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环境下的新教师培养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ying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环境下怎样培养新教师,是现今学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新课程环境下,过去的有些培养方法已显得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路,创新方法,寻找培养新契机。本文从新课程环境下学习什么样的理念,训练什么样的基本功,如何辨证地向老教师学习,怎样进行教科研等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新教师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61-02
  
  在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开展新教师的培养工作,是目前学校面临的问题之一。新教师带着理想和憧憬,满怀信心的走上工作岗位,准备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学校在新教师的培养上都花了大气力,在制定培养目标,签订师徒帮教书,教案、公开课指导指导,师德培训,班主任培训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积累。但在新课程环境下,有些方法已明显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学校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路,创新方法,尽快把后备力量。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新教师培养的情况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非常必要。
  
  一、引领新教师扎扎实实上好基础课
  
  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教师角色将由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讲者,转变为担当组织者和辅导者的职责。教师将更加关注于对教学运作的设计、监控和评价,尝试和选择最佳的方式方法。教师要站在更高层次来反省、审视、改造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能不能说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是绝对对立?课程实践的价值取向不是非此即彼的两极选择。辨证的讲,虽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还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改进完善它。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推陈出新。对传统教学,应在总体批判的同时,对其合理的部分吸收、继承与创新。这一点,表现在新教师培养的问题上很重要。
  对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来说,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对新课程的编排意图并不十分了解, 感觉教学活动无从下手。他们往往把自己中学时代自己的老师的教学方式模仿出来,同时夹杂一些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认识体会,在一种认识不明确的状态下开始自己的教学活动。个人的性格天赋、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的上课。为了让他们感知教材,感知教学,指导新教师上好传统课,或者叫基础课,就显得必要。结合新教师已有的认知和专业素养,让他们“讲”好课。如果基本的“讲课”都无法做好,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如何更进一步开展各类活动?在“讲”过程中,逐渐了解传统教学的利与弊,从思想深处认识新课程的理念。认识到了,才能自觉的投入到新课改的氛围中去。作为学校,要帮助他们发现传统教学的利与弊,教会他们取舍,通过指导教学设计、听课及课后分析,循序渐进的将新教师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在指导新教师上好基础课的同时,注重培养、训练新教师的四项基本能力。即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和信息采集的的基本能力;基本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能力;与他人协作的基本能力;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估、评价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新教师要熟练掌握Word、Excel、PPt、flash动画、网络知识等,开发和利用网上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的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成功的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培训新教师掌握有关学生学习需求、教材分析技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组织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技能等。
  课程开发,不仅需要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协作,还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一个能诱发不同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讨论的问题,往往都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多个教师协同才能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新课程提出对学生与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思想。教师在学生评价方面,除了掌握传统上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量化的、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和技能之外,更需要学习掌握新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与技能,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完善和促进评价体系,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教师要在实践中学会即时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收集和整理学生在各方面的评价信息,有意识的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磨练自己的评价“工夫”。
  以上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系统的专题培训,举办各种竞赛,开展教学设计、课件、优质课展评活动等来完成。
  需要说明,在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的情况下,不能完全丢弃传统的基本功模式,即所谓的“三字一话”。清晰、简洁、生动的普通话;流利、美观、布局合理的板书、硬笔书法;开放、大度的教学气质;和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可以和现代教育技术相辅相成,相映成辉。
  
   三、认真组织新课程理念学习,促新教师践行新课程
  
   上好基础课,练好基本功,仅是对新教师初步的训练。学校还要有重点,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新教师学习新课程,感受新课程,把新理念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具体要品味好五个方面的变革。
  品味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体验成功,品尝失败,不断得到提高和进步。
  品味“以人为本”思想。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成长中的整个生命,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是学生成长的舞台,品味生活的空间。通过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培养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懈创造美好生活。
  品味课程观念。新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组成,是独特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教学是实施计划、教学设计的过程,更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
  品味新教材。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学习。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寻找、开发、整合、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品味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教师要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通过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追求目标,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走近教师,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相互的理解,平等的交流,才会促进新课程的发展。
  
  四、扬长避短,思辨地向老教师学习
  
  向老教师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老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在课堂教学和教材处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虚心和合理地向老教师学习,对新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听老教师的课。新教师要把“听老师的课”作为自己成长和进步的需要,认真学习老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处理教材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注意学习老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设计,以及处理教材、引导学生的技巧和方法。
  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由于新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够,又缺乏经验,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除了自己找资料解决外,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能生硬地照搬老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先熟悉教学内容,并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再借鉴老教师的教学设计,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适当的调整。老教师有的擅长对教材内容的精湛分析,有的擅长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有的擅长调动课堂气氛。新教师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合理地借鉴,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向老教师学习,要有辨证的思维,批判的精神,审慎的态度,清醒的头脑,扬长避短,尊重而不盲从,才能更快更好的进步。
  
  五、鼓励、帮助新教师成长为教科研的骨干
  
  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确立了许多新的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能否落实,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旨在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中选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独立或合作的展开研究,最后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新教师对实践型的教科研认识茫然,无从下手。因而,帮助新教师很好地运用新课程理念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就很必要。吸纳他们加入现有的课题组,指导教研方法,随时监控进展过程,及时总结,及时整改,培养批判、反思的科研精神,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研究的乐趣,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教科研,这样才能体现教师与课程同步成长的理念。
  在新课程环境下培养合格教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光有热情远远不够,新教师的上进心,求知欲,和谐感,都要得到极大的考验。只有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良好的师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扎扎实实的作风,甘于寂寞、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并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不骄不躁,长期磨砺,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学校对新教师的培养,要有目标,有方法,循序渐进。要敢于放手让新教师挑重担,敢于让其犯错误,不断鼓励新教师创新和突破。注意与新教师多交流,多总结,促使新教师的综合水平不断上台阶。
  只要个人和学校共同努力,新课程环境下的新教师的培养工作一定会取得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光伟.教师离研究者究竟有多远[J].中小学管理,2007.6
  [3]刘畅.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中小学管理,2007.4
  [4]张武升.学生创新精神与时间能力培养的特点[J].人民教育,2007.9
其他文献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是“宽进严出”,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开放的财会专业素质教育拟当从突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学习小组活动等方面多着心力。  关键词:开放教育 财会专业 素质教育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人类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急剧增长,人类发展訇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会计工作环境的重大变数,使财会专业素质教育面临
期刊
摘 要:就业问题原因有很多,但说到底是产学脱节问题,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而校企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生 校企合作 SPSS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快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泰山职业技术学院2007届毕业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在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中的教学价值的研究,试图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精神等,教会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学 教育 职旅游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比较文学名称的误解,对它的理论中的“跨越”性特征不确定,把其中的文化研究当作当下文化研究热潮中的文化研究,从而导致比较文学失去了学科界限,给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较文学的名称、“跨越”性特征和其中的文化研究进行辨析,来确定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  关键词:比较文学 界限 跨越 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
期刊
摘要: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是Office系列软件的内置编程语言,本文介绍了在excel中,如何使用[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中的几种控件,结合VBA,开发适用于各类主要采用客观性题型考试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开发过程。  关键词:控件 VBA编程 无纸化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45-0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社会需要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只有既懂法律、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知识广博、能力全面和个性健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近年来,我任教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以“三学”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生活道德规范教育为核心,认真实践,潜心研究,试
期刊
摘要:学习不良儿童作为一个异质群体,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问题既表现为心理障碍(如抑郁、自杀等),又表现为发展性心理问题(如违纪、焦虑、攻击性、说谎、逃学等)。文章列举了学习不良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并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出了干预措施(主要有学校教育干预、家庭干预及心理辅导与治疗等)。  关键词:学习不良 心理问题 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一般集中在考察和矫正“不正常”心理现象,但这是对心理现象的静态描述,缺乏对中小学生发展所处时空的研究,心理辅导的模式和方法也因此而出现一些偏差。考察和评价中小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其对环境的适应和发展,心理辅导也应该立足于为他们提供符合其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生态学环境。  关键词:问题心理 生态学 环境 适应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53-02    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就是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立足学校,以人为本,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达到促人发展,促质量提高的教研活动方式。那么怎么开展校本教研呢,怎样才能使我们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比较高的回报呢?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进行校本教研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认
期刊
摘要:总的来说,我国贫困地区女童教育仍然十分落后,呈“三低一高”现象。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价值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首先是它的本体价值,其次是它的工具性价值,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把二者综合分析,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从而致力于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现状 价值 本体价值 工具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