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文化解锁学校幸福密码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11023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等家国思想世代传承,充满智慧与温暖。近年来,赣州市潭东中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学校特色的实践中,用亲情和关爱打造温馨、和谐的家文化,构建有爱、幸福的家园。“好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无形力量。”赣州市潭东中学校长朱文告诉记者,学校的发力点便是立足家文化,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事业乐园、学生成长的伊甸园、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环境熏陶凸显家园情怀
  赣州市潭东中学始建于1965年,之前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2017年5月,赣州市蓉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成立,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教育,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实现教育先行,优质发展,而潭东中学就是蓉江新区打出的一张王牌。“从乡镇上升为城区,意味着种田的农民要洗干净沾满泥巴的裤脚,穿上锃亮的皮鞋走进城。然而我们看到,虽然经济发展了,但许多家长的思想却还没跟上,对文化、教育、素养不够重视。”谈起建设学校家文化的初衷,朱文如是说,“所以我们要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形成合力,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国家有为的人,努力追求幸福的人。”
  2014年以来,学校不断开展以“我的家风”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通过“我的家风、家训”“我写我家”“我绘我家”“我画我家”“我摄我家”等活动,强化了学生对家文化的认同,增强了家长对家文化的理解和认可,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以良好的家风推动学校、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提到家,内心一种温馨感便油然而生,因为在家里,我们会感觉特别放松和舒适,成员之间可以零距离沟通、守望相助,人人都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力量的源泉。”九年级七班学生李国良脸上满是阳光和幸福感。
  那么怎样才能把学校营造得具有家的氛围,让每位师生都能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呢?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曾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在起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就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建设,着力体现学校的个性特色。学校以环境文化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家的氛围,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间办公室都体现出家的关怀,全方位营造具有学校烙印的家文化,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处处是蓬勃生机,让教育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发生。
  行走在清新淡雅、绿意盎然的校园里,映入眼帘的是“家风”主题雕塑,立体的王阳明造型放在学校醒目的位置,让师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涵养和环境氛围,彰显学校的家文化主题;学校行政楼的浮雕,结合家文化的理念,展示学校师生爱家、护家的主题,让学校的文化更有内涵;校前花园的景观改造,结合传统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设计了亭子、景观石、景观墙等,打造家校一体的文化主题。卫生、安全、文明的提示语,彰显班级文化特色的墙报等张贴在墙面上,让每面墙都成了“文化的代言人”,引领着师生的日常行为。通过文化的浸润,让师生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步。
  崇爱讲责注重理念引领
  “教师是学校的源头活水,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朱文告诉记者,“学校是学生的家,当然也是老师的家。”
  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一方面抓好、抓實“以老带新”的培养工作,带领年轻人起好头、迈好步,另一方面为他们积极争取外出学习、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记得2014年我刚入校的时候,还是个懵懂、害羞的小姑娘,站在讲台上腿都有点发抖,是我的师傅余承鸿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帮助,使我渐渐成熟起来。”王丽娟老师回忆道,“记得第一次参加区里的优质课比赛,自己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余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我,从备课到制作课件,到试讲,再一遍遍地修改,余老师不厌其烦。正是因为师傅这样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我收获了感动,也让我迅速地成长起来。”如今,王丽娟老师已经成为学校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又用自己的经验和关爱去指导青年老师成长。
  潭东中学还把家文化纳入教师的培训计划,教师需把家文化中蕴含的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教师时时处处做到“严于律己、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将“仁爱、责任、奉献”作为教师形象之本,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家文化的教育中把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此外,学校由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转向师生交往互动模式,由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家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改变教学方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学校党支部宣传委员刘锡鹏介绍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努力构建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的家文化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除了综合实践课堂以外,学校还鼓励学生走出校外,多渠道体验家文化。如借助故事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制作竞赛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高又能充分施展特长的学生。学校还利用社团活动,开展了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向学生充分展现了学校的魅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家文化的教育是关于爱的教育,教师对学生实施关爱教育,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七年级一班的小毛(化名)小时候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后,他一直由伯父收养,家庭比较贫困。由于缺乏关爱,小毛养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细心的同学注意到,他中午经常不去食堂吃饭,同学主动说帮他带饭,他也婉言拒绝,于是,同学们把情况告知了班主任,班主任向学校报告后,在全校发起了捐款活动。当班主任将全校师生的捐款送到小毛手里时,这个腼腆的小男孩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老师、同学们,是你们重新给了我家的温暖。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循上向善寻求内涵发展
  “家长决定着家庭教育是否科学有效,也决定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是否能实现‘1+1>2’的效果。”朱文告诉记者,学校家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把家长视为家人,在开通多种家校联系渠道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对家长的教育工作。
  学校专门建立了家委会章程,明确了学生、家长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为家长参加学校服务活动形成制度保障。建立了以《潭东中学大家庭主导成员教育手册》《潭东中学大家庭小成员成长指南》《潭东家风家训》《家庭会议手册》《家庭礼仪指南》等为蓝本的“家约”,通过“家约”帮助全体家庭成员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
  每年寒暑假的主题实践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精心准备作品,通过日记、绘画、摄影等形式记录家庭生活。许多学生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用心观察每一位家庭成员,感受家庭的点滴温暖,听长辈讲过去的经历,和父母一起绘制家的图画,一起书写家的故事。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明白了好家风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唤起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长纷纷表示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不能一味地把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压在学校头上,而是要不断更新家教观念,营造良好家风,让孩子接受好家风的熏陶,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让孩子在家风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的确,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喜欢追求个性,容易叛逆,如果没有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九年级语文老师黄福平有一次发现班上两个学生有早恋的迹象,于是好心提醒他们,要把心思多花在学习上,没想到学生非但不领情,还给黄老师发了一条威胁、恐吓短信,劝他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惹祸上身。黄老师内心有了一丝顾虑,把事情闹大当然对学生不好,可是也不能坐视不管,老师要有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于是他将情况告知了学生家长,并与家长一同商量对策,妥善处理。最后经过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引导,学生回到了正常的成长轨道。
  學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期望,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呢?
  生活需要仪式感。经过几年的努力,潭东中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家仪”制度,通过打造特色仪式文化,加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形成向心力。学校重点打造新家庭小成员入家仪式(开学典礼)、追梦的孩子离家仪式(毕业典礼)、新家庭主导成员上岗仪式、家庭青蓝结对仪式等,把学校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典礼的庄严性和仪式感,增强学校文化元素,加强仪式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我特别喜欢学校的这些仪式,每一次参与,都能感受到学校文化的丰富与庄重,让我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力量。”八年级四班学生赖文杰脸上满是自豪地说道。
  如今,家文化已经成为潭东中学一张响亮的名片。近年来,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教育研究重点实验校”“江西省家校合作试点学校”“江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成绩的背后,是潭东中学对特色办学之路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在全省2018年“十三五”规划课题评审中,潭东中学课题“学校家文化的创建及其对师生的影响的研究”顺利通过并立项,这将使学校的家文化建设之路更加行稳致远。
  “讲究责任与担当,重视细节与情感,提倡奉献与向善。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师生有一个幸福的家园,让社会更加风清气正、自然和谐,是潭东中学不懈的追求。建设学校家文化,丰富学校内涵,创建学校品牌,我们永远在路上。” 朱文最后说。
  责任编辑 王 慧
其他文献
江西湖口,扼江控湖,自古以来即为军事要冲。湖口有石钟山,苍翠秀丽,当年苏东坡月夜泛舟绝壁之下,考证石钟山名称由来,批评某些士大夫“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虚浮学风,写下融叙事议论于一体的散文名篇《石钟山记》,至今仍警策人心。  湖口县金砂湾学校就在石钟山畔,校长江轶强秉承苏东坡求真求是的务实精神,积极推进大读写教学——教师从读经典、读专业,到读课堂、读学生,阅读引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期刊
童话类课文具有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节奇妙等特点,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类课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学生丧失对童话学习的兴趣。下面,笔者以小学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误区一:学童话就是学对话  有位教师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考虑到童话故事里有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夸张的人物,而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文中人物的对话,于是,这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立马让他
期刊
看惯了那些长篇累牍、鸿篇巨制式的教育学著作,当我拿到李政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一书时,如遭遇了一场难得的漫天飞雪,那些简短细腻的语句,正如一片片晶莹剔透的雪花,纯净、美好、耀眼。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政涛一直是一位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他的《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教育科学的世界》等著作以及大量的学术论文,都严谨、规范、系统、深刻。然而,他为什么又会出这样一本随感集?他在序言中说,是周国平的
期刊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发展学生素养,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在教与学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河南省罗山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于2018年10月开展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各学科教师赛课活动。六年级数学教师黄静展示的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的认识”一节课。  一、导学设计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谈话: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时至今日,整整八年过去了,老师们已经逐渐树立起了语言运用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已逐渐成为常态。近两年统编教材的使用更是让老师们信心倍增,语文要素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意识,为老师们进行语言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抓手。不过,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读写结合的针对性不强,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屡屡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  春遇见冬,有了岁月,  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循着縷缕书香,沿着潺潺清泉,缥缈月影里,我们披着夏夜的漫天星辰,袅袅晨雾中,我们步着雨后的点点红莲,随光阴流转,跨越山河,心向远方,只为,在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  书香氤氲润心田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与温文尔雅的张祖庆老师的相遇,便是与温润书香的相遇。  “我是那个在黑
期刊
一、课例开发的背景  (一)缘起蹭培训  2018年暑期,我回家乡休假,从上海知明教育咨询公司周子房博士和赣南师大王从华博士处得知,2018年8月7日至12日,江西省教师质量检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与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将联合举办协同实验校区语文骨干教师写作教学高级研修培训。两位博士盛情邀请,家门口的免费培训,不蹭岂不可惜?于是我果断改变休假计划,腾出时间直奔培训地点。  (二)合作议话题  培
期刊
自教育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语文改革的力度,教学改革也呈现出多种理念和模式,如“万花筒”似的绚烂绽放。但很多犹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唯独“语文主题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把多篇文章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
期刊
这是应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邀请,在第三届全国高中“审美课堂”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的一节同课异构的观摩课。这篇课文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中,该单元的主题就是“像山那样思考”。  我所持有的“三度语文”(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思维的深度)的教学主张,是建立在课文的课程价值基础之上的教学认知与实践。我认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绝不是为了简单了解课文中介绍了什么样的知识,而是
期刊
导 读: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的看家本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普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再开发。通过“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避免先入为主,做教材的理解者;挖掘文本特点,做教材的发现者”三种途径,教师对文本作精准解读,依据教学目标因时施策、“随性把玩”,课堂也因此有了灵性和厚重,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  一、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