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平台会战最后的赢家?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找到一种技术或者搭建一个平台很容易,但最关键的是如何吸引顾客和合作伙伴使用并完善平台。
  技术和创新正在使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便宜。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企业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调整企业适应快速的变化?MIT斯隆管理学院的迈克尔·库斯玛诺(Michael A. Cusumano)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打造平台。他说,市场中最后的赢家不是最好的产品,而是最好的平台。
  库斯玛诺自1996年以来就关注和研究平台战略,并先后出版了《微软的秘密》和《平台领导力》及《耐力制胜》等著作,详细阐述平台战略对企业的意义。
  今天的中国,从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到数字家庭都在备战平台。那么,企业如何根据比较优势打造平台?初创平台如何吸引用户?如何实现上下游的协同?谁会是平台最后的赢家?迈克尔·库斯玛诺在2013年海尔商业模式创新全球论坛上与《中外管理》分享了他的思考。
  什么企业适合做平台?
  《中外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谋求向平台型企业的转型,在您看来哪些禀赋能够支撑企业打造自己的平台呢?
  迈克尔·库斯玛诺: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主要取决于它是什么性质的公司。但不论何种性质,要想构建一个平台,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核心基础。比如技术型的公司,一定要在研发投入和研发成果等方面非常领先。此外,它还要争取到合作伙伴,和他们一起参与平台的开发和营销。
  《中外管理》:具体到一个产业,比如最近讨论比较多的数字家庭平台,到底是制造商还是渠道商会成为未来的领导者,这一点颇具争议。在这个问题上您有什么看法?
  迈克尔·库斯玛诺:根据我的研究,平台构建者和领导者更多是产品制造商,因为他们掌握着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用户需求。如果你只让我在制造商和渠道商之间作出选择的话,我认为制造商更有可能。
  《中外管理》:除了制造商和渠道商,还有哪些潜在的力量会参与竞争成为数字家庭平台的领导者?
  迈克尔·库斯玛诺:比如软件公司就是一个强劲的竞争者,像微软、索尼、苹果和三星等实际上已经成为软硬件一体的企业。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并没有独立的软件公司,或者不多、不大。
  当然软件公司并没有制造洗衣机、冰箱、空调、烤炉之类的经验,所以它们肯定没有像海尔一样深入领会或者理解用户在家电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尔有更大的可能成为智能家具平台的领导者。
  《中外管理》:我们谈到平台战略的时候,好像都提到一些大企业,是不是说小企业在平台战略方面就没有机会?
  迈克尔·库斯玛诺:我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我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它们做了平台,所以才成为大企业的。微软、英特尔成为平台领导者时,企业规模也不大。Linux起初是欧洲一个大学毕业生编写出来的。
  当然大公司在人才、资金、渠道和技术等方面有优势,但是大公司行动比较迟缓,并且在全新的领域不够专注。对小公司而言,它可以更加专注,有可能在某一新技术的局部取得突破。但如果没有合作伙伴、供应商和用户等的参与,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变成平台。所以我认为,找到一种技术或者搭建一个平台很容易,但最关键的是如何吸引顾客和合作伙伴使用并完善平台。
  如何打造平台吸引力?
  《中外管理》:吸引顾客和合作伙伴的确是目前平台大战的最大难题。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基于技术搭建起来的平台,要么用户少的可怜,要么就是缺乏活跃度。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迈克尔·库斯玛诺:对这种现象我有两点看法。第一,如果一个行业已经有现成的平台,就不要重新去开发了。就像中国的企业要去给电脑开发一个平台就没有必要,因为已经有Windows了。也有可能说,中国企业要开发一个手机操作系统,但安卓本身就是开放的,也没有太大必要。
  第二,中国企业要自己开发一个新平台的话,关键要具有中国特点:找到一个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可供选择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业、电力、水利和环保等方面。中国的技术如果能够取得突破,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技术平台,服务于全球的市场。
  《中外管理》:具体到一家企业,当他们搭建了平台后,如何赢得更多的参与者呢?
  迈克尔·库斯玛诺:如果公司的资源允许的话,那最好配合平台战略开发出一些互补的产品。就像微软开发出了平台Windows,但是为了让这个Windows更加有吸引力,它又开发了Office和其他50多种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的产品。互补产品与平台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最后汇集在一起扩大了平台的影响。
  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微软可以主动决定多少用户使用它的平台。比如它开发一个新版本的Office,但新版本只能在升级后的Windows上运行,那么它就无需等待第三方公司带来的用户了。
  《中外管理》:对那些有志于成为平台领导者的中国企业,您有哪些策略跟他们分享呢?
  迈克尔·库斯玛诺:这要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施的阶段。但我可以换一种方式,谈谈一个好的平台应该具备怎么样的潜质。总体而言,它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首先,平台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允许其他公司和用户进入;第二,要采用模块化的技术,也就是允许其他公司和人员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和创新;第三,一般来说,最好的平台都有最强有力的补充创新。
  另外,企业必须尝试着让平台提供非常吸引人的应用,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所以仅仅有好的技术是不够的,这个平台应该是以用户为核心的。哪个平台能做到这一点,它就有可能成为市场中的赢家。
其他文献
必修学分一:奖励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即使是同一名员工,也会因为不同年龄、不同经济能力、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而需要不同的奖励。有些意想不到的奖励方式很有效。例如,公司收到一封高阶主管社交活动的邀请函,如果CEO没有时间参加,让公司有潜力的年轻主管代为前往,他们可能会很高兴去“见见世面”,认为这个奖励是金钱买不到的,而公司也确实没有花一毛钱。平时多了解员工的个性与想法,奖励才能深得他们的心。  必修
期刊
选取合适的薪酬发放时机也是一门艺术。等额的薪酬,因为发放的时机不一样,其激励效果绝对不一样。  频繁的小规模奖励会比大规模的奖励更为有效。比如当企业要给员工发放1万元的奖金,那么最好分两次,每次发放5000元,这样尽管他拿到的总数还是1万元,但两者相比较,一次性发放所产生的幸福感,就不如分两次发放那么强。  又如减少常规定期的奖励,增加不定期的奖励,会让员工产生更多意外的惊喜,也就是薪酬发放动态化
期刊
做职场恶霸是很划得来的。在一项相当令人沮丧的研究中,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管理学院的研究小组发现,尽管企业努力减少欺凌行为,但许多职场恶霸都得到了上司的正面评价,而且在事业上平步青云。  研究人员试图研究职场欺凌与工作业绩之间的关系。他们收集了来自一家美国卫生保健企业的54名员工的行为与工作业绩数据,发现在职场欺凌、正面工作评价和社交与政治技能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  研究人员发现,许多职场恶霸通过迷
期刊
晚上仍感觉工作压力“阴魂不散”?《美国管理学会学报》最新研究显示,人们在工作结束时花几分钟写下一天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何以让他们感觉良好后,晚上反映出的压力水平会有所下降。  该报告的作者之一格隆布(Theresa Glomb)表示,积极正面的思考可能比用人单位目前采取的很多抗击工作压力的方法都更实用,这些方法包括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或创建新的组织结构图,而这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办公室的日常生活。  写
期刊
政治高手一:专家型。这类人喜欢深度琢磨办公室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他身上的信息量很大,但也可能只是喜欢传传小道消息。要想对付这一类型的人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你不想被公司里的流言蜚语淹死,那就只要带着耳朵听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跟他分享太多你的信息。  政治高手二:说客型。这类人为自己负责的项目拉拢所有能出力的人,但实际上他们的想法往往并不是最好的,而他也从不喜欢听反对意见。你要留心注意他在推行的议程,当他企
期刊
中国企业的处境,真的历史性改变了!  这是我前一段接连出差,有幸与多家国内优秀企业高层接触后,由衷的感触。  海尔、苏宁、美凯龙的身前还有谁?  当我站在“海尔论坛”的鸡尾酒会现场,与海尔集团两位新任轮值总裁梁海山和周云杰交流中,能强烈感受到海尔环顾四望时的茫然。是的,当海尔一直是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时,海尔心中一直有着自己的偶像。海尔从不是技术崇拜者,他们相信管理的力量。因此,丰田的精益生产和
期刊
很多优秀中国制造业企业,都是中国巨龙的脊梁。这其中,格力绝对算是名副其实的一家。走过22年历程的格力,在空调核心技术上,不仅打破了外企的垄断,更在很多技术上实现了中国企业“零的突破”。  不过,格力每每成为媒体焦点,并非仅因为技术,更与一位与格力画等号的商界木兰息息相关。早在任格力电器总裁时,董明珠便以所谓“偏执霸气”,常常“语惊四座”而闻名。而在2012年5月25日,58岁的她正式独挑大梁,身兼
期刊
调控下的市场  各种信息显示,近期人们对房地产业去行政化的预期日渐强烈。在7月底闭幕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3届年会”上,某知名经济学者直言“新国五条必须尽早结束”。而据8月14日某媒体报道,温州近日已经率先成为中国首个松绑地方楼市限购令的城市。  房价不跌反涨真的是“新国五条”闹的么?这确实值得商榷。中国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供需失衡,但供需失衡的背后因素则包括货币驱动、土地垄断、财税政
期刊
掘宝大数据:寻找理性需求 《封面文章:谁是“首席客户”》2013年8期  当生产制造商们还想一味“撒网捕鱼”,却反被消费者挑剔的眼光“倒打一耙”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重新坐下来,凝神思考,出路究竟在哪儿?《谁是“首席客户”》这篇文章,既解答了这个疑问,又传递出明快的信息:对企业而言,外来的竞争压力并不可怕,对旧的管理模式念念不忘才最要命。但可喜的是,时下,许多企业正在积极地谋定而动,他们脱掉思想的枷锁
期刊
新兴市场将为全球流动性泡沫埋单  对于中国高房价而言,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非中国的调控政策,而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  马光远 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  2013年全球经济格局的最大变化是,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充当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新兴市场,开始逐步将此角色让给了发达经济体。《华尔街日报》援引布里奇沃特同仁公司编制的数据显示:在总规模74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中,包括日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发达经济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