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照下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认识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一般集中在考察和矫正“不正常”心理现象,但这是对心理现象的静态描述,缺乏对中小学生发展所处时空的研究,心理辅导的模式和方法也因此而出现一些偏差。考察和评价中小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其对环境的适应和发展,心理辅导也应该立足于为他们提供符合其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生态学环境。
  关键词:问题心理 生态学 环境 适应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43-0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其生理和心理的逐步成熟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需要面对的各种竞争和压力日益加大,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出现迷茫甚至心理困惑。
  
  1.关于心理问题标准的一般理解
  
  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关于心理问题至今学术界没有比较一致的界定,综观我国有关著作和教材,一般均关注个体特定心理表现,遵循众数原则考察个体心理状况在群体心理状况统计中的位置,比较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标准有三个。
  1.1 按照统计学原理假定中小学生心理现象呈正态分布,被多数人具备的现象就是健康的,只存在于极少数人身上的就是问题心理
  但是由于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每当新的思想、行为和事物出现时往往只被少数人接受,常常会引起社会或主流文化的排斥,青少年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产生成年人不理解甚至完全费解的言行、表现为“反”主流的“另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其心理有问题。我国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他杀、吸毒等现象屡见不鲜,如果仅仅以正态分布判断,中小学生自私、集体观念差等现象不仅不是少数,所占比例完全可能非常高。
  1.2 从社会学角度把明显偏离社会的行为规范视为异常
  然而一个不健康的学校要培养出健康的个体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给老师送礼现象比较普遍,以至不少教师攀比收到学生礼物的多少并引导学生给自己送礼,那么是送礼的还是不送礼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因而把心理健康与社会文化、社会道德建设混为一谈不仅错误而且危险,盲目地指导中小学生适应社会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家长用一层不变的“理想学生”来衡量处于动态发展的中小学生,将心目中“好学生”的特征当作“应有”表现直接对等为心理健康,把发展中正常出现的、不成熟的心理和行为看成异常,不接受儿童好动、情绪波动、逆反等表现,使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好学生”的标准都根深蒂固,且具有晕轮效应。
  1.3 从医学角度把表现出心理疾病症状者视为心理不健康,但是健康的对立面并不是疾病,无医学症状未必就是心理健康
  有人通过征求意见的方式统计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共收集到96项常见心理困惑与问题,如猜疑、嫉妒、交往失败、逆反、怯懦、胆小、心胸狭隘、神经质等,均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症状。可见,就服务对象是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领域而言,有严重心理疾病者毕竟是少数,“非此即彼”的医学标准对不严重影响生活的心理问题无能为力,对学校教育的意义实在有限。
  上述三种界定都集中反映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角度的问题。这种基于某种理论假设、而不是关注儿童主体,立足于描述静态心理现象、而不是着眼于发展辅导的研究取向,必然带来诸多理论及实践上的困惑,其自身的局限使之难以真正解释和解决心理问题,虽然国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起步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目前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统计数据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差别,出现过分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学科化、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等现象,工作重点不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养成良好心理品质,而是开展模式化的心理咨询。
  
  2.心理问题应该着眼于儿童的适应和发展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儿童心理研究的基础上。纵向考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以及心理现象、言行表现产生与变化的规律,用年龄特征确定是发展特质还是特定状态,符合年龄特征的、发展变化中的心理与表现即为健康,反之则需要接受辅导;横向考察各心理现象、言行表现与特定环境的关系、持续时间与严重程度,确定是共性还是个性,能够较好适应环境变化、持续时间在正常范围、没有影响正常生活的即为健康,反之则应该接受辅导,而不是用成年人的心理与行为标准,也不是用带有明显价值趋向的价值观来判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适应是个人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环境中维持良好、有效生存状态的过程,马斯洛认为对于生活的适应就是心理健康的构成要素之一,因此中小学生对学校适应状况可以视为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否能顺利适应新环境和新要求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发展是个体的整体素质在时间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是个体心理在矛盾和动态中不断寻求新平衡的过程,某个心理维度的偏离(过度或不足)都会影响心理健康。适应与发展密不可分,当中小学生走进学校、面对他人、面临挑战时,必须面对如何独立处理新问题、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遵守规则等的判断,由于个性生理的成熟或环境、教育条件的改变,已经形成的心理机制将在某个新情景被打破,新的条件和要求需要更高的心理机能与个性品质才能适应,经过一系列心理矛盾的产生与解决,适应水平提升至更高层次,达到高层次新平衡的过程就是发展。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儿童不理解新要求所产生的意义障碍会引发暂时的心理不稳定和不平衡,但随着心理矛盾和意义障碍的解除,更高层次的稳定和平衡不断产生,儿童心理便得到发展,因此社会和教育提出的发展新要求与原有心理结构的矛盾冲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这个矛盾冲突的解决过程就是适应。显然对新环境的适应来自发展,而发展总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适应和发展应该是考察心理问题的立足点。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中小学生某时空条件下的特殊表现,也不能用外在于他们的社会标准或对立于他们的成人标准来评价,而应把他们看成有主体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人,用年龄特征和环境适应来鉴别心理与行为是正常还是异常,只有在充分认识和掌握年龄特征的基础上,用与环境变化相应的动态标准来衡量心理健康,而且不是以评价和指责学生心理问题为目的,而是以创设一个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社会生态环境为最终目标。
  
  3.在自然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生态学理论(the theory of ecology)把心理现象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系统中各单元和因子之间相联系、互相作用和影响,形成结构复杂的、功能统一的整体,来自小系统(家庭、班级)、中系统(学校、社区)和大系统(社会、文化)的,能够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各种心理、行为的产生,其发展水平与阶段也是系统中的一个层面,不能割裂联系孤立地看待某种心理;心理问题也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是单一因素孤立决定的,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一个咨询中心或几个心理学教师是不可能单独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学生所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校园、教室、家庭、社区等提供的各类学习、娱乐设施,“软”环境包括学生必须面对的社会、教师、同学、家庭等人际关系和规范,在教师、学校、家庭和社区各种“软”、“硬”环境间构建起有效的桥梁,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看待学生的个体行为,倡导在自然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对待以下四种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影响深远的环境及其问题。
  3.1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其他问题基本都是起源于社会大环境
  当前我国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莫测,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未成年人莫衷一是、心理困惑重重。“一切向钱看”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心理,大众传媒中所充斥的情色、凶杀和颓靡妨碍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以成败论英雄的结果论直接怂恿中小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一切手段;考试选才制度被异化,考试几乎是学生、家长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学校教育“唯考是教”,已经不可能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层级的划分使学校及其学生面临不公平的教育和机会;社会教育几乎已经不复存在、家长也无形中推脱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义务,学生的教育重任只有学校在承担,学校因承担了不应该承担包袱而小心翼翼。
  3.2 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促进发展”这个本质属性
  在充斥着浮躁和短期效应的问题社会大环境下,学校教育难以真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等消极现象造成学生竞争激烈、心理负担过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m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不当的教育行为不仅容易引起学生诸如厌学、焦虑、学校恐惧、自卑、孤僻等心理困扰,有时甚至成为恶性事件的导火索。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深刻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绝大多数学习活动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
  3.3 教师也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任何没有得到教师认同、理解和参与的教学活动必然将以失败告终,然而教师面临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不亚于学生,学生成绩和安全、自身教育理解和方法的不足都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美国鲍德温的研究证明,情绪稳定的教师会使其学生情绪趋于稳定,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教师在交往中缺乏同情心、有对立情绪,不能接纳、容忍学生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教师对生活和社会的积极态度会传递给学生,消极态度也同样传递给学生,老师的笑脸会给学生以无尽的信念和动力,老师的冷漠也同样会使学生在生活还没有真正开始以前就对生活失去信念。因此,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学校教育、课堂环境和健康的教师人格,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3.4 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
  并非所有的家庭教育都能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的家长不会教育子女、有的则似乎已经遗忘了自己还有这个责任。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家庭环境因素,家长的社会道德与伦理价值观、文化素质、人格特征、言行方式、夫妻离异,对子女过高或过低的期望、教养方式与态度、子女独生与否,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居住环境,单亲或父母再婚,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其实儿童各种心理问题的直接根源都在于父母。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后来把重点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倡导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向更宽泛、更综合的模式转变,提倡综合利用社会的
  所有资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香港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在90年代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内容涉及学生环境适应、生理适应、心理适应与超越、时间运筹、合理用脑、生活安排、失望平衡、人际交往、职业角色认识等,采用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心理平衡能力。我国也已经有人提出“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模式等,但还没有得到广泛支持,创设包括社会文化、教师群体、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等在内的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发挥整体系统的作用,让中小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通过主动适应得到发展,才是避免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2]金凤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5.5-6:67-70
  [3]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5
  [4]李凌,缪小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公众观调查和分析[J].心理科学.2000.5:537-541
  [5]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版,2002.5
  [6]廉串德,郑日昌.高一学生学校适应与教师领导行为关系之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61-65
  [7]程灶火,等.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98-101
  [8]赵俊峰,李海涛.从生态学定向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103-105
  [9]俞国良.德育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第二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
  [10]傅林.国外与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启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2,57-60
其他文献
摘要: 胡适一贯重视家庭教育,从自身儿时所受的教育到赴美留学,再到后来为人父母,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其核心是重视早期教育和母亲的重要作用,宗旨在于引导子女“自立成人”,成为“自立的人。”这种家庭教育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吸纳了西方文明的现代精神。对胡适家庭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整理,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裨益颇大。  关键词:胡适 家庭教育 父母 子女 教育思想  中图
期刊
摘要:大学生学风既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又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它由一系列基本要素组成。深入分析其组成要素,对于准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学风状况,切实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学风 要素 社会心理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08-02    从字义上看,学乃学习、模仿也,风乃风气、风尚也。学风,简言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院校间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高校英文校名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起来。英文校名是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规范、标准的英文校名是形成良好第一印象的首要因素。然而由于中国高等院校的数量、种类较多,又长期缺乏统一的命名标准和专业的校名翻译机构,导致了我国高校英文名称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现象。因此,分析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在命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正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
期刊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是“宽进严出”,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开放的财会专业素质教育拟当从突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学习小组活动等方面多着心力。  关键词:开放教育 财会专业 素质教育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人类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急剧增长,人类发展訇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会计工作环境的重大变数,使财会专业素质教育面临
期刊
摘 要:就业问题原因有很多,但说到底是产学脱节问题,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而校企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生 校企合作 SPSS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快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泰山职业技术学院2007届毕业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在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中的教学价值的研究,试图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精神等,教会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学 教育 职旅游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比较文学名称的误解,对它的理论中的“跨越”性特征不确定,把其中的文化研究当作当下文化研究热潮中的文化研究,从而导致比较文学失去了学科界限,给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较文学的名称、“跨越”性特征和其中的文化研究进行辨析,来确定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  关键词:比较文学 界限 跨越 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
期刊
摘要: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是Office系列软件的内置编程语言,本文介绍了在excel中,如何使用[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中的几种控件,结合VBA,开发适用于各类主要采用客观性题型考试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开发过程。  关键词:控件 VBA编程 无纸化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45-0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社会需要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只有既懂法律、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知识广博、能力全面和个性健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近年来,我任教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以“三学”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生活道德规范教育为核心,认真实践,潜心研究,试
期刊
摘要:学习不良儿童作为一个异质群体,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问题既表现为心理障碍(如抑郁、自杀等),又表现为发展性心理问题(如违纪、焦虑、攻击性、说谎、逃学等)。文章列举了学习不良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并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出了干预措施(主要有学校教育干预、家庭干预及心理辅导与治疗等)。  关键词:学习不良 心理问题 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