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公务车品牌,你会最先想到哪一个?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四个圈的奥迪在“人们印象中最常见的公车品牌”中排名第一,选择比例高达56.8%;其次是大众,为29.6%;而唯一入选的国产品牌“红旗”,却只有6.8%的得票率,仅是奥迪的零头。“圈内”的“老人”——红旗都输得如此凄惨,那么其他后起之辈在公车采购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可以忽略不计了。
调查或许存在随机性,但数据却总是为事实站队。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我国公务车采购中有近九成都是合资品牌。截至2009年11月,全国公务车上牌量为615426辆,而自主品牌车企获得政府采购的份额却不到一成;2010年,自主品牌轿车的政府采购量也不足总量的3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迪在高档行政商务车市场的炙手可热。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之前,奥迪在中国每年的总销售量中有20%左右的份额来自于公务车采购市场,2011年这一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10%—15%,达3万—4.5万辆。这场“中国公务车代言人”的争夺战中,自主品牌在自家地盘上不仅输掉了人气,甚至连财气也没有沾到,真可谓“人财”两空!
本土自卫战即将打响
不过,奥迪的好日子似乎也不会持续太久。自2011年《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规定“双18”标准之后,相关部门的一系列举措无不在暗示:公务车采购市场格局即将发生新的变化。虽然《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在意见征求期满后,便杳无音讯,但这一小插曲并未影响到整套“组合拳”的发挥。
2012年12月,八项规定提出“严格执行房车配备待遇规定”,之后湖南、甘肃等多省出台文件规定,领导人要在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逐步换乘自主品牌汽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上海市政府官员乘坐的汽车,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荣威。重拳出击,6月17日,外交部官方微博连发两条消息,称即日起外交部长王毅的公务用车将改为国产红旗H7轿车。两个月后,这一新座驾亮相第四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博览会,引来了众多参观者的围观和体验,更有参观者向《经济》记者表示,“今天就是奔着看一眼红旗H7来的”。在人气相对较弱的自主品牌汽车展上,H7能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足以说明公务用车特别是高端公务用车,对推动自主品牌发展的重要性。
更有消息称,一汽红旗在北京的库房里已经备齐上千辆H7轿车,今后各部委的高级官员将逐步换用红旗H7轿车作为公务车。一汽轿车高管也曾在H7轿车上市会上透露,目前已有近1000辆红旗H7交付中央和地方作为部级以上公务用车。看来,一场自主品牌的自卫战即将打响。
自主创新
建立核心竞争力
其实,购买本国的自主品牌作为公务车,在国际上已是惯例。印度就明确要求政府各级官员必须乘坐国产汽车;韩国政府的公务车也是清一色的现代和起亚;作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政府明确要求“不准购买欧盟以外生产的车辆”,其总统、总理、部长等的公务用车也多是奔驰;美国的公务车市场也基本被通用、福特等占据。
虽然我国在公务车采购方面没有专门规定,但在2003年正式实施的《政府采购法》中也明确要求,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然而即便有据可依,我们也要承认,自主品牌想要在庞大的政府采购市场上站稳脚跟,绝非易事。
《经济》记者就曾听某自主汽车负责人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政府对自主品牌依然存在歧视。该负责人表示,其曾计划在某省示范运行200辆经专家评定认为不错的新能源汽车,其中100辆在自己公司内部推广,100辆给政府试乘。然而不久该负责人便收到该省市领导“这不是拿我们来做实验吗”的质疑,更令其想不到的是,企业内部领导也以“这是拿我们的安全不当回事”为由要求换回合资车。想想,连亲生父母都嫌自家孩子丑,还期待别人会有赞美之辞吗?这一讽刺做法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要让大家彻底摘掉对自主品牌的“有色眼镜”,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即便有政策支持,自主品牌也难逃出局的厄运。前车之鉴,上世纪90年代之前,红旗、上海牌轿车和北京吉普都曾是风靡一时的公务车品牌,但最终因与外资品牌差距较大,而不得不退出市场,有的甚至“香消玉殒”。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仍处在模仿引进与消化吸收阶段,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跨国汽车集团仍然掌握着核心技术,我国自主品牌在外资与合资企业的双重包围中,举步维艰。
如何实现突围?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连刚认为,首先要利用合资企业赚取利润反哺自主品牌;其次,要自主创新,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的经典产品,提高产业的控制力。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刚也认为,企业的着力点要放在“四个基本功”上。首先,要有强大的正向开发能力,这不仅需要具备当代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软件,还必须要有久经磨练的科研团队和充足的开发资金。其次,要有准确的市场战略,根据市场调查结果与本厂特长,选择率先打开市场的车型,这也是企业能不能创造自主名牌的关键。第三,建立完整的全面高效优质的管理体系,保证所有产品和业务的最优质量,这样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第四,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这是增加企业凝聚力,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保证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
调查或许存在随机性,但数据却总是为事实站队。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我国公务车采购中有近九成都是合资品牌。截至2009年11月,全国公务车上牌量为615426辆,而自主品牌车企获得政府采购的份额却不到一成;2010年,自主品牌轿车的政府采购量也不足总量的3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迪在高档行政商务车市场的炙手可热。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之前,奥迪在中国每年的总销售量中有20%左右的份额来自于公务车采购市场,2011年这一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10%—15%,达3万—4.5万辆。这场“中国公务车代言人”的争夺战中,自主品牌在自家地盘上不仅输掉了人气,甚至连财气也没有沾到,真可谓“人财”两空!
本土自卫战即将打响
不过,奥迪的好日子似乎也不会持续太久。自2011年《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规定“双18”标准之后,相关部门的一系列举措无不在暗示:公务车采购市场格局即将发生新的变化。虽然《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在意见征求期满后,便杳无音讯,但这一小插曲并未影响到整套“组合拳”的发挥。
2012年12月,八项规定提出“严格执行房车配备待遇规定”,之后湖南、甘肃等多省出台文件规定,领导人要在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逐步换乘自主品牌汽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上海市政府官员乘坐的汽车,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荣威。重拳出击,6月17日,外交部官方微博连发两条消息,称即日起外交部长王毅的公务用车将改为国产红旗H7轿车。两个月后,这一新座驾亮相第四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博览会,引来了众多参观者的围观和体验,更有参观者向《经济》记者表示,“今天就是奔着看一眼红旗H7来的”。在人气相对较弱的自主品牌汽车展上,H7能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足以说明公务用车特别是高端公务用车,对推动自主品牌发展的重要性。
更有消息称,一汽红旗在北京的库房里已经备齐上千辆H7轿车,今后各部委的高级官员将逐步换用红旗H7轿车作为公务车。一汽轿车高管也曾在H7轿车上市会上透露,目前已有近1000辆红旗H7交付中央和地方作为部级以上公务用车。看来,一场自主品牌的自卫战即将打响。
自主创新
建立核心竞争力
其实,购买本国的自主品牌作为公务车,在国际上已是惯例。印度就明确要求政府各级官员必须乘坐国产汽车;韩国政府的公务车也是清一色的现代和起亚;作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政府明确要求“不准购买欧盟以外生产的车辆”,其总统、总理、部长等的公务用车也多是奔驰;美国的公务车市场也基本被通用、福特等占据。
虽然我国在公务车采购方面没有专门规定,但在2003年正式实施的《政府采购法》中也明确要求,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然而即便有据可依,我们也要承认,自主品牌想要在庞大的政府采购市场上站稳脚跟,绝非易事。
《经济》记者就曾听某自主汽车负责人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政府对自主品牌依然存在歧视。该负责人表示,其曾计划在某省示范运行200辆经专家评定认为不错的新能源汽车,其中100辆在自己公司内部推广,100辆给政府试乘。然而不久该负责人便收到该省市领导“这不是拿我们来做实验吗”的质疑,更令其想不到的是,企业内部领导也以“这是拿我们的安全不当回事”为由要求换回合资车。想想,连亲生父母都嫌自家孩子丑,还期待别人会有赞美之辞吗?这一讽刺做法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要让大家彻底摘掉对自主品牌的“有色眼镜”,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即便有政策支持,自主品牌也难逃出局的厄运。前车之鉴,上世纪90年代之前,红旗、上海牌轿车和北京吉普都曾是风靡一时的公务车品牌,但最终因与外资品牌差距较大,而不得不退出市场,有的甚至“香消玉殒”。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仍处在模仿引进与消化吸收阶段,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跨国汽车集团仍然掌握着核心技术,我国自主品牌在外资与合资企业的双重包围中,举步维艰。
如何实现突围?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连刚认为,首先要利用合资企业赚取利润反哺自主品牌;其次,要自主创新,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的经典产品,提高产业的控制力。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刚也认为,企业的着力点要放在“四个基本功”上。首先,要有强大的正向开发能力,这不仅需要具备当代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软件,还必须要有久经磨练的科研团队和充足的开发资金。其次,要有准确的市场战略,根据市场调查结果与本厂特长,选择率先打开市场的车型,这也是企业能不能创造自主名牌的关键。第三,建立完整的全面高效优质的管理体系,保证所有产品和业务的最优质量,这样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第四,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这是增加企业凝聚力,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保证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