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亲民性的诠释与启发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jitianya198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现代,美术类画报获得了全新发展与释放,美术与生活不断对话。这时期美术类画报体现出日渐强烈的大众亲民性,其中《美术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亲民艺术传播平台作用。本文对《美术生活》艺术传播的胎生环境、亲民方式进行艺术诠释,细化评价其艺术传播的历史,研判与萃取近现代艺术历史,进行全面的评述,为今天的文艺传播与服务提供具体的给养与参佐。同时结合笔者的漆画实践,艺术亲民性对具体漆画创作有直接影响,通过作品诠释对艺术亲民的理解,不断融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近现代;艺术;生活;漆画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艺术是一种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人文形式。艺术历史与人类的生活史高度重叠,因此艺术与生活难以分离,艺术的创造不可回避大众审美与需要。近现代以来,国人一直在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定位。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近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似乎走向了僵化。特别是西学来华后,新艺术魅力影响着近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定位,出现了一些艺术认知与趋向的冲击与博弈。在这样一个时期,大量文艺形式出现了脱离生活的现象,存在重视抽象展示等痼弊,风雅粉饰之流颇多。但同时也有大量的文艺载体在构建、还原艺术与生活的本真,拉近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报刊发展方面,出现了大量寻求艺术与生活对话的画报,其中《美术生活》独树一帜,将艺术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掀起了艺术与生活再次对话的潮流,体现出了艺术亲民的属性。
  《美术生活》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时由印刷业翘楚的三一印刷鼎力承办。《美术生活》作为一本专业级的画报杂志,一直致力于艺术与生活领域的交融對话,关注民生社会,启发民智审美。其进行了多种方式、形式的艺术亲民传播,对近现代的艺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正向引领作用,同时为当今华夏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给养与镜像参佐。基于这样一种艺术亲民性的历史思考,笔者在具体的漆画创作中极为重视漆画艺术语言的大众易趣,积极诠释、对接艺术与生活的固有关系。
  1 自觉——《美术生活》的艺术亲民的胎生
  对于近现代美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殷实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文艺转型问题。出生于上海十里洋场的《美术生活》有着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印记,充盈着传统、西学等大众生活元素。期间,近现代学人开启了自觉性的文艺转型探路。
  《美术生活》脱胎于近现代初期的文艺转型期。与诸多同类型文艺类杂志不同的是,《美术生活》的胎生基础条件极为扎实。其一,《美术生活》的外饰盛宴感的开创,得益于上海开埠的商业历史积淀。上海多种文艺对话、包容、开放、融合的城市气质,形成了《美术生活》文艺多元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上海三一印刷较强的印刷基础实力与民族文艺使命感为《美术生活》精妙绝世的外饰质量与气质提供了保证。因此,《美术生活》画面极为精美,具有文艺传播的视觉优势。其二,在《美术生活》开办的过程中,有大量艺术界精英贡献了文艺才学。如张大千、黄宾虹、齐白石等,都通过不同方式为《美术生活》风格设计、形式选取等决策大力提供建议。这些兼容并包的泰斗级美术大家、学贯中西的印刷业专业人士为《美术生活》内实提供饱和式智慧,提高了《美术生活》艺术传播的品级与阔度。其具有“心理本体”[1]的审美高度与导向。《美术生活》调和着艺术与生活棱角的关系,兼顾雅士的庙堂艺术与大众的朴素审美,将雅俗审美棱角转化为领教互重,积极和解文艺与生活的对峙。“丰富多彩的视觉艺术特色”[2]是《美术生活》极力追求的。《美术生活》自面世以后,就为楼阁雅士、市坊民众所追捧,其胎生的历史体现了我国文艺界坚韧求索与勇于变革的实际,更迎合了大众对艺术的需要,体现了亲民性。
  2 生活——《美术生活》艺术亲民的表达
  《美术生活》务求近现代文艺转型双轨探索的理性化亲民。《美术生活》极为重视调和艺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也突出中西文化的亲民和解。其看重艺术融于生活的倾向,认为艺术必须有厚重的亲民底蕴,积极进行亲民的表达。
  《美术生活》是近现代文艺传播对于近现代市井媚俗的一次摒弃,也是对文艺脱离群众生活现象的一次修正。《美术生活》是“启发民智”[3]的一种时代力量。《美术生活》突破了美术与生活固有的一些人为艺术障碍,将美术与生活关系合理融合。在中国的国画传播方面,极为重视国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突出国画对于人民生活真谛的展示与理解。《美术生活》甄选具有生活趣味的国画作品,如中国花鸟山水,尤其是对名作精品的刊发极具力度,部分国画作品配有重要文字进行说明。同时,《美术生活》中出现了码头工人摄影、农民丰收、人民熟悉的戏剧明星剧照。这些生活化的作品在以往的美术画报中都是较为少见的艺术内容,在《美术生活》中成了一种艺术常态形式。《美术生活》中大量摄影作品通俗而不媚市井,这些作品反映了近现代社会真实,如码头工人劳动场景、清末民初市井生活等。特别是《美术生活》围绕抗日战争出版了大量写实作品,如中国军民爱国抗敌、牺牲捐躯等摄影作品等,极大地鼓舞了民族抗战决心与信念。这些有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体现了艺术对于近现代人民生活、国家社会的关注。同时,《美术生活》极力且细致地择选西方经典艺术形式。大量的欧洲文艺复兴后的艺术力作不断在《美术生活》中被推广,如西方雕塑、西方油画等。《美术生活》中西洋艺术的传播都不是单独成册的,总是与我国的艺术形式整合出版,不断在西洋艺术与我国固有文化之间寻求质与量的平和化、大众化,探求艺术与人民的适度对话与交流。更重要的是,《美术生活》在发布艺术作品时会配上必要的说明介绍文字,提高人民的艺术接受度和加大传播力度,不断实现《美术生活》融于生活的艺术传播理念。其不断依据艺术与生活对话的固有规律进行尝试,建构性地表达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理解,获得难得的艺术亲民成功与经验。
  3 镜像——《美术生活》艺术亲民的历史价值   亲民作为《美术生活》出生的思维母体,为《美术生活》文化生存与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美术生活》在存续的3年多里,具有场景化、生活化的景物、人物,具有为大众所熟悉、接受的艺术特点。其兼顾不同领域、层次受众的意趣,这也构成了一种可以研判与评断的亲民艺术镜像,供后世品酌。
  在艺术传播镜像意义角度,其刊载的艺术形式极为多元化,超越了纸面艺术传媒的媒体疆界,国画、西洋画、素描、青铜器漆器、戏曲等不同艺术形式盈满其间,展现着《美术生活》的绚烂传媒视觉。《美术生活》在平衡中心艺术形式方面,在国画与西洋画之间有微妙平衡,同时对大量其他艺术形式用精美的版面进行艺术传播,如西洋建筑形式、中国青铜器器形花纹、中国古代乐器造型等。《美术生活》同时存在对报纸无线电新闻的汇编,及时地向大众传播国内外的一些重要事件,扩大了受众群体,增强了亲民效应。《美术生活》重视戏曲词汇等文稿传播,集中整合了大量地方戏剧中的经典。《美术生活》存在高质量艺术研究与评论文章。文字构成新的美学传播效力。这些文章多为艺术界泰斗的专业级别大师之作,对于近现代艺术理论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美术生活》形成了雅俗共赏、多元共赏的亲民镜像效应。《美术生活》不断普及新美、怡情民智,坚守通俗不媚俗的艺术底线,极大地活跃了近现代艺术审美,使近现代文艺更加生活化、大众化,文艺与生活初步和解。其为近现代美学发展与艺术传播提供了上行的攀登点,同时更是为美学发展提供了镜像反思与继续探索美学的支点。更重要的是,《美术生活》经受住了时代、历史的检验,以极为坚韧果敢的艺术态度坚守艺术与生活的本真关系。无论是在发展的哪个阶段,《美术生活》总是引领家国社会去观察、理解、思考社会生活、时代现实。在这样的过程中,《美术生活》成了一种文化象征、精神导向,积极与不公、腐败、压迫等流弊进行对抗,是一种艺术的武器与力量,是以史为鉴。
  4 对接——艺术亲民性对笔者漆画创作的启发
  艺术亲民是漆画创作中极受重视的方面,漆画可追溯到上古的髹饰学,是一种极富包容性的漆与画交织的小众画种。漆画作为一门艺术,被大众理解与接受的展示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基于对《美术生活》的研判与理解,笔者对漆画艺术亲民释放具有切身理解,更具有女性艺术视域,同时积极进行漆画语言与艺术亲民的对接。
  笔者逐渐接受了《美术生活》的艺术思维,认定漆画是人民的艺术,漆画亲民性是漆画的艺术本体与追求。具体而言,要实现漆画的亲民性,就要想到画的艺术本质与诉求,思考画的诸多要素,用漆画来服务大众艺术的需要。以往漆画实践创作难免受制于俗套章法,刻意炫美,脱离大众审美。特别是漆画创作有时刻意遵循程序流程、材料技法等。在这样的操作下,漆画作品似乎是规矩的、绚丽的,但有时却浮华丛生,失去了大众属性。这是笔者一直在审视、探索的漆画艺术亲民的质朴释放的高阶问题,也是艺术与生活在新时代的对话试探。通过《美术生活》的艺术定位及理解,在具体漆画创作中,对于漆画亲民性的质朴释放得出了一些思考。在漆画实际创作中,服务大众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一种原生的艺术呼唤。漆画艺术家释放漆画作品的艺术语言,需要具备国画、油画、水彩等画种的大众审美操守与视野。关于对漆画语言亲民属性的探索,以笔者的漆画作品为例,积极突出生活主题的实践、搏击、思考的文艺要素,努力用艺术化的语言诠释生活。笔者突出重视艺术亲民的画意、画技的漆画语言体现,基于对《美术生活》的艺术亲民方式的理解,积极展现大众审美意向元素。笔者的漆画作品一般较为写实性、写意性地表述对时代中艺术与生活的思考,这是一种健康的美术释放,积极呈现大众理解元素。笔者的漆画创作是一种积极体现简易绘画性的作品,不抽象、不刻板,直接体现艺术亲民思维。同时,基于《美术生活》的艺术亲民思维,笔者积极运用简易式漆画创作技法,以纯粹的绘画技法驾驭漆画主题,具体解读艺术与生活的深层合理对接,及时有效运用画技多种操作,有节奏、有韵律地合理表现大众艺术。如在漆画实践中,一般在线稿上板后,笔者进行的是灰料做底的步骤,就像给油画布做底,用富有弹性的油画刀把灰料刮在底板上,刮灰犹如执笔作画,目的是便于大众理解漆画艺术的技巧。同时,充分利用漆画材料性变化,自然显现灰料自身的原始美感,追求水彩画写意式画风,充分展现水彩湿画法的质朴意向,便于大众感受漆画艺术的基本审美。这样的漆画作品避免了工艺性,艺术亲民表意自然又自在。这样的漆画语言表述自然,美感直接具体,漆画画技、操作心境显现得淋漓尽致,受众可以享受到漆画的自由快感,便于大众的审美体验,及时研判作品。《美术生活》的艺术亲民性对后世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漆画具体创作中可以产生合理对接艺术与生活的理解。
  5 结语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固有的,两者是天然良友。艺术总是触碰、链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总是需要艺术进行滋养。回顾历史,基于对《美术生活》的艺术传播的理解与反思,在新时期我们应重视对大众审美的合理照顾,充分体现艺术亲民属性,艺术需要根植于生活,服务大众。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固有的民间手工艺艺术得以复生,有的更是被传承性保护,有的成为地方艺术精准扶贫的基础,这是一种艺术亲民的时代效应。我们应正确引导不同艺术形式为大众所知晓,以健康的文艺风尚引导大众审美,诠释美术的亲民价值,实现美术与生活的不断对话、和解、互重。我们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将艺术的魅力充分展现给大众。特别是要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对美术的亲民属性进行时代诠释,积极构建美术服务大众的方向,完成艺术对生活的固有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学科学出版社,2001:349.
  [2] 吴昉.都市語境中的文字形象——以20世纪30年代《美术生活》画报为例[J].中国出版,2019(15):61.
  [3] 向琴. 20世纪30年代《美术生活》研读[J].上海工艺美术,2019(03):105.
  作者简介:王纯(1981—),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漆画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山西大同地处塞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北魏建都之地。大同地方美术领域宽广,门类众多,有著名的云冈石窟的石刻艺术,佛教明建华严寺的彩塑艺术,三教合一的悬空寺的建筑艺术,大同土著的煤雕艺术,九龙壁的琉璃浮雕艺术,广灵剪纸艺术等等。作为地方院校的大同大学的美术专业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发扬地方美术的任务,同时作为特色专业进行研究与实践,使我们的专业学生和地方美术共同发展,得到双赢。这里就广灵剪纸进行研究
期刊
中国古典舞剧《铜雀伎》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是一次伟大的探索,融合了汉舞的文化厚重之感与现代舞台艺术风格。这部舞剧让只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那美轮美奂的汉舞再一次地活了过来。借助舞剧这种由西方而来,在我国发展不到百年的新兴的艺术形式,填补了我国舞蹈艺术上的空白,形成了一种集汉风、汉韵的古典美与现代舞台表演为大成的历史性与民族性的舞剧。下面我们就这部舞剧在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上取得的成就进行深入剖析。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女汉子”“大龄剩女”“白富美”等女性群体进入公众视野,尽管公众对女性的认知不断改变,但社会仍然会以刻板印象评判她们,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影响会持续到社会生活中,继而使女性受到更多的伤害,因此社会工作要从多角度出发,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本文从刻板印象理论出发,运用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对五位主角
期刊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今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全媒体传播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同时,各行各业都意识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引起消费共鸣,还能体现产品特点、丰富品牌内涵、提高文化价值。本文以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为例,从故宫文化及其价值、故宫文化与毛戈平美妆产品的跨界融合入手,分析其在文化传播过
期刊
摘要:从当前的研究来看,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社区参与有不同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对居民社区参与的综合性探究,没有意识到居民参与的社区活动有不同的类型,需要针对不同的社区参与类型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运用CGSS2015调查数据,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对互联网使用频率如何影响居民社区体制化参与进行研究,并提出一对竞争性假设。从最终的研究结果来看,居民使用互联网越频繁,社区体制化参与的可能性越小。  
期刊
摘要:网络舆论是网络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网络舆论对网络文化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塑造作用,网络舆论的主要生成来源与传播方式是广大的网络用户,即网民。对于网络舆论而言,网民既可以是产生者,也可以是传播者。基于这个认识,网民的整体组成结构对于网络舆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网民组成结构,探究网络舆论的产生和传播环境中人的因素,从而了解网络文化环境對政策制定产生影响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网
期刊
摘要:文章从汪立三先生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并结合自身演奏体会,以二人转曲牌为研究基础,分析东北地方戏曲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和声曲式、演奏法不在本文的重点研究之列。  关键词:汪立三;二人转;钢琴曲《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钢琴自创造以来已有百年历史,体裁多样,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得到重视,国家制定了许多措施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皮影艺术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活态化创新与数字化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以抗疫系列皮影动画《孙悟空大战病毒妖》为例,诠释古老精美的皮影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该系列皮影动画是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典范,起到了鼓舞人心、共战疫情的作用。  关键词:皮影艺术;新媒体环境;非遗文化;活态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住区更新是存量更新视角下重要的研究方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老旧住区改造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为了解住区更新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笔者结合Citespace软件对1995—2020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住区更新核心期刊和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住区更新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和对象从城市传统住区转向城镇老旧住区
期刊
摘要:民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通过人的肢体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文化呈现和情感表达的载体,突显了土家族传统文化和原始生活的具体形态,展现了土家族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摆手舞作为一种民族舞蹈艺术,其文化内涵和功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摆手舞;民族舞蹈;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少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