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owen25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实守信就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延绵不绝的传统美德,一种为人处事的规范和原则。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要给予信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我国历史上许多史书都记载了“诚信”两字在个人道德价值取向和社会稳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诚信已成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
  诚实守信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为对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诚信品质教育所不可或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集综合性和开放性于一身的课程,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整合了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面向现实世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这些特点自然能将诚信教育与社会及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达到以事明理的目的,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诚信教育渗透的特性与原则的分析,以探索能切实增强“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诚信教育渗透活动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一、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进行诚信教育渗透的原则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前言”中指出:“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认识中华民族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与历史,都应参与社会生活,形成社会责任感”。为此,需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诚信教育渗透应遵循体验性的原则,以发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每个学习者都是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知识并赋予经验意义的。因而,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氛围,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动思维、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现在,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不具有实效性,因为课堂教学的一味灌输和说教,使得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成了一种生硬的牵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事实上,历史教材内容无法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导致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实效性不尽如人意,教法单一也是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能够切实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和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真正使教学“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2.诚信教育渗透应当遵循实效性原则,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加之我们的诚信教育在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上还存在着一定不完善之处,以致当前诚信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目前,历史与社会课诚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教育主体教育不均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教育内容不全面,诚实教育多,信用教育少,道德教育多,规则教育少;评价机制不完善,主观评价多,客观评价少,评价作用不明显。为此,我们要切实发挥“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育人功能,在对历史、社会和生活的评述、比较、分析之中,有意识但又不露痕迹地对学生施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使诚信教育和教学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为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探讨用品德和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3.诚信教育渗透应当遵循主体性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以“道德劝告”加“纪律规训”为主,没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出发,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考虑,忽略了诚信教育人文价值的挖掘,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自我完善、成长发展的途径;不仅要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也要考虑未来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鼓励探究式学习,强调社会实践,提倡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引导学生以整体、综合的视野认识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从而为诚信教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方法
  
  历史与社会课程中诚信教育的渗透,要力求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总体思路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体验和认识诚实守信美德为立足点,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将目标的整体递进关系分为“作业强化训练、人与事感化、默化”三个环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历史地、社会地认识诚信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与内化,有效地达成公民教育。
  1.作业的强化训练法
  所谓作业的强化训练法,就是要利用课堂教学的过程,结合教学目标的实施,通过作业、讲演等书面或口头作业的形式,向学生传输诚信的理念和认识,让“诚实守信”成为每个学生自然信奉的信念、耳熟能详的规范和日常的行为习惯。诚信教育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所以在不断强化知识的训练的同时,倡导学生勇于实践,进行行为作业的训练,这既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材中许多内容直接或间接与诚信有关。如,七年级“你我他的世界”中,讲了“雪尺友至”这则“诚信”典故;在第八单元第三课的“为国家,人人有责”中,讲了一个不讲信用、以掺假经商最后竟落到死无葬身之地可悲下场的反面案例,等等。充分利用教材这些现成的资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意识的强化训练。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初步明了什么是诚信守约,什么是失信失约,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在特定的情境和自身的体验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选择、判断的能力,达成明事理、辨是非、增感情、导行为的教学目的。
  2.日常教学的潜移默化法
  所谓日常教学的潜移默化法,强调的是教学的技巧与艺术。要像一股春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滋润学生的心田,切忌急风暴雨式。如学生违背了诚信的原则,犯了错,作为教师一定要细心、耐心,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初中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特强、好面子,教育批评指名道姓须慎重,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如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在农村小学读书时,就是一个皮大王,说话不算数。升入初中后,他把这个坏习惯也带了来。对这样的学生,只能用潜移默化法去引导,使他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于是,在上“规则”一课时,笔者有意识地让他谈对“规则”的理解,并让他在遵守交通规则状况的社会调查中任组长、挑担子,领着同学去体验“规则”。活动后,这个学生感慨地说:“我是一个组长,要叫同学守纪,我自己得先遵守!”他的思想认识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未根除毛病。一次足球友谊赛中,他被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就去打那个摔了他的同学。整个过程正好被笔者看到。如当场批评,可能适得其反。于是笔者选择在第二天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上进行教育。笔者委婉地对学生说:在足球场上为争抢一球而跌跤或受伤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双方不能因此动武,为什么?因为比赛有规则。但老师昨天却发现,有的同学在因为抢踢摔了跤就与别人动手。踢足球怎么可以动手呢?可能是这位同学摔痛了,急了,把规则给忘记了,今天冷静下来想想也许已经后悔了。既然错了就应补救,至于什么办法,老师相信他自己会想出来。后来,这个学生真的去向被他打的同学道了歉。
  3.真人实事感化法
  用诚实守信的人和事来感化学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诚信的崇敬,这是诚信教育的最高层次。程颐道:“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诚实守信的人和事,适时运用,肯定能起到强烈的感化作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荀子说:“是而信,可以为师。”因此,教师示范感化作用也至关重要。身为人师,不但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启迪学生,更要以自己的道德品质来感化学生。
  每次接收新生,笔者在见面课就向学生承诺:“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的时候,也会犯错误;当老师犯了错,你们一定要及时指出,督促老师改正,老师决不给你们‘穿小鞋’的。”简单的几句心里话,一下子消除了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双方一下子亲热起来。一次课间,笔者不经意地点着香烟进了教室,一位学生马上指出了问题。我立刻掐灭了烟、认了错,还表扬了这个学生。笔者这样做,不但没有在学生的心中失去威信,相反,学生与笔者更亲近了。
  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荣誉更具有时效性!” 在人的素质中,诚实守信占有重要的一席。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财富。只要我们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通过具体的途径将学生的诚信认知与素质培养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教学中去,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他文献
前不久,笔者带着憧憬和向往的心情,听了一节由实验中学优秀教师展示的市级公开课,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解开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死结——如何让课堂更加开放、预设与
李济球著《家族企业人才资本化》以家族企业人才资本为研究重点,从知识经济正在取代工业经济而成为社会主流经济形态的大背景出发,瞄准人才资本正在取代货币资源与实物资源.成为
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问题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各有关部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土资源部门切实履行土地管理职责,积极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不断建立和完善最严格
全同编办主任会议暨全国机构编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于2012年1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11年工作,表彰全国机构编制工作先进集体和
虽然初中新课程改革已逐步深入,高中新课改也接踵而至,但在目前没有比考试选拔更公平、更合理的选拔方法的情况下,怎样解脱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之重仍然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等方法,根据宁波市运动员特点结合我国自主就业运动员职业教育现状,从运动员人生职业规划的视角,强化运动员对在役期间职业意识的必要性、重要
事实证明,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优化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没有得以实质性的提高。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没有把握好“度”,滥用教学技巧所致。如教学结构模糊,主线不明;教学内容冗杂,重点不突出,学生不得要领;教学材料堆砌,缺少梳理分析,形同虚设;教学方法花哨,学生应接不暇。这就告诉我们,只注重教学形式是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效益的。笔者以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益,必须弃臃减肥,实
体悟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悟与导向下,自身进行学习的体察感悟过程。其中,“体”是体察、体会,是手段、途径、方法、过程;“悟”是领悟、感悟,是结果、目的。实践证明,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实施体悟教学,有助于学生在认知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构建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编办结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聊城市东昌府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现场核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共分五章二十七条,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也就是说,语言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真实的语言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习进入到生活场景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将英语教学生活化,将生活融入课堂,同时也将生活变成课堂,使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活化的学习中既掌握知  识,也获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