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2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应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编制7的乘法口诀和利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诀卡片、课件(做操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以“趣”导入——让课始趣生
1. 展示场景,播放儿歌
师:课件展示每行(横、纵)7人,共有49个小朋友做早操的场景图,播放每句有7个字的儿歌:
早晨空气多么好,我们一起来做操;伸伸手来弯弯腰,天天锻炼身体好。
2. 谈话激励,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起得早,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做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这些小朋友排队做早操的场景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好吗?
[评析]从灵活使用教材入手,创设小朋友做早操的场景,并配上优美动听的儿歌和加上激励性的谈话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观察思考编写7的乘法算式和7的乘法口诀提供客观材料,使这节课成功了一半。
二、 引思激学,探索新知——让课行趣浓
1. 引导思考,编写7的乘法算式
(1) 师指着场景图,问:请认真观察小朋友们排队做早操的排数和人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一排有7个人,2排有14个人,3排有21个人……并提问是怎么知道2排有14个人、3排有21个人?……让学生知道2排就是2个7相加得14,3排就是3个7相加得21……学生说到一排,教师用鼠标圈一排,说到二排,用鼠标圈二排……)
(2)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填写下表(也可指名填写):
(3)提问:你们能根据场景图中小朋友排队做操的排数和人数及表格中的数据,自己写出7的乘法算式吗?(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 学生写完乘法算式后,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5)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有顺序地板书:
1×7=7 7×1=7
2×7=14 7×2=14
3×7=21 7×3=21
4×7=28 7×4=28
5×7=35 7×5=35
6×7=42 7×6=42
7×7=49
不管学生说出哪个算式,教师都要指着算式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每个算式的意义。
2. 激励自学,编制7的乘法口诀
(1) 提问:你们能根据7的乘法算式自己编制7的乘法口诀吗?(要求学生把口诀写在相应的算式右边,教师巡视指导)
(2) 指名板写口诀,其余小组之间交流。
(3) 讲评编写结果,纠正编写出现的错误。
(4) 提问每一句口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3. 引导观察,寻找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1)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7的乘法口诀(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每句口诀的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每句口诀的得数依次少7。)
(2)提问:这些口诀你认为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记住?(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记忆难记的口诀)
[评析]采取先“学”后“导”的教学方法,先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场景图中小朋友排队做操的排数和人数,自己去观察、思考,或小组讨论,写出7的乘法算式和编制7的乘法口诀,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的学习兴趣盎然。
三、 巩固应用,总结评价——让课尾趣存
(一) 巩固应用
1. 口练
(1)背7的乘法口诀。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2)对口令,熟记7的乘法口诀。比一比,看谁记得牢!
(3)看卡片口算或把口诀补充完整(以创答形式进行)。比一比,看谁答得最快!
2. 笔练
(1) 把P72表格、算式和口诀填写完整。比一比,看谁写得全对!
(2) P73第2、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快、算得对!
3. 应用
(1)P73第4题。比一比,看谁能很快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联系生活事例说7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如根据课始播放的这首儿歌的字数、2个星期的天数写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等)。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二)总结评价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2. 在这节课中,你表现怎么样?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正?
(三) 以歌结课
教师播放音乐,引领学生唱课始做操的“儿歌”,让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评析]采取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并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与效益;引导学生对新学知识作必要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和结果作评价和反思,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课尾结合学习内容唱儿歌,能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结束全课。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本课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需要。
1. 迎合“需求”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一个小朋友们做早操的场景,提出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这些小朋友们排队做早操的场景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好吗?”的问题。由于以上问题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来自学生的认知实际,所以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解答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 利用“好胜”心理,延续学习兴趣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并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符合学生争强要胜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练习的质量与效益。
二、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施教,学生接受。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少,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少。这种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改变学生这种被动接受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让教师的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1.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上
教学7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历了几次编口诀的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基础之上。
2.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和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新知阶段,本课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小朋友们排队做早操的排数和人数,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编写7的乘法算式和编制7的乘法口诀,经历编制口诀、构建新知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自信心。
(责编钟园娴)
教学目标:
1.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应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编制7的乘法口诀和利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诀卡片、课件(做操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以“趣”导入——让课始趣生
1. 展示场景,播放儿歌
师:课件展示每行(横、纵)7人,共有49个小朋友做早操的场景图,播放每句有7个字的儿歌:
早晨空气多么好,我们一起来做操;伸伸手来弯弯腰,天天锻炼身体好。
2. 谈话激励,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起得早,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做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这些小朋友排队做早操的场景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好吗?
[评析]从灵活使用教材入手,创设小朋友做早操的场景,并配上优美动听的儿歌和加上激励性的谈话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观察思考编写7的乘法算式和7的乘法口诀提供客观材料,使这节课成功了一半。
二、 引思激学,探索新知——让课行趣浓
1. 引导思考,编写7的乘法算式
(1) 师指着场景图,问:请认真观察小朋友们排队做早操的排数和人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一排有7个人,2排有14个人,3排有21个人……并提问是怎么知道2排有14个人、3排有21个人?……让学生知道2排就是2个7相加得14,3排就是3个7相加得21……学生说到一排,教师用鼠标圈一排,说到二排,用鼠标圈二排……)
(2)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填写下表(也可指名填写):
(3)提问:你们能根据场景图中小朋友排队做操的排数和人数及表格中的数据,自己写出7的乘法算式吗?(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 学生写完乘法算式后,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5)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有顺序地板书:
1×7=7 7×1=7
2×7=14 7×2=14
3×7=21 7×3=21
4×7=28 7×4=28
5×7=35 7×5=35
6×7=42 7×6=42
7×7=49
不管学生说出哪个算式,教师都要指着算式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每个算式的意义。
2. 激励自学,编制7的乘法口诀
(1) 提问:你们能根据7的乘法算式自己编制7的乘法口诀吗?(要求学生把口诀写在相应的算式右边,教师巡视指导)
(2) 指名板写口诀,其余小组之间交流。
(3) 讲评编写结果,纠正编写出现的错误。
(4) 提问每一句口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3. 引导观察,寻找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1)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7的乘法口诀(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每句口诀的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每句口诀的得数依次少7。)
(2)提问:这些口诀你认为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记住?(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记忆难记的口诀)
[评析]采取先“学”后“导”的教学方法,先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场景图中小朋友排队做操的排数和人数,自己去观察、思考,或小组讨论,写出7的乘法算式和编制7的乘法口诀,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的学习兴趣盎然。
三、 巩固应用,总结评价——让课尾趣存
(一) 巩固应用
1. 口练
(1)背7的乘法口诀。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2)对口令,熟记7的乘法口诀。比一比,看谁记得牢!
(3)看卡片口算或把口诀补充完整(以创答形式进行)。比一比,看谁答得最快!
2. 笔练
(1) 把P72表格、算式和口诀填写完整。比一比,看谁写得全对!
(2) P73第2、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快、算得对!
3. 应用
(1)P73第4题。比一比,看谁能很快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联系生活事例说7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如根据课始播放的这首儿歌的字数、2个星期的天数写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等)。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二)总结评价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2. 在这节课中,你表现怎么样?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正?
(三) 以歌结课
教师播放音乐,引领学生唱课始做操的“儿歌”,让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评析]采取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并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与效益;引导学生对新学知识作必要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和结果作评价和反思,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课尾结合学习内容唱儿歌,能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结束全课。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本课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需要。
1. 迎合“需求”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一个小朋友们做早操的场景,提出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这些小朋友们排队做早操的场景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好吗?”的问题。由于以上问题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来自学生的认知实际,所以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解答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 利用“好胜”心理,延续学习兴趣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并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符合学生争强要胜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练习的质量与效益。
二、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施教,学生接受。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少,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少。这种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改变学生这种被动接受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让教师的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1.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上
教学7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历了几次编口诀的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基础之上。
2.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和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新知阶段,本课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小朋友们排队做早操的排数和人数,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编写7的乘法算式和编制7的乘法口诀,经历编制口诀、构建新知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自信心。
(责编钟园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