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错因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描述与错因的调查:
  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学生调研测试。
  一年级有一道题目: 8和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选项有:10、5、 18。检测的正确率为100%。
  六年级也有一道类似的题目:2/3和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选项有:1/2、3/4、5/6。检测的正确率为72%。
  就这个问题我同六年级老师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两方面的答案:一种解释是学生的知识增加了,思维能力却倒退了。另一种解释是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越来越复杂,考虑的越多,反而越不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我又找来几个出错的六年级同学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学生给出的答案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无从下手或者方法偏离,例如有同学说发现2/3与1/2的分子分母都相差1,2/3与3/4的分子分母也都相差1,无法比较谁更接近;二是计算出错。由此看来学生与教师给出的理由是不完全一致的。
  问题分析和反思:
  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我认为一、六年级表面相同的两个问题,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自然数的计数单位都可以看作“1”,任何自然数都可以看作1的叠加,自然数的序列具有连贯性,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公差都是1。分数则不然,分数的分母不同,计数单位也就不同,分数的计数单位不统一,分数与分数之间具有不连贯性,任何两个分数之间都可以再插入一个分数。正因为分数和自然数的本质不同,使得两个问题的难度系数不同。
  第一,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一年级同学解决第一个问题可以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数数的方法。也就是看10、5、18与8中间隔几个数。隔的数越少,说明这个数与8越接近。第二种,计算的方法。计算10、5、18与8的差是几,差越小说明两个数越接近。但是六年级的同学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只能采取计算的方法,也就是要计算2/3与哪个分数的差最小。数数的方法比较直观,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计算的方法比较抽象,要求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明确“哪个数与要求的数比较接近”实际上可以转化为减法问题,数学思维水平较低的同学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二,同样是采取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难度不同,比较计算结果的难度也不同。学生对于自然数的加减法非常熟练,能够达到自动化的水平。但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需要先通分再计算。另外,自然数的大小比较一目了然,而分数的大小比较要先通分再比较。由于分数计算和比较大小的相关知识点比较多,因此部分学生就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样看来六年级学生不能正确解决第二个问题,不能主观地看成是思维能力的倒退。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问题简单,而学生思维复杂”造成的。
  相比而言学生对错因的回答更能让我们把握到出错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学生无从下手和方法偏离,说明他们并不能够很好地把上述“哪个数与指定数更接近”的问题转化成减法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计算出错,说明他们在分数的通分和加减法计算上存在问题,需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评时就可以抓住这两点,把“哪个数与指定数更接近”这一问题转化成减法问题,渗透转化思想,提高转化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通分和加减法计算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错误不可避免,也并不可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理解和相应的技能,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必然环节。可怕的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只进行一些表面的、肤浅的、甚至是武断的分析,很少能够去问一问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常常会出现教师想当然的错因分析和学生实际的错因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教师的教学就不能够抓住学生的认知盲点和思维误区,学生自然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也就只能把很多数学问题当成“知识点”、“注意点”、“易错点”、“考点”去记忆。我们经常听到很多老师抱怨:每年最后检测出错率最高的总是老师反复强调过多遍的内容。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知识点本身较难有关,但是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与教师对错因的表面化分析有关。因为不理解的东西,强调的越多,学生面对它时,越容易因为不断自我提醒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使自己出错。
  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学生的错因,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多问一问学生是怎样想的,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站在学生的起点,顺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理解,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摘要】Scratch从2013年纳入了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编程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cratch编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是每个任教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文章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青蛙过河”一课来分析如何在Scratch课堂中高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关键词】Scratch;三要素;计算思维;个性化创新  最新的《中小学信
【摘要】情景教学法属于现代化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的情景,以情景为载体,实现知识的传授。文章对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先阐述了情景教学法的界定与作用,然后分析了情景教学的应用类型,最后结合案例对情景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音乐审美处于初级阶段,换言之
《新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写出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怎样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领他们在思维的天空中飞翔,一直是小语界研究关注的课题浙江省教坛新秀张祖庆老师执教的想象作文《亚马逊河探险记》,在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尝试,值得借鉴  在这
【摘要】文章企图通过幼儿园开展的美工区的六次教研活动,在系列的教研活动中,探索从“研”回归到“行”的路径,并通过分析路径的特点,努力在园本教研中跨越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提升园本教研的效能,使园本教研真正回归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园本教研;教育实践;路径  一、园本教研“研”与“行”的现状  园本教研是指“以园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一种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呼唤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期盼课堂教学灵动的动态生成,而备课则是将这种教育理念转变成可以触摸的教学现象和可以操作的教学行为的中介桥梁。走进新课程,备课的要求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然而,据笔者所知,很多青年教师不了解备课的一般程序,有的甚至不知如何下笔设计教学方案,缺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教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资源”,资料性课程资源属于课外学习资源的范畴。随着课改进程的推进,借开发和利用资料性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正成为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和行为,音像、挂图、文字资料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课堂氛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近日,我有幸做了一所学校赛课活动的评委。每节课,评委手持评课标准,按部就班,对照评价,当场评分。看着精心设计、面面俱到的评课标准,我可傻了眼,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媒体使用等近20个指标要一一核对,评课者可谓是眼花缭乱、措手不及。  一节课的评价一定要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一定要搞得那么复杂吗?其实不然,我们要化繁为简。一节课的成败要看学生获得的多少,即言语习得、技能发展、
【摘要】在传统的童年研究中,儿童是作为被研究对象而存在的。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出现了“儿童视角”这种把儿童作为研究主体的新研究方向,倡导新的儿童观,主张儿童作为自身生活的专家,倾听幼儿的声音,彰显其作为研究主体的生活体验和意义建构。支持性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是基于儿童立场,转变教师观念,追随幼儿经验,满足幼儿需要,并在教师支持下主动和谐发展的园本性课程,其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幼儿主体价值的实现,促
【摘要】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寓音乐文化审美于学生心灵,积极探索了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的路径,通过转变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音乐美的理解,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感悟音乐的艺术深层价值,从而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音乐;传统文化;音乐审美;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是蕴含人文、思想、情感、行为、价值的艺术审美活动,承载着传递民族信仰和精神文明的神圣使命。音乐新课
【摘要】古诗词作为文约意丰的文学形式,是发展学生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简易化理解诗意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味诗情画意,溯本求源地感知作者的意趣,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补白、记诵积累的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想象补白;逻辑思考;审美创造;长时记忆  教育专家许汉先生曾说过:“教学思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质量的评价,都必须抓住思维能力这个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