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从蔡林森看洋思中学》,说的是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候都在老家的小学里上学,成绩均不理想。小学老师下的判决书:“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蔡林森并不服判,孩子上初中后,他自创了一套方法教育孩子,结果三个孩子越读越来劲,后来都考上了大学。在亲力亲为中,他也悟得了办教育的真谛:爱是教育之魂,策略是效率之源。因而就有了享誉全国的洋思中学。学生虽然是学习“主体”“内因”,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起着促进作用的却是老师。在实践中我们也感知到:老师的爱与宽容,老师语言的幽默与感染力,老师营造课堂氛围的技巧与能力,老师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果。
一、巧与拙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绝大部分老师已经把公开课视为自己的金字招牌。一旦有上公开课的机会,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其次才会考虑教学效果。教师挣得一片“吆喝”: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教学方法灵动多变,教学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繁荣”课堂表象下,却苦了一帮学生,左三圈、右三圈地追着老师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下课后却雁过无痕。英语课堂教学也带有西方秉性:热闹、开放、活泼,一个教学点能翻出五六个花样,一节课满堂光彩,可就是华而不实,结果被人家戏称为“哑巴英语”。前半节课学单词、句式,虽然也是“玩”得花样百出、热闹非凡,可后半节课教师却耐得住“寂寞”,超然“隐退”,放手让学生读了10分钟的课文。正是这10分钟的“放手”,才成就了后5分钟角色对话的精彩。
二、行与思
有时候老师会犯主观臆断的错误,想当然地认为遵从了教育规律。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长要去大商场买东西,她想大商场里货物琳琅满目,女儿一定会很乐意去的。可哪知当她叫上女儿时,女儿却一脸的无奈。进了商场,女儿总闹着要回家,她百思不得其解。逛了一会儿,她发现女儿的鞋带散了,就急忙蹲下身去,帮女儿系鞋带。这时她才发现,晃动在眼前的是一双双纷繁搅动的脚,顿时明白了女儿不愿来的原因。星期三听了一节数学课——认识“左右”。老师煞费苦心想了很多办法来帮助这启蒙的娃娃辨认左右方位。学生举手,老师问举的是什么手。让学生说左右手各自的作用,在人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还有哪些。做游戏举或摸左右部位,按指定方位贴图。看图分辨上下楼梯是左行还是右行,全家福的各自站位。在展台上摆放实物左右方位等等。可就在最后一个环节叫学生在展台上按左右方位摆实物时,老师先问学生哪只是右手,学生却举起了左手。笔者估摸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一半,也有三分之一。很是让人惋惜,有些学生就像鬼打墙一样,辛辛苦苦走了一晚,兜了一个大圈,还回到了原点。怪学生年龄小,方位模糊。但老师整堂课只关注学生的行为表征,没让学生识记一二分钟左右手,每个行为动作之前,没空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下也是个诱因。
三、本与末
多读多背是学好语文的捷径之一,可时下“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又受到“追杀”,公开课上谁还敢用。于是“理解记忆”“逻辑记忆”“多通道记忆”便大行其道,大有“风满楼”之气势。笔者并没有反对使用时下盛行的记忆法,只是觉得矫正过枉,其实记忆既需要“理解记忆”,也需要“死记硬背”,长时间讲“死记硬背”占优。苏辙就有过这样的感悟:“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再说,要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就必须烂熟于胸。星期四听了一节拼音教学课,围绕“ai ei ui”执教者衍生出了许多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不乏创意和“热度”,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可笔者却觉得让学生读少了,理论的分析太多了。平常也听过很多古诗教学课,大多数都存在类似的弊端,不舍得让学生熟读成诵,这是本与末错位。
四、“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一般是指知道事物的外在表征,而“知其所以然”一般是指知道事物的内存本质。认知层次上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后者认知更深刻、更全面。对于学生来讲不仅要“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在公开课上,由于教师赶节奏无暇顾及,或是怕冷场不敢顾及,很少见到刨根问底的场景。星期五聽的一节数学课,就有两个这方面的案例。老师出示一个射线短,一个射线长的两个角,问学生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学生分成两派,少的一派说射线短的角大,多的一派说射线长的角大,争来争去足足争了有5分钟,可老师偏偏不问这样判断的理由,最后老师重合比较两个一样大。
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老师的设计和引领,教师应珍视每一个教学细节。
(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一、巧与拙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绝大部分老师已经把公开课视为自己的金字招牌。一旦有上公开课的机会,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其次才会考虑教学效果。教师挣得一片“吆喝”: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教学方法灵动多变,教学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繁荣”课堂表象下,却苦了一帮学生,左三圈、右三圈地追着老师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下课后却雁过无痕。英语课堂教学也带有西方秉性:热闹、开放、活泼,一个教学点能翻出五六个花样,一节课满堂光彩,可就是华而不实,结果被人家戏称为“哑巴英语”。前半节课学单词、句式,虽然也是“玩”得花样百出、热闹非凡,可后半节课教师却耐得住“寂寞”,超然“隐退”,放手让学生读了10分钟的课文。正是这10分钟的“放手”,才成就了后5分钟角色对话的精彩。
二、行与思
有时候老师会犯主观臆断的错误,想当然地认为遵从了教育规律。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长要去大商场买东西,她想大商场里货物琳琅满目,女儿一定会很乐意去的。可哪知当她叫上女儿时,女儿却一脸的无奈。进了商场,女儿总闹着要回家,她百思不得其解。逛了一会儿,她发现女儿的鞋带散了,就急忙蹲下身去,帮女儿系鞋带。这时她才发现,晃动在眼前的是一双双纷繁搅动的脚,顿时明白了女儿不愿来的原因。星期三听了一节数学课——认识“左右”。老师煞费苦心想了很多办法来帮助这启蒙的娃娃辨认左右方位。学生举手,老师问举的是什么手。让学生说左右手各自的作用,在人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还有哪些。做游戏举或摸左右部位,按指定方位贴图。看图分辨上下楼梯是左行还是右行,全家福的各自站位。在展台上摆放实物左右方位等等。可就在最后一个环节叫学生在展台上按左右方位摆实物时,老师先问学生哪只是右手,学生却举起了左手。笔者估摸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一半,也有三分之一。很是让人惋惜,有些学生就像鬼打墙一样,辛辛苦苦走了一晚,兜了一个大圈,还回到了原点。怪学生年龄小,方位模糊。但老师整堂课只关注学生的行为表征,没让学生识记一二分钟左右手,每个行为动作之前,没空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下也是个诱因。
三、本与末
多读多背是学好语文的捷径之一,可时下“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又受到“追杀”,公开课上谁还敢用。于是“理解记忆”“逻辑记忆”“多通道记忆”便大行其道,大有“风满楼”之气势。笔者并没有反对使用时下盛行的记忆法,只是觉得矫正过枉,其实记忆既需要“理解记忆”,也需要“死记硬背”,长时间讲“死记硬背”占优。苏辙就有过这样的感悟:“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再说,要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就必须烂熟于胸。星期四听了一节拼音教学课,围绕“ai ei ui”执教者衍生出了许多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不乏创意和“热度”,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可笔者却觉得让学生读少了,理论的分析太多了。平常也听过很多古诗教学课,大多数都存在类似的弊端,不舍得让学生熟读成诵,这是本与末错位。
四、“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一般是指知道事物的外在表征,而“知其所以然”一般是指知道事物的内存本质。认知层次上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后者认知更深刻、更全面。对于学生来讲不仅要“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在公开课上,由于教师赶节奏无暇顾及,或是怕冷场不敢顾及,很少见到刨根问底的场景。星期五聽的一节数学课,就有两个这方面的案例。老师出示一个射线短,一个射线长的两个角,问学生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学生分成两派,少的一派说射线短的角大,多的一派说射线长的角大,争来争去足足争了有5分钟,可老师偏偏不问这样判断的理由,最后老师重合比较两个一样大。
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老师的设计和引领,教师应珍视每一个教学细节。
(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