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败中国,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由此开始。此后,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将中国一步步的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饱受了苦难和屈辱!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从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形成了众多的派别,如地主阶级抵抗派、顽固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和立宪派。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并展开了救国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文对它们进行简单的辨析。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顽固派和洋务派辨析
地主阶级抵抗派形成于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士大夫为代表。他们在鸦片战争中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认识到了中国落后于西方,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抵御外来的侵略。地主阶级抵抗派对西方先进于中国的认识,虽然只局限在技术方面尤其是军事技术,但是他们毕竟敢于抛弃天朝上国的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开眼看世界,无论如何也是一个进步。它引导了中国当时的人们去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的束缚。他们在鸦片战争中开展了翻译外国书籍,仿制西方战舰,领导军民抵抗英军的侵略等系一列活动。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他们的活动也随之终止。但是他们的主张对洋务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顽固派和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在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而形成的。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其主要代表是倭仁。他们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外洋一切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
的局面,主张用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代表了清朝统治集团中最腐朽、最保守的势力。洋务派是对清朝统治集团中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人的总称。洋务派起初人数不多,但都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人物,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为代表。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宗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破产。
地主阶级抵抗派、顽固派、洋务派的阶级属性是一致的,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他们对待清朝和人民的反抗的态度是相同的,都要维护清朝的统治,严厉镇压人民的反抗。这三个派别又有较大的区别:①对待外国侵略,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顽固派和洋务派对外国妥协投降。②对待外洋事物,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一切事物,盲目排外。因此,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向不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付内忧外患的侧重点不同。
二、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辨析
资产阶级维新派分为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的。早期维新派成分复杂,他们中间不少人参与过洋务运动,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有郑观应、王韬、马建忠 冯桂芬。他们基本主张有:a、经济上,都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商战;b、政治上,有的主张革新政治,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c、文化上,创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不过,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更没有付诸于实践。但是它为康、梁维新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康、梁维新派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形成的。其主要代表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在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现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主张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思想文化上主张倡导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在对外关系上主张反对外来侵略,救亡图存。康、梁维新派的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派的思想的继承的发展,他们在思想主张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即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不过,康、梁维新派在思想上更成熟,他们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其思想主张付诸于了实践,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即戊戌变法运动。
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可以统称维新派。维新派同洋务派不同点在于:洋务派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维新派和洋务派共同点在于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维护清朝统治。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辨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于20世纪初,其主要代表是孙中山、黄兴等人。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广泛传播和清朝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反动本质的不断暴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速兴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发动和领导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先后成立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民主政治,变革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他们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革命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从而没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相比较主要相同在于:①都属民族资产阶级,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②都反封建主义,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主张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取代封建政治体制。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③都通过著书、创立报刊和政治团体或政党、进行思想论战来宣传自身的思想主张,都将自己的思想主张付诸于了实践,都发起和导领了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都侧重介绍宣传政治主张,没有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彻底批判。他们领导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都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不同在于:①阶层不同:维新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②思想特点不同: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③主要主张不同: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按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并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④斗争方式:维新派主张用和平和改良的方式,幻想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⑤主要活动及其结果不同:维新派依靠皇帝发动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结果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革命派自下而上发起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维新派、立宪派、保皇派之间的关系辨析
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是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可以总称他们为改良派。只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分别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分称:戊戌变法时期称维新派,戊戌变法后称保皇派,1905年后称立宪派。三派共同点在于坚持改良,反对革命,主张走君主立宪制道路。但是三派各自的主旨有差别:维新运动时期的维新派主要在于除旧布新,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保皇派主要以保护光绪皇帝、对抗革命为宗旨;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5年清朝政府开始实行 “预备立宪,”掀起了立宪运动。在立宪运动中形成了立宪派。立宪派呼吁开国会、立宪法、真正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挽救清朝的灭亡。他们既强烈要求清政府改革现状,又坚决反对革命,希望清政府真正向其开发政权,让他们能够真正参与政权。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倾向革命,20世纪初他们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清政府,客观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武昌起义后部分立宪派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使辛亥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顽固派和洋务派辨析
地主阶级抵抗派形成于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士大夫为代表。他们在鸦片战争中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认识到了中国落后于西方,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抵御外来的侵略。地主阶级抵抗派对西方先进于中国的认识,虽然只局限在技术方面尤其是军事技术,但是他们毕竟敢于抛弃天朝上国的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开眼看世界,无论如何也是一个进步。它引导了中国当时的人们去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的束缚。他们在鸦片战争中开展了翻译外国书籍,仿制西方战舰,领导军民抵抗英军的侵略等系一列活动。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他们的活动也随之终止。但是他们的主张对洋务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顽固派和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在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而形成的。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其主要代表是倭仁。他们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外洋一切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
的局面,主张用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代表了清朝统治集团中最腐朽、最保守的势力。洋务派是对清朝统治集团中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人的总称。洋务派起初人数不多,但都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人物,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为代表。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宗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破产。
地主阶级抵抗派、顽固派、洋务派的阶级属性是一致的,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他们对待清朝和人民的反抗的态度是相同的,都要维护清朝的统治,严厉镇压人民的反抗。这三个派别又有较大的区别:①对待外国侵略,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顽固派和洋务派对外国妥协投降。②对待外洋事物,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一切事物,盲目排外。因此,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向不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付内忧外患的侧重点不同。
二、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辨析
资产阶级维新派分为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的。早期维新派成分复杂,他们中间不少人参与过洋务运动,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有郑观应、王韬、马建忠 冯桂芬。他们基本主张有:a、经济上,都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商战;b、政治上,有的主张革新政治,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c、文化上,创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不过,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更没有付诸于实践。但是它为康、梁维新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康、梁维新派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形成的。其主要代表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在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现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主张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思想文化上主张倡导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在对外关系上主张反对外来侵略,救亡图存。康、梁维新派的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派的思想的继承的发展,他们在思想主张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即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不过,康、梁维新派在思想上更成熟,他们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其思想主张付诸于了实践,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即戊戌变法运动。
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可以统称维新派。维新派同洋务派不同点在于:洋务派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维新派和洋务派共同点在于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维护清朝统治。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辨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于20世纪初,其主要代表是孙中山、黄兴等人。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广泛传播和清朝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反动本质的不断暴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速兴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发动和领导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先后成立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民主政治,变革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他们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革命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从而没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相比较主要相同在于:①都属民族资产阶级,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②都反封建主义,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主张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取代封建政治体制。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③都通过著书、创立报刊和政治团体或政党、进行思想论战来宣传自身的思想主张,都将自己的思想主张付诸于了实践,都发起和导领了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都侧重介绍宣传政治主张,没有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彻底批判。他们领导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都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不同在于:①阶层不同:维新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②思想特点不同: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③主要主张不同: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按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并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④斗争方式:维新派主张用和平和改良的方式,幻想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⑤主要活动及其结果不同:维新派依靠皇帝发动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结果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革命派自下而上发起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维新派、立宪派、保皇派之间的关系辨析
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是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可以总称他们为改良派。只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分别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分称:戊戌变法时期称维新派,戊戌变法后称保皇派,1905年后称立宪派。三派共同点在于坚持改良,反对革命,主张走君主立宪制道路。但是三派各自的主旨有差别:维新运动时期的维新派主要在于除旧布新,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保皇派主要以保护光绪皇帝、对抗革命为宗旨;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5年清朝政府开始实行 “预备立宪,”掀起了立宪运动。在立宪运动中形成了立宪派。立宪派呼吁开国会、立宪法、真正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挽救清朝的灭亡。他们既强烈要求清政府改革现状,又坚决反对革命,希望清政府真正向其开发政权,让他们能够真正参与政权。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倾向革命,20世纪初他们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清政府,客观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武昌起义后部分立宪派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使辛亥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