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见著,优化教学质量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odow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微课”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如同微博、微信等带给人类便捷的社会交流和信息传播一样,“微课”风靡教育界。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它具有时间少、内容精、动态生成、开放性等特点,是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导,所建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云网学习的课程,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新冠疫情期间微课学习成为常态。本文正是基于微课的特点及其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联系并结合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来粗浅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课开发。
  一、关于微课教学
  1.内涵解读
  “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
  “微課”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主题突出
  微课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3)传播多样
  由于微课程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
  二、“微课”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微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微课程为我们处理教材提供了工具。以前我们在研读教材时,相关的工具有点缺乏,思路也不太明确,现在的微课程、微学习等理念,为我们深化教材、处理教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微课程为我们二度开发教材提供依据。如何对国家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微课程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依据。如我们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有的老师进行了微处理,把这部分内容分为:核心内容和目标等几个微内容,这就有点局限于教材的表述了,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做为一个微内容,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对基本路线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对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3.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一般一个人教三至四个班,难免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同一内容要讲三至四遍,难免会让人懈怠,而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所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发,减少了我们的重复劳动,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4.在大数据时代,微课细化到了知识点和具体某一教学环节,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资源库索引,同时,微课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标准零件”,可以适用于各种教材版本。
  5.适合于中学学生自学,微课尤其适合在没有教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自学,新冠疫情期间微课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道德与法治“微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制作一个好的道德与法治微课程,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当前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需求,在微课程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把握教学结构,更多地关注那些适合通过讲授完成的教学内容,比如介绍一个概念、讲述一段史实、分析一个问题,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实时互动的教学内容则不适合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之必须符合科学的教学认识过程。比如在我在设计《生命最宝贵》这一课中做了一个微课“一个心理游戏”通过老师的暗示让学生写出“对你最重要的五个方面”,课堂效果非常好。
  2.注重细节的研磨
  要注意设计一些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道德与法治微课程设计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不断渗透史观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思想方法,深入发掘学生源源不竭的潜能,提高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有效性,微课程的意义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盈与丰满。
  4.要注重资源的动态生成
  片段化、碎片化是微课程的一个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系统性,我们在实践中要注意将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组合并形成动态的、发散性的网状结构关联。
  虽然微课是现代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但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其仅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其他文献
情感是音乐的实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过程是情感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情感的体验与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在音乐活动中产生。又对音乐活动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情感的体验丰富着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着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明确了目的之后,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树立科研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增强了边实践边研究的意识,使音乐课堂教学充实而有效。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是
期刊
泰戈尔曾经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为自己能够成为栽培祖国花朵的园丁而骄傲,同时,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在这条道路上,我始终铭记着陶行知先生对我影响很深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记得在刚接管现在的班级时,一开始让我最头疼的要属我们班上的“爱哭鬼”了
期刊
摘要:教师可以把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本鲜活的教科书,让学生总结疫情期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增强学生对疫情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反思自我,学会敬畏、感恩与担当,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与思考力,明白读书为国的道理;教会学生更理性思考社会、人生、学习的问题,丰富学生人生阅历与宝贵经验,帮助学生更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更强大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具备为国奉献的本领。  关键词:敞开心扉、敬畏、感恩、担当、洞
期刊
摘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变革,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引导小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其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十分关键。当然,除了文化课学习以外,教师还必须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然而,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总是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低下。为改变这一现象,利用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化及经济的发展,离婚率越来越高,对家庭带来越来越多不稳定的因素,无形中也给孩子带来越来越多无辜的伤害,导致单亲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乡镇上的单亲孩子,家长因为工作的关系或是个人原因,孩子都是被“放养式”,这类孩子得不到生活上的照顾,心灵上的安抚及学业上的辅导。遭遇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缺乏家庭关爱,缺乏自信和责任感,他们常常会觉得很孤独、变得极其敏感、自卑、怯懦。这类孩子,他们非
期刊
新《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这使我们意识到:开展晨间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每天我们都要进行户外运动,如何让孩子充分地利
期刊
学生到了高三,随着高考的一天天逼近,学生充满压力,随之而来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谈恋爱的多了,学不好埋怨老师的多了,考不好会盲目放弃等等,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成功的带领他们度过高三,取得成功?我思考了很多,最后落在了这个“美”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康的强大源泉。”美好事物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吸引力的,审美教育正可以借助引导孩子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从而达到修身养性、从
期刊
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的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  一、激发兴趣,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  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催化剂,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动力,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
期刊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来说,数学教学应该植根于生活,还原于生活,最后应用于生活,运用数学教学生活化,最大化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以小学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结合本人长期的工作经验,从科学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树立、数学教材和生活的关连、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生活化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四方面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认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60年代也曾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