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与92只野生猕猴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00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庆市南川金佛山卧龙潭畔,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猴子跃来跳去,在寂静的峡谷中穿梭。游客将玉米、红薯、水果撒到地上,猴儿们便会围在客人的身边,美美地享受美食,还会给游客做鬼脸。这全是野生猕猴,最初只有几只,如今却繁衍到了92只,成为重庆市最大的一个野生“美猴部落”。
  而这个“美猴部落”的“猴王”却是当地一个叫肖华的农民。
  
  一只小猴牵缘分
  
  今年40岁的肖华,是重庆市南川市猴儿坡上一位普通的农民,他最初其实也很讨厌猴子,因为它们常在庄稼成熟时偷吃农民的劳动果实,玉米、红薯、洋芋,反正除了辣椒和稻谷外,它们什么都偷吃,防不胜防,这让村民们十分窝火。无奈之余,一些村民不得不准备了猎枪来对付它们。
  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让肖华转变了对猕猴的态度。那是1982年的一天。当时是一个盛夏,天气格外闷热,为了保护好即将收获的玉米,20岁的肖华和村民一道顶着烈日来到地头。当时,10多只猴子在地里上蹿下跳,玉米掰得到处都是,一片狼籍。
  看到这些,肖华和村民都十分愤怒,那是他们半年来的心血和汗水啊,却这样被它们洗劫一空!当即,肖华和同伴捡起地上的石块就朝野猴猛砸,惊吓得猴群随即“吱吱吱”地朝丛林深处逃窜。肖华他们并不解恨,一边砸那群猴子,一边跟上去追……
  这时,一只小猴掉队留在了原地,它的左小腿瑟瑟发抖,并有一处淤红的斑块,显得很痛苦,双眼可怜巴巴地望着他们。
  这条弱小的生命让肖华动了恻隐之心,劝阻了已经向它举起石块的同伴,并将它带回了家。
  凭经验,肖华知道小猴是被毒蛇咬伤了,伤口正在感染。他给它消毒并喂服药物。一周后,小猴痊愈了,活蹦乱跳地围在肖华身边,把他当成了救命恩人和朋友。
  肖华把小猴的病医好后,依然将它放回山谷,并经常去山里看望,虽然都没有找到小猴的踪影,但对于猴子,肖华渐渐不再那么讨厌了。
  一天,小猴竟然回来了。肖华异常高兴,抱着小猴亲了又亲。小猴也像遇到了亲人,和肖华作一些亲昵的动作,久久不肯离去。那以后,小猴就经常回肖华的家来看望他。
  每次回来,肖华就会拿好东西给它吃。有时,小猴还会带来他的朋友,肖华都待之如贵宾。
  在和这群猴子的接触中,肖华感到猴子很通人性,很懂感情,人和动物可以完全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他与家人,待猴子都非常热情,而猴子也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来报达肖华的恩情。
  那时,猴儿坡一带生活着30多只野生猕猴。一天,两个耍猴人来到山里将猕猴一网打尽,准备偷运回河南挣钱。肖华知道后,立即向市有关部门反映,并和村民阻挡耍猴人的行为。南川政府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及时出击,将被笼子压得半死的猴子全部解救出来。肖华抚摸着被解救出来的猴子,心里感慨万千。
  那以后,为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市政府将其中30只猕猴送到附近的楠竹山森林公园圈养,供游人参观,而另6只猕猴(3只公猴,3只母猴)则被放生至猴儿坡的峡谷中自然繁衍。
  
  引猴下山作风景
  
  渐渐地,肖华与这群猴子熟悉了,同时他也摸清了猴子们的一些生活习性。肖华打算驯养它们,让它们为村民作出“贡献”,而不是破坏。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吃地里的庄稼了,可以与村民和平相处。
  肖华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有关猕猴的知识。同时,他还到市内一些风景区拜师,学习驯养猕猴的诀窍。
  在金佛山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热潮中,肖华在卧龙潭一个度假村当上了园艺工人,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负责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随着近年来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深入人心,前些年山里用猎枪捕杀猴子的现象已基本绝迹,猕猴得以生存下来,数量也有所增加。肖华灵机一动:何不把这些猴子引下山来?一来可以大大减少庄稼的损失程度,二来让来此旅游的游人参观,说不定还可以成为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呢。
  肖华立即把他的想法向领导作了汇报,在得到度假村负责人的认可之后,肖华开始了他的引猴历程。
  1998年夏天,肖华开始上山引猴。然而,引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猴子野性十足,又是十分敏感的动物,只要肖华一接近,那些陌生的猴子都会十分惊恐地跑掉,只有一些肖华熟悉的猴子才会和他“套近乎”。且猴子居无定所,寻找非常困难。但肖华并没有放弃,整天在山上转悠。终于摸清了山上有多少猴子,其中多少公猴,多少母猴,多少小猴。
  肖华每天坚持上山,沿着猴子留下的足迹沿途撒下一些猴子最爱吃的玉米粒。终于,猴子上了圈套。看到吃的东西,猴子们都跟上来抢食。一米、两米、三米……玉米粒儿逐渐向山下延伸,猴子也慢慢向山下移动。
  就这样,大概花了一年多时间,肖华终于将猴子引到了卧龙潭景区两端的峡谷丛林里栖息。肖华的心里松了一口气。
  这之后,肖华担当起了猴子饲养员的角色。每天早、中、晚,肖华都要呼唤猴子来进食,并悉心照料。为了让猴子吃得饱、少生病,肖华时常四处收购玉米、红薯甚至香蕉、西瓜等水果,有时他还在食物里添加一些消化药物。慢慢地,这群猕猴开始适应了肖华的照顾,与他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胆子大的猴子还敢在肖华的手心里拿食物。肖华成了它们的“美猴王”,卧龙潭逐渐成了它们的娘家。只要肖华大声吆喝,方圆一里内的猴子便像见亲人般窜过来。
  如今,卧龙潭景区的猕猴已成了八方游客眼中的一道特殊风景。
  
  人要给猴建天堂
  
  有了肖华的精心饲养,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卧龙潭的猕猴数量迅速增长,发展到92只,成为重庆市最大的一个野生猕猴群。
  肖华喜欢猴子,把猴子当作亲人般看待,同时,他也让乡亲和朋友好好对待猴群。由于肖华的感染,他所在的村子里的村民都喜欢上了猕猴,遇上猴子们偷吃庄稼时,也会很友好地把它们赶出庄稼地,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用火药枪对付它们。
  2002年的一天,山上一村民在家门口捡到一只迷路的小猴,便立即抱着它徒步数公里,亲手交到肖华手中,让肖华感动不已。
  村民们知道肖华喜爱猴子,看到猴子受伤,都会告诉他,让他想办法救猴子。乡亲们的理解,让肖华非常感动。因为他明白,为了生活,乡亲们讨厌猴子,毕竟它们偷吃乡亲们辛勤种下的粮食,他们能够爱护猴子,那是一种宽容和理解。
  肖华的猕猴“情结”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他的妻子看到肖华对猕猴很有感情,遇上有关猕猴的故事或消息,她总要回家讲给肖华听。平时,他俩聊得最多的就是猕猴。肖华把大部分精力都交给了那群猴子,家里的家务都落在了妻子的肩膀上,但妻子从没有任何怨言。
  每天和这群猴子在一起,肖华心里也如大自然那样空灵。没有纷争和欲望,肖华说他很喜欢这种平静的生活。
  “这只是打路猴,就是经常说的开路先锋,专门负责侦察、放哨;这是猴王,有30岁了,凶得很,所有的猴子都得听它的。它们讲究群居,十分排外,势力范围一般在3公里左右,它们最喜欢住在5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间……”面对记者的采访,肖华谈到猴子时如数家珍。
  谈到未来的打算,肖华说,也不能无节制地繁殖,对猴子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肖华称,目前,他将与有关专家一道合作,就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繁殖猕猴进行实地论证,把这里真正建成猕猴的天堂。
  
其他文献
2003年9月24日下午3:30分,一场听证会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第十法庭开始。这场听证会的双方当事人邵建岳和赵素仙在整个余姚市可谓名闻遐迩,因为他们打了一场为时15年的“马拉松”官司,辗转在余姚市人民法院、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前两级法院为他们的这场官司下了8份裁决文书,余姚市电视台跟踪采访连播三集。  这场15年的官司起因于1987年7月21日,赵素仙在慈溪市周巷卫生院生下了
期刊
这个城市在70年前产生了一种人叫作“小资”,这批人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在70年后,他们的身份会成为这个城市从20-30岁的人们的一种风气。  在谈论“小资”之前我想要提一个老同学,在我读初中2年级的时候他转学进来,然后我们共同从13岁到14岁做了2年的初中同班同学。在我13岁的时候,这个男同学在一次班会上又唱又跳地把一首叫做《莫尼卡》的歌曲演绎得我们目瞪口呆,然后告诉我们唱这首歌的是一个叫张国荣的香
期刊
本刊记者首先赶去中学接触老师,毕竟学生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因此对于早恋问题,老师有首先的发言权,可以帮助记者在调查之初就掌握一个大致的情况。当然,老师在“早恋”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的态度决定着“早恋”问题的性质——如今的早恋,究竟是还不是“犯规”行为?  记者特地选择了一所极具平民性的高中和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中,在普遍性和典型性上都有兼顾。    “眼神”和“
期刊
1935年,私塾被当时的政府明令取缔,似乎这有着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方式真正消失了。然而,事实是直到2003年12月31日,私塾在中国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之前,在21世纪的中国湖南平江县,正宗私塾依然存在,依然教授着古文、古诗和古礼。  记者在2003年12月31日前走进了田园诗般美丽的湖南平江,陪伴着中国最后的私塾和末代塾师共同走向中国私塾教育的终结,也亲眼目睹了私塾——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
期刊
张三是我的同学,两年前下岗了,自己开了一家卖鞋的小店。店面不大,也就12平米。刚开张的时候,他找到我,让我给他的鞋店起个名字。我随口起了一个“张三鞋店”,应付了事。  不久,张三找到我,说他要改牌子,让再起个响亮点儿的名字。我问他改牌子的原因,张三说,他对门也是一家鞋店,自从张三的店开张后,对门立即做了一面大牌子,上面写着“某某鞋城”。我说:“对门的店面有多大?”张三说:“还没有我的大,顶多10平
期刊
民间进行亲子鉴定的理由    在经过了上述的调查后,作为记者,我们是客观和中立的,尽管我们亲眼看见了眼泪、愤怒、无奈,亲身经历了热心、冷淡甚至暴力,也弄清楚了并不存在所谓的“司法腐败”,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解开这道“血疑”难题的钥匙只有一把——亲子鉴定。一切似乎都在亲子鉴定这个问题上卡了壳,民间进行亲子鉴定似乎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了,它成了民俗、人情和法律彼此牵扯互相冲突的焦点,为此,我们决定
期刊
“明天晚上到我这里喝酒”和“明天晚上到我家赴宴”,这两句话的意思完全一样,就是说有一个喜欢当冤大头的人决定出点血请你去吃他喝他,只不过地点不是我们惯常去的苍蝇馆子或星级酒楼,而是他的家。两句话的意思虽然相同,但意味却迥然相异,前者显得随意,像是哥们儿在随便约一约,而后者则有点庄重得装腔作势了。  据我所知,文人是有举行家宴的嗜好和传统的。古代的姑且不去说,单说胡适之先生和林语堂先生那样的大文豪,都
期刊
在英国,灯泡的包装纸上都有警告:Do not put that objectinto your mouth!意思是不要把灯泡放进口中。嘻嘻,有谁会放这东西进口中?  有一天,我和一个朋友谈及这个问题。他告诉我有本书也这样说,原因是灯泡放进口后便会卡住,无论如何都拿不出来。但我十分怀疑,我认为灯泡的表面十分光滑,如果可以放进口中,证明口部足够大到能让其出入,因此理论上应该可以拿出来。  回到家中,我
期刊
在上海市区繁华的徐家汇,有一片安静的空间,透着静静书香,那就是1860年修建的藏书楼,令人惊异的是,到今天,这楼还发挥着它的作用,还有些管理它使用它的人,在常人眼里,也许他们只是些怪人,但他们确实有自己的独特生活。    静默的力量让人平静    郭娴,20岁,上海外国语大学3年级学生,2003年12月到徐家汇藏书楼进行实习。以前她来徐家汇,不是随着人流涌入东方商厦,就是钻入张开在路面的地铁通道。
期刊
清洁工人的三次敲门    我刚去新加坡时,住在一个朋友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木门和玻璃窗,好让空气流动起来。当然我也没忘记朋友的叮咛,于是将外层的铁栅门和栅窗认真地检查了一遍,封锁完好。  刚在客厅的沙发上坐定,一边吃着提子和木瓜,一边百无聊赖地翻着朋友留下的新加坡时装杂志,这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站在门外的这个男人确实让我有些紧张,三十多岁的模样,大热天还穿着咖啡色的夹克衫,衣服上洒满了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