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浪终于拿出了自己最有价值的资产。
4月29日,这家公司与阿里巴巴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以旗下微博运营子公司18%的股权,换来阿里巴巴5.8亿美元的投资;另一方面,阿里巴巴还会得到一项期权,可在未来增持新浪微博股份至30%。
参与谈判全过程的阿里资本董事总经理张鸿平,在消息宣布之后把这个结果称作“约会后的结婚”。
这是一个标准的“外交口吻”,事实上双方的谈判进行了46次之多,接触也早在2012年底就开始了。此前还一度有消息传出,“阿里巴巴将全部控股新浪微博”。
中国互联网已经有一阵子没有这样热闹了。上一次的大规模交易还是优酷对土豆的收购,发生在200多天以前。
就资本市场而言,这像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一直承受业绩和微博用户数下滑压力的新浪,在找到有效商业模式之前,先找到了“靠山”。新浪预计说,这次“战略合作”将在未来三年内给新浪微博带来大约3.8亿美元的收入。它的股价在当日即涨了21%。按照交易价格,微博的估值达到了32.56亿美元。
令人尴尬的是,这差不多就是市场能给予新浪的全部了。截至2013年5月6日收盘,它的市值约为33.6亿美元。
在曹国伟接过管理棒并进行大规模战略收缩的7年时间里,新浪从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媒体。它的最大收获就是微博。
这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互动社区之一,也是最热门的“社交媒体”,它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5亿,而日活跃用户为4700万。未来的3.8亿美元就来自这些用户:新浪和阿里巴巴会在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广告营销等方面“深入合作”。所以这种合作,很快就被外界概括为“社会化电商”在中国迈的一大步。
这些期许的目光是投给阿里巴巴的,从某些角度看也的确如此。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淘宝,以至于B2B业务,都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因此它与社交元素相对活跃的新浪微博结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双方利用各自优势业务的一种合作。比如,未来阿里的用户购买行为数据,可以与微博的用户行为数据相结合,以提高广告精准度和增加购买行为。
但在这个完美的故事开始之前,却很少有人看向新浪—这家中国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互联网媒体公司的动机,可能也同样值得关注。在过去差不多3年时间中,它一直把这份资产百分之百控制在自己手里。这种姿态在早些年更为明显。
新浪的媒体价值,在以往几次资本变动时都显露出来。不管是2005年盛大意图控股新浪19.5%的股份,还是3年后分众尝试与之合并,它们和如今的阿里巴巴一样,看中的都是新浪的媒体价值及其背后的话语权。
新浪曾经做过许多事,比如无线、即时通讯、游戏……在从大门户向媒体聚焦的过程中,它通过打造门户新闻,建立名人博客圈以及微博,不断强化自己的媒体价值。
最终,只有新浪微博,承载着曹国伟以及新浪上下“再造一个新浪”的梦想。如果不是微博为新浪提供的远远超过互联网媒体本身的价值,它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些渐渐远去的媒体公司,比如分众和雅虎—后者甚至已经不再提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媒体了,尽管它曾经是这个领域的旗帜。
新浪并不会轻易放手。18%是这样一个数字,启明创投合伙人童士豪更愿意从财务角度解释它:“从会计角度上看,超过20%的话,新浪这家公司的财报结果就会反映在阿里财报上。因此如果新浪亏损的话,损失也就会同时显示在阿里财报上。”他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对于准备在未来上市的阿里而言,这的确是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即使将来阿里增持到30%,新浪公司也仍然是微博的控股方。在阿里巴巴投资之前,新浪微博有两个股东,分别是新浪公司,以及曹国伟等管理团队;而在阿里巴巴投资之后,新浪微博的股东变成了三个,新浪公司控股71%、阿里巴巴控股18%、曹国伟等管理团队控股11%。
这些经过仔细斟酌的数字表明,“阿里巴巴想要百分之百控股新浪微博”的传闻可能仅仅只是传闻。因为对于阿里而言,完全控股新浪微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不太明智的举动;至于新浪,失去微博则更是意味着失去了未来。这种程度的资本合作,对于“社会化电商”的真正推动,可能会面临更复杂的现实情况的左右。
对于“社会化电商”,无论是新浪还是阿里巴巴,都还是新手。还在新浪微博风头最盛的2011年,新浪就购买过红杉资本手中上市公司麦考林的股票,成为其第二大股东,第一次进入了“社会化电商”的领域。那时的典型合作方式是,麦考林在其企业版微博页面上展示商品,而用户点击后会跳转到麦考林的页面;另外,麦考林线上商城中的商品也能分享到新浪微博。这些整合现在看起来过于简单,新浪微博没有成功将其打造成微博生态中迅速成长的业务和成功的盈利模式,而麦考林现在已经陷入巨亏。
至于阿里巴巴,自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两年前第一次提出“淘宝社交化”以来,“社交化”已逐渐成了阿里巴巴所有业务希望体现的一种构想。但即便是时常被称为“电子商务帝国”的阿里巴巴,对社交化的深入体会也才刚刚开始。
“我们从做一个独立SNS型应用,到要在站内做一些社区化导购,到今天我们发现,这些并不是我们想要的。”2013年4月底,阿里巴巴在位于杭州的集团总部,为“九人决策委员会”举行了一次媒体见面会,淘宝业务负责人张宇这样总结说。
这就是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的“社会化电商”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它现在看起来仍只是一个概念产品,这涉及到数亿级别用户的账号打通、后台数据的结合,它需要两个“新手”的磨合—不仅仅是产品,也是两家公司的相互試探。
从这些角度看,阿里巴巴与新浪微博的合作,眼下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比“社会化电商”的前景还要大得多,尤其是在这个彼此都需要上市的时间点上。
阿里的投资给新浪带来更多的是现实意义。在消息宣布的第一天,新浪股价盘前上涨了18%。 新浪微博一直谋求上市,而新浪CEO曹国伟也早已为微博业务搭建好了公司架构。然而两年来新浪微博自身商业化进程缓慢,以及新浪能够为微博业务提供的资金,都使得他不得不考虑引入外部投资。与单独的财务投资者相比,他更希望能通过行业内的战略投资者,将微博商业化和助力微博上市问题同时解决。
这是新浪微博的一个好消息。阿里的估值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踏板,这会对投资者的估值预期产生正面影响。更现实的还有双方在流量上的初步合作。现在,微博网站页面最底端已经出现了指向阿里旗下一淘网的橱窗广告,推广淘宝上的商家和商品。
新浪微博自2012年加速商业化以来,实际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新浪股价也因此从2011年最高点的135美元附近,跌落到现在的50多美元。新浪微博一直依靠新浪网门户业务的广告收入获取资金支持,这种现金的消耗,让新浪自身也感到了压力。
2012年,新浪调整了组织架构和高管人员的分工,广告和市场销售出身的COO杜红全面负责门户业务,而此前负责内容的陈彤需要向杜红汇报工作。上任之初的杜红对于自己职责的描述之一,就是“全面打通新浪门户和新浪微博的广告资源”。正是在这次调整之后,本质上是广告信息的“推广微博”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用户首页。
按照新浪的最新财报,2012年全年微博业务的总成本接近1.6亿美元,而营收有6600万—微博业务的净投入达到了9300万。在很现实的资金层面,新浪微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引入投资者,阿里则适时充当了这个战略投资者的角色。“曹国伟的这盘棋下得非常好。”童士豪的观点代表了主流意见。
这似乎一直是曹国伟最擅长的角色。早在盛大公开收购新浪19.5%股份的2005年,还在担任新浪CFO的曹国伟就曾成功利用“毒丸计划”—一种抬高收购门槛的财务手段,击退了盛大全盘收购新浪的企图,并在2006年5月升任新浪CEO。
他的另一个得意之作是牵头并促成了新浪管理层团队的MBO(管理层持股),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陆续将手中的股票抛售套现。根据新浪提交的2012年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新浪公司的前四大股东是四家国外机构投资者,而曹国伟个人持股比例为2.72%,新浪其他高管团队占股3.38%。高管套现的资金一部分用于偿还MBO时的银行借款,另一部分按照业界的推测,已经进入了新浪微博这个眼下新浪最有价值的资产。
而在阿里投资新浪微博之后,新浪公司仍然占据了超过70%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即便是在一定时间后阿里巴巴增持比例提高到30%,也不会改变这样的局面。这些都体现出了曹国伟在资本控制上的精明之处。
接受阿里巴巴的投资,可能是曹国伟在眼下所能做出的一个合理选择。至少他运用资本的力量以及对格局变化的观察,对合作对象在“社会化电商”以及在移动端业务上的投其所好,为新浪微博找到了新的位置,并多少抢到了一点主动权。
再看看它这一次的合作伙伴阿里巴巴,从各个层面看都是交易的获益者。
49岁的马云在今年5月10日从阿里巴巴集团CEO职位上退休。摆在他董事长职位上的任务,除了推动上市以外,还有通过投资来为阿里巴巴布局,使阿里不至于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处于一个落后的位置。因为这样的原因,阿里不但拆分出了20多个业务单元,而且除了无线战略部门以外,每一个业务也都设立了自己的无线部门。
淘宝和阿里巴巴对于无线业务的长远设想是,移动下的淘宝也许已经不是现在的淘宝,也不仅仅只是购物,它是一系列与现在的购物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服务”;而在过去十年,淘宝平台已经让一些商家改变了自己的销售模式,移动互联网还会颠覆现在形成的这些模式。
“无线端对用户时间争夺更加激烈,阿里巴巴希望能有更大的入口。”淘宝无线业务负责人卜鹰说。他发现的一点是,PC上用户习惯于打开购物详情单,并且会翻好几页查看商品情况。但用户在移动端很少这么做,因为这会耗费太多流量,因此移动端商家必须给用户提供短而有效的信息。阿里巴巴的无线互联网化,是未来的用户渠道和来源,它需要在团队内部拥有更多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服务与现有产品进行结合。
阿里巴巴对于无线端的渴求,甚至还体现在了手机硬件上。这家公司在2013年4月份宣布向4家国内手机制造商提供补贴,并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提供一个10亿元人民币的资助计划,以推广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卖家和买家的手机产品。《华尔街日报》甚至评论说,由于电子商务服务所覆盖的人群众多,这会让阿里巴巴的“阿里云”手机操作系统处在与Android竞争的地位上。
市场普遍预测说,阿里巴巴将在2015年前上市。在阿里原有业务之外,移动和社交的概念与电子商务结合,将能给投资者以想象空间,提升阿里的估值。除了张宇所总结的对过去社交化尝试的不满意之外,阿里在移动端越来越多的时候,也的确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移动用户流量入口。
新浪微博现在成了卜鹰口中的“入口”的典型代表。新浪作出统计,微博用户在手机上的平均访问时间远远超过了PC端,甚至超过了整体访问流量的60%。至少在访问习惯上,新浪微博的用户特征符合阿里巴巴的迫切需求。
无论是在移动端还是PC端,微博都能给阿里巴巴带来很多实际流量。经过多年发展,淘宝体系内商家之间的流量争夺已经越来越激烈。这也正是阿里巴巴提出“社交化”的原因,它需要重塑自己的生态体系。
至于淘宝商家自己,正在做的是越来越频繁地从外部购买流量并进行转化。因此投资微博,阿里也能夠获得现实价值,那就是一个稳定的外部流量来源,帮助卖家提升流量的转化率和价值。
除了同样因为“社会化电商”获得的上市估值空间、实际的流量合作之外,与新浪的谈判结果中,阿里还得到了一个增持到30%的期权许可,它有了进一步行动的主动权。 投资新浪微博只是这家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最近一年频繁的收购和投资动作的一步。在与新浪的战略合作宣布之前,它已经收购了友盟,并且投资了陌陌、丁丁优惠券、快的打车,同时增持了手机浏览器公司UCWeb—这也是百度的收购对象。
这个时候,腾讯同样在持续进行并购和投资动作,由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组成的互联网行业第一梯队,将会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业务规模。而这类“资本游戏”,今年我们可能还会继续频繁地看到。不管是长远的“战略合作”,还是短期的买用户、买流量,投资并购都正在成为加速改变行业格局的手段。
对于新浪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本身,改变格局的程度则取决于双方的“社会化电商”能够走多远,只有合作得越深,彼此获得的收益才有可能越大。
涉及到数据打通、用户共享的“社会化电商”在中国还鲜有成功产品。“美丽说”和“蘑菇街”,都一度被视为最热门的社会化电商导购网站。它们只是初步实现了社会化电商的第一步:这两家在2012年忽然流量大增的网站,提倡用户分享、交流自己购买的产品和购物心得,并将访客的流量引导到淘宝购物界面上,很快成为淘宝外部最大的用户来源,两家网站有超过90%的流量被引导到了淘宝上。
但淘宝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听任这类网站发展,那么它们说不定很快就会成为用户最重要的入口,而淘宝只是最终产生交易的地方。后来,淘宝开始限制来自蘑菇街和美丽说的导购流量,并且更加重视自己的“社交化”。
淘宝需要一个自己人。新浪微博的规模比蘑菇街和美丽说都要大上太多。换句话说,如果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的“社会化电商”真的有所起色,那么新浪微博也很容易成为阿里巴巴社会化购物最大的外部入口,很难说阿里巴巴会如何考虑这样的局面。
那时也许阿里巴巴才会真的考虑全资收购新浪微博。但那一定是另外一个故事,说不定比盛大试图收购新浪的故事还要曲折。
新浪和曹国伟有一个好产品,但却面臨着复杂的市场环境、进化方向以及自身产品研发能力的局限。
新浪一直是一个媒体基因强烈的公司,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它显得并不像它的对手那样具有优势。曹国伟一直希望微博能成为中国的Facebook和Twitter的混合体,一个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结合的东西,但这并没有成功的先例。
微博的活跃度也正在降低。曹国伟坦诚微博受到了微信朋友圈的冲击,他害怕的不是风险,而是“停滞和衰退”。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已经突破了3亿,微信朋友圈开始分散过去的“微博时间”。
“随着优秀热门应用越来越多,人们的时间在其中分散,对用户时间的争夺必然会出现。我认为这是必须应对的问题,幸运的是,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用户投入时间的下降,但我们必须努力改善自己的移动应用,强化用户粘性。”在2012年年度财报发布之后的分析师会议上,曹国伟说。
这反映了新浪微博乃至整个新浪公司的一种处境:受到挑战的新浪微博,尽管引入了一位重量级的战略投资者,但如果商业化仍然迟迟没有起色,多次依赖的资本层面的腾挪空间也会越变越小,它离上市、“重塑一个新浪”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远。到那时,新浪的价值就又到了需要重新计算的时候—不会比现在更高。
让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合作也许是曹国伟打出的一副好牌,但他手中的好牌已经不多了。
4月29日,这家公司与阿里巴巴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以旗下微博运营子公司18%的股权,换来阿里巴巴5.8亿美元的投资;另一方面,阿里巴巴还会得到一项期权,可在未来增持新浪微博股份至30%。
参与谈判全过程的阿里资本董事总经理张鸿平,在消息宣布之后把这个结果称作“约会后的结婚”。
这是一个标准的“外交口吻”,事实上双方的谈判进行了46次之多,接触也早在2012年底就开始了。此前还一度有消息传出,“阿里巴巴将全部控股新浪微博”。
中国互联网已经有一阵子没有这样热闹了。上一次的大规模交易还是优酷对土豆的收购,发生在200多天以前。
就资本市场而言,这像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一直承受业绩和微博用户数下滑压力的新浪,在找到有效商业模式之前,先找到了“靠山”。新浪预计说,这次“战略合作”将在未来三年内给新浪微博带来大约3.8亿美元的收入。它的股价在当日即涨了21%。按照交易价格,微博的估值达到了32.56亿美元。
令人尴尬的是,这差不多就是市场能给予新浪的全部了。截至2013年5月6日收盘,它的市值约为33.6亿美元。
在曹国伟接过管理棒并进行大规模战略收缩的7年时间里,新浪从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媒体。它的最大收获就是微博。
这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互动社区之一,也是最热门的“社交媒体”,它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5亿,而日活跃用户为4700万。未来的3.8亿美元就来自这些用户:新浪和阿里巴巴会在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广告营销等方面“深入合作”。所以这种合作,很快就被外界概括为“社会化电商”在中国迈的一大步。
这些期许的目光是投给阿里巴巴的,从某些角度看也的确如此。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淘宝,以至于B2B业务,都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因此它与社交元素相对活跃的新浪微博结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双方利用各自优势业务的一种合作。比如,未来阿里的用户购买行为数据,可以与微博的用户行为数据相结合,以提高广告精准度和增加购买行为。
但在这个完美的故事开始之前,却很少有人看向新浪—这家中国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互联网媒体公司的动机,可能也同样值得关注。在过去差不多3年时间中,它一直把这份资产百分之百控制在自己手里。这种姿态在早些年更为明显。
新浪的媒体价值,在以往几次资本变动时都显露出来。不管是2005年盛大意图控股新浪19.5%的股份,还是3年后分众尝试与之合并,它们和如今的阿里巴巴一样,看中的都是新浪的媒体价值及其背后的话语权。
新浪曾经做过许多事,比如无线、即时通讯、游戏……在从大门户向媒体聚焦的过程中,它通过打造门户新闻,建立名人博客圈以及微博,不断强化自己的媒体价值。
最终,只有新浪微博,承载着曹国伟以及新浪上下“再造一个新浪”的梦想。如果不是微博为新浪提供的远远超过互联网媒体本身的价值,它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些渐渐远去的媒体公司,比如分众和雅虎—后者甚至已经不再提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媒体了,尽管它曾经是这个领域的旗帜。
新浪并不会轻易放手。18%是这样一个数字,启明创投合伙人童士豪更愿意从财务角度解释它:“从会计角度上看,超过20%的话,新浪这家公司的财报结果就会反映在阿里财报上。因此如果新浪亏损的话,损失也就会同时显示在阿里财报上。”他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对于准备在未来上市的阿里而言,这的确是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即使将来阿里增持到30%,新浪公司也仍然是微博的控股方。在阿里巴巴投资之前,新浪微博有两个股东,分别是新浪公司,以及曹国伟等管理团队;而在阿里巴巴投资之后,新浪微博的股东变成了三个,新浪公司控股71%、阿里巴巴控股18%、曹国伟等管理团队控股11%。
这些经过仔细斟酌的数字表明,“阿里巴巴想要百分之百控股新浪微博”的传闻可能仅仅只是传闻。因为对于阿里而言,完全控股新浪微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不太明智的举动;至于新浪,失去微博则更是意味着失去了未来。这种程度的资本合作,对于“社会化电商”的真正推动,可能会面临更复杂的现实情况的左右。
对于“社会化电商”,无论是新浪还是阿里巴巴,都还是新手。还在新浪微博风头最盛的2011年,新浪就购买过红杉资本手中上市公司麦考林的股票,成为其第二大股东,第一次进入了“社会化电商”的领域。那时的典型合作方式是,麦考林在其企业版微博页面上展示商品,而用户点击后会跳转到麦考林的页面;另外,麦考林线上商城中的商品也能分享到新浪微博。这些整合现在看起来过于简单,新浪微博没有成功将其打造成微博生态中迅速成长的业务和成功的盈利模式,而麦考林现在已经陷入巨亏。
至于阿里巴巴,自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两年前第一次提出“淘宝社交化”以来,“社交化”已逐渐成了阿里巴巴所有业务希望体现的一种构想。但即便是时常被称为“电子商务帝国”的阿里巴巴,对社交化的深入体会也才刚刚开始。
“我们从做一个独立SNS型应用,到要在站内做一些社区化导购,到今天我们发现,这些并不是我们想要的。”2013年4月底,阿里巴巴在位于杭州的集团总部,为“九人决策委员会”举行了一次媒体见面会,淘宝业务负责人张宇这样总结说。
这就是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的“社会化电商”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它现在看起来仍只是一个概念产品,这涉及到数亿级别用户的账号打通、后台数据的结合,它需要两个“新手”的磨合—不仅仅是产品,也是两家公司的相互試探。
从这些角度看,阿里巴巴与新浪微博的合作,眼下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比“社会化电商”的前景还要大得多,尤其是在这个彼此都需要上市的时间点上。
阿里的投资给新浪带来更多的是现实意义。在消息宣布的第一天,新浪股价盘前上涨了18%。 新浪微博一直谋求上市,而新浪CEO曹国伟也早已为微博业务搭建好了公司架构。然而两年来新浪微博自身商业化进程缓慢,以及新浪能够为微博业务提供的资金,都使得他不得不考虑引入外部投资。与单独的财务投资者相比,他更希望能通过行业内的战略投资者,将微博商业化和助力微博上市问题同时解决。
这是新浪微博的一个好消息。阿里的估值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踏板,这会对投资者的估值预期产生正面影响。更现实的还有双方在流量上的初步合作。现在,微博网站页面最底端已经出现了指向阿里旗下一淘网的橱窗广告,推广淘宝上的商家和商品。
新浪微博自2012年加速商业化以来,实际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新浪股价也因此从2011年最高点的135美元附近,跌落到现在的50多美元。新浪微博一直依靠新浪网门户业务的广告收入获取资金支持,这种现金的消耗,让新浪自身也感到了压力。
2012年,新浪调整了组织架构和高管人员的分工,广告和市场销售出身的COO杜红全面负责门户业务,而此前负责内容的陈彤需要向杜红汇报工作。上任之初的杜红对于自己职责的描述之一,就是“全面打通新浪门户和新浪微博的广告资源”。正是在这次调整之后,本质上是广告信息的“推广微博”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用户首页。
按照新浪的最新财报,2012年全年微博业务的总成本接近1.6亿美元,而营收有6600万—微博业务的净投入达到了9300万。在很现实的资金层面,新浪微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引入投资者,阿里则适时充当了这个战略投资者的角色。“曹国伟的这盘棋下得非常好。”童士豪的观点代表了主流意见。
这似乎一直是曹国伟最擅长的角色。早在盛大公开收购新浪19.5%股份的2005年,还在担任新浪CFO的曹国伟就曾成功利用“毒丸计划”—一种抬高收购门槛的财务手段,击退了盛大全盘收购新浪的企图,并在2006年5月升任新浪CEO。
他的另一个得意之作是牵头并促成了新浪管理层团队的MBO(管理层持股),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陆续将手中的股票抛售套现。根据新浪提交的2012年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新浪公司的前四大股东是四家国外机构投资者,而曹国伟个人持股比例为2.72%,新浪其他高管团队占股3.38%。高管套现的资金一部分用于偿还MBO时的银行借款,另一部分按照业界的推测,已经进入了新浪微博这个眼下新浪最有价值的资产。
而在阿里投资新浪微博之后,新浪公司仍然占据了超过70%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即便是在一定时间后阿里巴巴增持比例提高到30%,也不会改变这样的局面。这些都体现出了曹国伟在资本控制上的精明之处。
接受阿里巴巴的投资,可能是曹国伟在眼下所能做出的一个合理选择。至少他运用资本的力量以及对格局变化的观察,对合作对象在“社会化电商”以及在移动端业务上的投其所好,为新浪微博找到了新的位置,并多少抢到了一点主动权。
再看看它这一次的合作伙伴阿里巴巴,从各个层面看都是交易的获益者。
49岁的马云在今年5月10日从阿里巴巴集团CEO职位上退休。摆在他董事长职位上的任务,除了推动上市以外,还有通过投资来为阿里巴巴布局,使阿里不至于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处于一个落后的位置。因为这样的原因,阿里不但拆分出了20多个业务单元,而且除了无线战略部门以外,每一个业务也都设立了自己的无线部门。
淘宝和阿里巴巴对于无线业务的长远设想是,移动下的淘宝也许已经不是现在的淘宝,也不仅仅只是购物,它是一系列与现在的购物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服务”;而在过去十年,淘宝平台已经让一些商家改变了自己的销售模式,移动互联网还会颠覆现在形成的这些模式。
“无线端对用户时间争夺更加激烈,阿里巴巴希望能有更大的入口。”淘宝无线业务负责人卜鹰说。他发现的一点是,PC上用户习惯于打开购物详情单,并且会翻好几页查看商品情况。但用户在移动端很少这么做,因为这会耗费太多流量,因此移动端商家必须给用户提供短而有效的信息。阿里巴巴的无线互联网化,是未来的用户渠道和来源,它需要在团队内部拥有更多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服务与现有产品进行结合。
阿里巴巴对于无线端的渴求,甚至还体现在了手机硬件上。这家公司在2013年4月份宣布向4家国内手机制造商提供补贴,并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提供一个10亿元人民币的资助计划,以推广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卖家和买家的手机产品。《华尔街日报》甚至评论说,由于电子商务服务所覆盖的人群众多,这会让阿里巴巴的“阿里云”手机操作系统处在与Android竞争的地位上。
市场普遍预测说,阿里巴巴将在2015年前上市。在阿里原有业务之外,移动和社交的概念与电子商务结合,将能给投资者以想象空间,提升阿里的估值。除了张宇所总结的对过去社交化尝试的不满意之外,阿里在移动端越来越多的时候,也的确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移动用户流量入口。
新浪微博现在成了卜鹰口中的“入口”的典型代表。新浪作出统计,微博用户在手机上的平均访问时间远远超过了PC端,甚至超过了整体访问流量的60%。至少在访问习惯上,新浪微博的用户特征符合阿里巴巴的迫切需求。
无论是在移动端还是PC端,微博都能给阿里巴巴带来很多实际流量。经过多年发展,淘宝体系内商家之间的流量争夺已经越来越激烈。这也正是阿里巴巴提出“社交化”的原因,它需要重塑自己的生态体系。
至于淘宝商家自己,正在做的是越来越频繁地从外部购买流量并进行转化。因此投资微博,阿里也能夠获得现实价值,那就是一个稳定的外部流量来源,帮助卖家提升流量的转化率和价值。
除了同样因为“社会化电商”获得的上市估值空间、实际的流量合作之外,与新浪的谈判结果中,阿里还得到了一个增持到30%的期权许可,它有了进一步行动的主动权。 投资新浪微博只是这家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最近一年频繁的收购和投资动作的一步。在与新浪的战略合作宣布之前,它已经收购了友盟,并且投资了陌陌、丁丁优惠券、快的打车,同时增持了手机浏览器公司UCWeb—这也是百度的收购对象。
这个时候,腾讯同样在持续进行并购和投资动作,由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组成的互联网行业第一梯队,将会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业务规模。而这类“资本游戏”,今年我们可能还会继续频繁地看到。不管是长远的“战略合作”,还是短期的买用户、买流量,投资并购都正在成为加速改变行业格局的手段。
对于新浪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本身,改变格局的程度则取决于双方的“社会化电商”能够走多远,只有合作得越深,彼此获得的收益才有可能越大。
涉及到数据打通、用户共享的“社会化电商”在中国还鲜有成功产品。“美丽说”和“蘑菇街”,都一度被视为最热门的社会化电商导购网站。它们只是初步实现了社会化电商的第一步:这两家在2012年忽然流量大增的网站,提倡用户分享、交流自己购买的产品和购物心得,并将访客的流量引导到淘宝购物界面上,很快成为淘宝外部最大的用户来源,两家网站有超过90%的流量被引导到了淘宝上。
但淘宝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听任这类网站发展,那么它们说不定很快就会成为用户最重要的入口,而淘宝只是最终产生交易的地方。后来,淘宝开始限制来自蘑菇街和美丽说的导购流量,并且更加重视自己的“社交化”。
淘宝需要一个自己人。新浪微博的规模比蘑菇街和美丽说都要大上太多。换句话说,如果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的“社会化电商”真的有所起色,那么新浪微博也很容易成为阿里巴巴社会化购物最大的外部入口,很难说阿里巴巴会如何考虑这样的局面。
那时也许阿里巴巴才会真的考虑全资收购新浪微博。但那一定是另外一个故事,说不定比盛大试图收购新浪的故事还要曲折。
新浪和曹国伟有一个好产品,但却面臨着复杂的市场环境、进化方向以及自身产品研发能力的局限。
新浪一直是一个媒体基因强烈的公司,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它显得并不像它的对手那样具有优势。曹国伟一直希望微博能成为中国的Facebook和Twitter的混合体,一个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结合的东西,但这并没有成功的先例。
微博的活跃度也正在降低。曹国伟坦诚微博受到了微信朋友圈的冲击,他害怕的不是风险,而是“停滞和衰退”。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已经突破了3亿,微信朋友圈开始分散过去的“微博时间”。
“随着优秀热门应用越来越多,人们的时间在其中分散,对用户时间的争夺必然会出现。我认为这是必须应对的问题,幸运的是,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用户投入时间的下降,但我们必须努力改善自己的移动应用,强化用户粘性。”在2012年年度财报发布之后的分析师会议上,曹国伟说。
这反映了新浪微博乃至整个新浪公司的一种处境:受到挑战的新浪微博,尽管引入了一位重量级的战略投资者,但如果商业化仍然迟迟没有起色,多次依赖的资本层面的腾挪空间也会越变越小,它离上市、“重塑一个新浪”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远。到那时,新浪的价值就又到了需要重新计算的时候—不会比现在更高。
让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合作也许是曹国伟打出的一副好牌,但他手中的好牌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