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脖子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mwj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节”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词之一,这里的“气”指的是浩然之气、凛然之气,孟子善养此气,我跟着他学,养了很多年,后来就有朋友说我是“小鸡生鹅蛋——愣装大眼儿”,可见这气不是谁都能养出来的。“节”字很好理解,贞节、节操都是它,甚至还包括关节。中国人喜欢关节,这大概可以算是个奇闻,不过我自有依据,古人有一首赞美竹子的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也虚心。这“节”毫无疑问是关节,从那以后竹子就被拟人化,称作“竹君子”,跟松树和腊梅一道,成了道德高尚的标志,道君皇帝赵佶还专门为它题辞曰“节节化人”。这个“化”是教化的化,竹子这东西有用处我承认,但非说它能教我做人,我就不大爱听。用帕斯卡的话说,我虽然是一根苇草,但却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比竹子高明得多。
  对气节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要脸不要命”,文绉绉的说就是“用生命捍卫尊严”,古时有个廉者宁死不吃嗟来之食,近代有位朱自清先生饿死不吃救济粮,这都是有气节的表现。维护尊严是个好事,但过分强调这尊严,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认为就有点离谱,“节”不知道值多少钱,但生命却是万金不换。我还有一点想不通的是:人家说一句“喂,来吃”,怎么就能让廉先生失了节?美国的救济粮和朱先生的尊严又有什么关系?如果说生存权是全部的人权,那么廉先生和朱先生显然是在藐视它,这样的人,不给他人权我看也是活该。
  中国古代官员有一个基本信条:文死谏,武死战,这也是气节,叫作“以生命捍卫国家利益”。宝二爷不喜欢这两死,说那是“须眉浊物”们讪上卖直、沽名钓誉的投机行为,真不愧是宝二爷。当官本来是件好事,但有了这个信条,那些官就怎么看都是一脸死相。“武死战”好理解,作为一名战士,本来就应该奋勇作战,但是否一定要付出死亡的代价,我认为值得商榷。有个朋友的父亲抗美援朝时当过飞行员,他说美国兵最怕死,一见人开着飞机要撞他,他就急忙跳伞,说的时候一脸鄙视。按我的想法,跳伞情有可原,开着飞机撞人倒是有点说不过去,你自己不怕死不要紧,那飞机可是国家的,好几百万一架呢。
  汉朝有个洛阳令叫董宣,这个官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湖阳公主家奴杀人,被他抓住,当着公主的面砍了头,结果被告了一状,汉武帝还算明白事理,没打没杀,只让他向公主赔个不是,董某人甚有气节,说什么都不肯道歉,两手撑地,谁按都不低头,搞得汉武帝也没办法,最后说你这个硬脖子,给我滚吧。(“强项令去!”)从那以后敢于死谏的官员就都被称为硬脖子。
  脖子硬,风险就大,从古至今,因为批龙鳞被金瓜砸破脑袋的,不知道有多少,圣堂之上血迹斑斑。如果是为坚持真理,这脑袋砸的还算有价值,比干摘心,王累伏剑,屈原投江,布鲁诺上火刑台,都能名传千古。奇怪的是很多人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动不动就要死谏,清朝的吴可读在同治墓前自杀,为的不过同治选谁当继承人的问题,在我们的时代,这就像是员工因为新来了个总经理而上吊;明朝嘉靖皇帝爱喝露水,海瑞为了劝他改掉这毛病,连棺材都准备好了;最不可思议的是唐朝的韦处厚,连皇帝举行个宴会他都要死谏,幸亏没有真死,要是死了,你说他这脑袋算个什么玩艺。
  亚当斯密说人是经济的动物,意思是人类在行为之前,总要盘算成本和收益,想来这些硬脖子们心里也计算过:死谏死谏,只要不遇上楚怀王,也不一定就死,这事风险虽大,收益可也不小,上书北阙,拂袖南山,定能天下扬名。如果没有这种计算,我想只有白痴才肯主动去挨金瓜,想死办法多了,上吊投井吃耗子药,没必要非跟自己的脑袋过不去。
  这么说来,气节这东西就很值得怀疑,看起来有点像风险投资。鸦片战争后有一个著名的“气节年代”,满朝清流都在捍卫民族尊严,认为不能跟洋鬼子交易,天朝泱泱,岂容丑类,惟一一个能作事的李鸿章还被说成是汉奸。一百多年过去了,李二先生的汉奸帽一直未摘,我们却想方设法要勾引鬼子们来投资,而那最初的气节,已然草凋花谢,渺渺无踪。
  对气节最极端的解释就是“舍生取义”,它有个著名的代表人物:岳飞。众所周知,他死前曾有跑路的机会,但他放弃了,最后和儿子女婿一起被扒了皮,对这点我一直不能理解。电影《色戒》里有一段话批评释迦牟尼,说你抛妻弃子去修行,说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但你连自己妻儿的幸福都不顾,我怎么相信你?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拿来问岳飞:你说你要拯救敌占区的人民,但为什么连自己儿子和女婿的性命都不放在心上?同例还可以参照电影《爱国者》,那里面的梅尔吉布逊很爱国,但显然更爱自己的儿子,儿子第一,自己第二,国家第三,这看起来很自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尊敬这洋鬼子的自私,以及他的没气节。
  社会公共道德必须尊重每个成员的个人权利,边沁1768年在牛津大学演讲,说道德应该为它的每个遵循者带来好处或幸福,否则就不必遵守,除了对自我利益的理性计算外,其余一切都是“夸张做作的废话”。这话听起来很耳熟,就是我们一直批判的“利己主义”,也是没气节的一种表现——不捍卫国家利益,只想你自己的小日子,那算什么气节?但我觉得过自己的小日子没什么不好的,如果建立国家就是想让我过不好日子,那国家不要也罢。
  关于“舍生取义”,我是这么看的:生命无比重要,如果要取的“义”不是足够大,我绝不会拿生命开玩笑。嗟来之食要吃,救济粮也要吃,仅仅是因为别人的一点不尊敬就不活了,我看那不是气节,而是脑袋进水了。
  廉者、朱自清和岳飞的死,应该算是自杀,根据王艮的论证,这么死层次最低,他这样评价商代的三位名臣:微子之去,知几保身,上也;箕子之为奴,庶几免于死,故次之;比干执死谏以自决,故又次之。这王艮是中国历史上不多的几个明白人之一,他这番话的焦点就是生命权。
  美国《独立宣言》讲天赋人权,第一个就是生命权,这大概是美国大兵怕死的主要原因。霍布斯的《利维坦》中列举了十九条自然律,第一个也是生命权,说它是最高等级的权利,任何理由都不能侵犯,所以很多国家相继废除了死刑。这么一对比,我就觉得有些报纸上的宣传很不对劲,一有烈女跳楼,大家就纷纷喝彩,大赞“死得好”,似乎没想到这关乎人类最至高无上的权利。还有一些口号随处可见:学习某某好榜样,时刻准备着为某某东西献身。仔细想想,这几乎就是在提倡自杀——和平年代,你老想着献身算什么意思?所以哈耶克说:“思想被国有化后,道德中的大部分因素——尊重人的生命,尊重弱者和普遍地尊重个人等,都将消失。”
  我觉得有一种东西肯定会留下来,那就是:气节。硬脖子们在脑袋被砸之前有两种选择:要么鸣而死,要么默而生。如果我是那个当官的,我会这么干:大事肯定要说一说,至于皇上喜欢哪个姑娘,他什么时候要去打狍子,我就随他的便。另外说话也要讲究个方式,有一些人脑袋被砸不是别的,只是因为说话太冲,关龙逄诅咒商纣王,结果被炮烙;叶向高讽刺明神宗,说“你这么多年不肯见朝臣,真是高招”,明神宗抽着鸦片懒得理他,算是叶向高命大。当然,皇权时代很多事情身不由己,但天下都是皇上一个人的,我说了你不听,那就去休,骂人干什么?何况现在皇上也被打倒了。
  晋代的殷洪乔算是另一个有气节的人,他去南昌当市长,邻居朋友们托他带一些书信,走到南京了,殷先生的气节突然发作,把信全丢到扬子江里,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为人作致书邮!”这人可以跟我朋友周玉军的译著《邮差弗雷德》对比一下,也算东西文化的差异。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不想送这封信,你当初可以不收;既然收了,你就要负这个责任,有气节不是坏事,但有了气节就不负责任,那就是完完全全的坏事。
其他文献
攀比跟风、迷信名人,模式崇拜,团队疏忽……在梳理过去两年投资人的这些误区时,王先生发现自己很不幸地全部赶上了。    投资人王先生最近在家里待的时间明显长了,和妻子的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洽。他如今不用每天飞来飞去,也不用每晚去听各种人给他讲的鸡蛋变成鸡场的故事,就是以往热火朝天的投资人聚会,也比以往冷清了很多。以往的投资人聚会,每个人都眉飞色舞,最常见的情形是某人带着艳羡的口吻说,某某又出手了
期刊
一个野蛮生长的创业狂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仍旧在那里。    1995年创办“红高粱”,挑战麦当劳,名噪一时;  2002年,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获罪4年,2003年4月获假释出狱;  2004年,筹备郑州、北京红高粱快餐连锁店,未果;  2005年,红高粱中式快餐乔士烩面亮相郑州,不久郑州三家加盟店倒闭,红高粱被加盟商诉诸法院。  2007年,进军网络快餐,推出康酷食速,同年6月退出。  这是乔赢
期刊
写吃,是写手修炼内功时必须过的一关。写自然、写爱情、写人性,大概都不若写吃这一最原始本能见功力。现在再看梁实秋的散文,发现许多篇什都平淡直白,只有写吃的那一部分仍然让人回味。 功力不够的写手笔下的吃容易流俗,像吃饭时的吧唧嘴让人憎恶,所以我得小心翼翼一些。还是写汤吧。因了水的缘故,汤和茶一样,似乎自然就削减了滞重的物质性,透着清雅空灵,让写手觉得先天就占了一点便宜似的。 眼下在南方的太太小姐中间,
期刊
是在青岛吧,坐在一个小山顶的圆形旋转塔里,用高倍望远镜俯瞰这个海滨城市。远处是蓝天、大海与白云交织成画,乳白色的海轮在宝石绿的海面上游弋,微风袭来,阳光下的点点粼光,闪入眼帘,心底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贴着海边的是摩天楼,再近的是成片成片的绿树,而绿树的中间,间杂着红瓦白墙。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从一个城市的上空,看到这么美的风景。这个画面,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直到在今天。在沙尘暴与荒漠化
期刊
香水是尤物。  我已经把香水当作性灵之物了。它就像美丽的女人,以挥发的形式向你渗透,影响你的身体和心灵,让你发出叹息。  我的第一瓶香水来自埃及,是从埃及回国的朋友送给我的,瓶身像女人的胸乳,从包装上来看出身可疑,我相信它很廉价。我曾经找人辨认上面的文字,说此香水的名称不好翻译,有若即若离,若隐若现,闪闪烁烁以及瞬间、消失,或者慢慢走远之类的意思。旋开盖子,凑近了嗅出难闻的怪味儿,离远了又什么味儿
期刊
纽约办公室自9·11后从世贸中心搬到了华尔街证券交易所附近的老式建筑的办公楼里。9·11让世贸中心成为美国人心头的创伤,但以前的世贸中心作为一个建筑来看,除了设计简洁,是纽约最高楼外,很难看出什么特别的特色。新办公楼从外面看不起眼,里面却是毫不张扬的富丽堂皇,地面是灰白色的大理石,墙上刻着银色浮雕,电梯门是厚重的银色,上面镂满古典图案。 这座楼其实也就不过二十多层高,可电梯里的楼层号码却是从二十号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韩少功长篇小说中的三类人物为例,结合作家的实践经历和个人言说,探讨“公民写作”的具体内容和价值指向。“公民写作”以现代“公民”概念为基础,融合了知青经验中的理想和实践精神,为观察市场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环境提供了独特视角。“公民写作”作为一种实践参照,对“个人化写作”中出现的“自恋”倾向具有调整和反拨意义。  关键词:韩少功;“公民写作”;艺术实践;形象解读   20世纪80年代以
期刊
一个人过日子,也渐渐过得神经兮兮。  前日到超市,见人人篮里放一瓶沙拉酱,就要学人样。家有隔了些时日的水果,正好找到了买沙拉的由头。  想是一道简单的菜,却颇费了些功夫,是个天生不会干活的,苹果、梨都要去皮挖壳改块,小刀深一下浅一下的下去,生生地留了一双能见人的手,奇迹。只是削过的东西再辨认不得。原来沙拉的味道,像一种工业酸,去国还乡似的。还很呛,闻多久,也消受不了。看着那胶状的白油铺就在大大小小
期刊
流行卡尔维诺的时候,我曾经以一种“求贤若渴”的心态“请”回了一套译林的《卡尔维诺文集》。它们现在拥挤在我的书橱里,依旧是原来硬壳封装的精美模样。我承认卡氏是意大利乃至全球一流的文学大师,可是当我希望在《寒夜独行人》里去找寻类似《悟空传》一样的快感时,我才发现我无法用畅销书的水准来解读这样的作品,同时我更加疑惑:当许多思想和读本以畅销书的名义大行其道时,它们的流行真的来自于我们的热爱吗?  卡氏的热
期刊
老庄是广东潮州人,24岁,还算不得老。女朋友是河南人,老庄说他自己是半个北方人,说的时候一脸得意。我听说老庄曾经吹过哈尔滨的雪风,还看过几张他穿着羽绒衣站在雪地里的照片。  后来知道他在冰城读过几年医专,比如说明白一点中医里的万象,到底,他还是安分地在深圳一家医药连锁公司做了几年的仓管,医师没考成,听说还要时间等。大概我是比较欣赏他那点吹牛脸不红心不跳还一脸陶醉的样子,另外,我那时也写点诗,老庄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