,会发现惟有吾华夏书法与绘画同根同源,且互呼互应相得益彰。艺术领域或言书法与绘画不同种系的两者出现双向交叉融汇之后,蓦现化学的裂变裂解,形成多项哲学命题,让我们思考,同时也让我们解答。  追寻艺术家自身,是先有画还是先有书法?回答很简单,以民国画家为限上溯,是书法家可能不是画家,但画家必然是书法家;以民国为限下究,书法家与画家的分剥越来越明晰,书法家就是书法家,画家(国画
期刊
艺如乐图,1966年生于内蒙古科右中旗,蒙古族,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肖像印研究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书协副主席,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  书法篆刻作品获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优秀奖、第三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优秀奖等;入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等。曾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艺术创作最高奖——萨日纳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习惯用“最后”这一语汇来表达对老成凋谢的怀想和纪念,如“最后的士大夫” “最后的闺秀”“最后的大师”,等等。但对这个“最后”的理解绝对不能较真,因为它仅仅是一种语态的强调,意在展现老一辈文化精英渐行渐远,乃至留下无可弥补的历史空白的苍凉画面,而不是真正量化意义上的“最后”。记得启功和峻斋先生辞世时,人们亦有此说,真使人有《广陵》绝响的浩叹!今年适逢峻斋先生百年诞辰,闲窗弄笔,
期刊
采访人:陶然、孙海兴、杨沛沛、姜文  采访时间:2015年8月  采访地点:北京市  《翰墨天下》:邵老师您好!近期,我们注意到您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当代书法要进入新常态,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书法新常态吗?  邵秉仁:春节以后我就提出了书法新常态的概念。所谓新常态,就是要有别于前些年伴随着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书法界所呈现出的那种浮躁之气。新常态要去掉浮躁、去掉喧嚣,回归理性、回归沉寂。每个人都能
期刊
采访人:陶然、吴川淮、王志宇、孙海兴、杨沛沛、姜文  采时间:2015年3月  采访地点:廊坊书法院  《翰墨天下》:王老师您好,首先请您谈谈您的学书经历。  王厚祥:我是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练字的。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我们家算是一个耕读之家。我爷爷那一辈,二爷是个文人,上世纪30年代杨村师范毕业,杨村师范学校是很有名的百年老校。我父亲一辈的兄弟们都上了五六年的学,这在农村里面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
期刊
在中央有关部门、西藏自治区、中国佛教界隆重庆祝十一世班禅坐床20周年之际,“爱国爱教护国利民·张飙书十一世班禅大师文语摘句书法展开幕式”和张飙著《十一世班禅·走向世界》一书的首发式于2015年12月10日在北京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展览馆举行。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段成桂,中央统战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