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父爱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c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伦理纲常。因此,家庭关系中原本带有浓厚亲情的父子关系,被赋予鲜明的政治等级色彩,把父亲的权威绝对地凌驾于子女之上,从而破坏甚或隔绝了父子(父女)之间自然的、人性的血缘关系。有别于传统父爱,闻一多的《忘掉她》和高兰的《哭亡女苏菲》共同传达出有血有肉有情的现代父爱,但两位诗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力度、营造的诗歌氛围以及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
  关键词:父爱情感力度诗歌氛围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伦理纲常。因此,家庭关系中原本带有浓厚亲情的父子关系,被赋予鲜明的政治等级色彩,把父亲的权威绝对的凌驾于子女之上,从而破坏甚或隔绝了父子(父女)之间自然的、人性的血缘关系。也正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展现父爱的诗文作品少之又少。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父权”制遭到史无前例的否定。“人子”的主体觉醒成为启蒙思潮的重要主题。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提出:“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明确提出父子平等、以幼者为本位的原则。由此,一些作家如朱自清、许地山等开始在作品中塑造新的父亲形象(《背影》、《落花生》)。诗人们也用传神的笔触传达出有血有肉的父爱之情,闻一多的《忘掉她》和高兰的《哭亡女苏菲》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作。
  《忘掉她》是闻一多于1926年的秋冬之作。这一年,他不满5岁的爱女立瑛夭折。据说,立瑛很聪明,“一本‘人手刀足’的识字课本,都能读完”。闻一多非常喜欢立瑛。可爱的女孩给处于时局混乱的诗人以莫大的安慰和快乐。可惜这安慰和快乐却如此的短暂,恍如昙花一现,等到闻一多再次回归故里的时候,女孩已变为一黄土。此情此景诗人久久不能释怀,终作《忘掉她》以示悼念之情。
  《哭亡女苏菲》是高兰于1942年创作。1941年,整个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阶段,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诗人下岗失业,一家人居无定所,生活窘迫。年仅七岁的苏菲患上疟疾,却无钱医治。诗人眼睁睁的看着爱女死去,鲜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视女如宝的高兰悲愤交集,整夜整夜的徘徊于嘉陵之畔,痛哭流涕。1942年,在苏菲去世一周年之际,他以沉郁悲怆的笔致写下《哭亡女苏菲》,以此告慰女儿在天之灵。
  同为怜女的慈父,同为悼亡女之作,共同缔造了有别于传统的现代父亲形象,传达出有血有肉有情的父爱,长久的驻扎在我们的心里。但两位诗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力度、营造的诗歌氛围以及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
  初读《忘掉她》,无泪无涕、无唉无叹、无悲无哀。读久了,一种淡淡的哀伤涌上心头。难道闻一多对爱女的去世仅仅保持为一种淡淡的哀伤的情感?李怡教授认为《死水》最值得注意的特征便是它的“矛盾性”。这“矛盾性”首先表现在“诗的选题和情感的反差”,“是爱情诗却没有必要的热烈和温馨,是悼亡诗却又竭力克制个人的情感冲动”。正是诗人的“竭力克制”削弱了诗歌的情感力度,悲痛欲绝的爱化成了淡淡的哀伤。
  在《忘掉她》中,“忘掉”成为克制情感的重要途径,成为诗人的能指和愿望。但“忘掉”的内容越来越虚幻:那朝霞洒落的花瓣,那花心的一缕香,那春风里的梦,梦里的一声钟……在反复强调的“忘掉”中,“忘掉的”记忆越来越虚幻,越来越美丽,这是一种“忘记”,还是一种别样的记忆?不言而明。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闻一多父爱恰恰如此。
  与这种“哀而不伤”的父爱不同的是,《哭亡女苏菲》刻画出一个激越悲壮的父亲形象,传达出的是“绵绵无绝期”的父爱之情!
  整首《哭亡女苏菲》回荡着这个东北男子的粗犷、悲凉的呼唤:“你哪里去了呢?我的苏菲!……孩子啊……小鱼……孩子啊……”真是一字一眼泪,一句一呜咽。这冲动悲情的呼唤震颤了每一个人的骨头,袭击了每个人的灵魂。在不断地呼唤声中,诗人展开了对孩子的追忆:去年还在台上唱“打走日本出口气”;而今在那个世界是否仍然“呆望着别人的孩子吃着花生米”;是否还记得“三口之家裹着薄被,吃白薯报头痛哭……”这追忆是何等的残酷与悲凉。不忆则已,一忆情更不能自已,九曲回肠的痛苦如排山倒海之势而来:“你给我的悲痛是绵绵无绝期呀!想到你,泪,湿透了我的纸!泪,湿透了我的笔!泪,湿透了我的记忆!泪,湿透了我凄苦的日子……”这痛彻的哀诉、这悲怆的呼唤、这痴狂的追忆怎能不使人断肠!在当时的重庆,几乎没有不知道它,好多人都能背诵它。高兰认为“朗诵诗要感染别人,那首先就得要有激烈的感情”,《哭亡女苏菲》就是来自于那深沉厚重的、真挚执着、浓的化不开的父爱之情!
  在《忘掉她》和《哭亡女苏菲》中,闻一多和高兰所表现的感情力度一缓一激、一哀一悲、一含蓄一张扬,而烘托这感情基调的氛围也大不相同。
  《忘掉她》以常见的意象组合成简洁的瞬间场面:洒着朝霞的花瓣,敲着钟声的春梦,伴着蟋蟀歌声的坟墓,一个隐形的孤独者。场面的变化是突然的,没有情节,也有没有过渡,但却不突兀。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渐溶渐出。不仅如此,最善用色彩绘诗的闻一多,放弃了一切颜色的搭配,整个意境淡淡的、浅浅的。观赏者看不出画面的颜色,嗅不出其中的味道。但其中流淌出的哀愁已经慢慢侵袭了你,也许这就是梁实秋所说的“沉恸的致情”吧。
  如果说《忘掉她》是闻一多用简朴的笔致绘出的写意画,那么《哭亡女苏菲》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情景剧。高兰用含泪的笔一笔一笔勾画出他眼中的景致:枯黄的草、白色的棺木、哀啼的野鸟、惨绿的灯笼、墨黑的层云……所有的意象散发出凄清、悲凉、孤苦的味道,这种味道越到后来越浓厚,浓到让人未语泪先流。在这悲情的氛围里,诗人又用一幅幅凄切的画面吐露了对亡女的泣诉:寒夜思女、风雨中念女、悲愤忆女、荒坟寻女。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天到地洋洋洒洒地满纸辛酸泪。不仅如此,诗人还选择了感情色彩浓厚的词语,如萋迷、忧伤、冰冷、洒洒凄凄、忧郁等等,来加重诗歌的沉重的色彩,压得人透不过气息来,正所谓“父爱如山”。
  当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们一概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时,闻一多却认为“东方的文化是绝对的美的,是韵雅的”。“韵雅”就是不激烈、不张扬,哀而不伤。闻一多在《忘掉她》中所留下的父爱正是如此。这“爱”不简短苍白也不拖沓冗长,闻一多选择了整齐的七节诗篇来展现它。节与节之间整齐和谐,既符合了他的“建筑美”理论,又加强了对感情的约束。闻一多认为“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音尺和韵是组成诗歌节奏的两个重要因素。《忘掉她》每行的音尺数目都有变化,但变化在各节间是相应对一的,是回旋往复的,所以诗歌读起来节奏感很强。闻一多诗歌押韵方式“丰富多彩,韵脚都有精心的安排,使节奏鲜明,适于吟咏”。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高兰是朗诵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闻一多带着“脚镣”跳舞,高兰则在抗日的舞台上放声疾呼;闻一多认为诗歌应“略词以浓情”,而高兰则让诗歌随情奔腾。《忘掉她》用七节的篇幅低声吟唱余音绕梁的父爱,《哭亡女苏菲》则用长达二十节的诗篇放声痛唱彻骨的父爱。随着情感的高低起伏,时急时缓,时悲时愤,诗歌的句子时多时少,时短时长。虽无整齐之感,却也气势磅礴。在战争的年代,高兰认为朗诵诗应该“通俗化”,只有这样才会激起广大人民的共鸣,激发大众的斗志,《哭亡女苏菲》多采用口语化的词语,读起来通俗易懂。
  但高兰认为所谓“通俗化,更不是庸俗化”,乃是“深入浅出,用艺术的语言,形象的文字,表达深邃的感情,和深切的道理”,所以《哭忘女苏菲》虽然富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却不空洞,反而因感情真挚,语言通俗,在整个时代引起共鸣。诗人也指出“诗歌到了任何时候也不也能应该脱离音乐性”,认为“韵律是诗的最优美的特点”。《哭忘女苏菲》一韵到底,这既符合诗人贯穿全片的情感,又建造了诗歌的音律,读起来情感起伏有致、朗朗上口,感人肺腑!
  父爱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不是自私的,不是为了发放感情的高利贷,不是为了养儿防老,而是为了儿女自身的发展。也只有如此,儿女才能在父亲的爱中体验到自我最需要的感情。所以王富仁认为“反对父亲专制的新文学的作家们,不是淡漠了与父亲的真正感情联系,而是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闻一多和高兰正是基于这伟大的父爱,才做出这样独特而卓越的诗篇!
  
  参考文献:
  [1]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选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 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代诗歌传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作者简介:王艳玲,女,1976—,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听妈妈讲过《小马过河》这个故事,虽然明白故事的大概意思,但是理解得并不是那么深刻。我通过参加童话书“读一读”、绘本剧“演一演”和创意小插图“画一画”的社区阅读实践活动,对《小马过河》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  一匹小马第一次运一包小麦去磨坊,半路遇到一条河。牛伯伯说水浅,小松鼠说水深。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就返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它:“遇到問题时,完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是错误的,但是只听信别人的话,自己不动
期刊
星期一第一节下课的时候,我的同学优优跑到了我的座位前对我说:“给!我送给你两支铅笔。”我没来得及说谢谢上课铃就响了。  第二节下课的时候,我看了一看这两支笔,它们是一模一样的!我心想:太棒了!没准它们俩是一对双胞胎呢!于是,我给这两支铅笔各取了一个名字,一支叫花花,一支叫彩彩。  这两支铅笔的上部是粉色的,下部是白色的,中间有一个小草莓卡通形象。它的眼睛似两粒小红豆,嘴巴弯弯的,笑眯眯地看着我,好
期刊
摘要通过对作品《新结婚时代》中人物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依然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和主导的社会,女性在家庭内与与男性世界平分秋色,甚至为女性中心之强势,只是一种虚假的精神满足。作者没有过多地从女性的主体意识上去书写女性的觉醒过程,放弃了对人性的深层拷问,从不同侧面在不知不觉中膨胀了男性的主体霸权、压制了女性的主体性。  关键词:新结婚时代男权文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当代人从
期刊
摘要《阿Q正传》作为一部世界文学经典,自诞生之日起,备受世人关注。多年来对此文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对主人公进行角色定位(边缘人物),并分析其双重性人格(即边缘人格),就其人格形成及悲惨结局作深入探讨,最终归结于民族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边缘人物边缘人格酱缸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阿Q正传》被誉为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
期刊
摘要“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推助了文学对底层人物的人生关怀,使文学增添了为人生的时代气息,但这一文学叙述在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的同时,所流露出的对社会主流现象的偏离应引起关注。  关键词:乡下人进城偏离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已经成为作家自觉而规模日盛的文学活动。“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创造了当下中国最复杂而又丰富多姿的生活景观
期刊
拒之门外
期刊
摘要尤四婆和王葡萄是挺立在中原大地上的两个寡妇形象,二人都有坚定的生活目标、强悍的生命力并都远离权利世界,但尤四婆体现了更多的母性,王葡萄则具有更多的女儿性,二人在对待男人的态度及人生结局方面也有所不。  关键词:两个寡妇尤四婆王葡萄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当代小说的人物长廊中,有两个寡妇形象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阎连科《耙耧天歌》中的尤四婆,另一个
期刊
摘要沙汀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地域性,除了大量的将方言俗语运用于作品中外,还精心择取种种地方性文化场景,而“茶馆”是其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文化场景。他通过对川西北地域特征、民风民俗的描写以及对生活在其间的各种人物的刻画,形成了一个专属自己的独特生活与写作领域,向人们展现了内陆边地乡镇的世态百相。  关键词:沙汀乡镇小说茶馆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经受过现代思想洗
期刊
摘要新写实小说继承并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规范,以写实性的创作原则,全面而真实的反映了当代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把写实主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极致。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写实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代表文坛主流倾向的新写实小说,顺应时代观念形态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以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学精神吸故纳新,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出某些认同和继
期刊
摘要路遥深知人类爱情的弱点,在小说《人生》中他用感性的手法深刻揭示“爱情创造平等,但不追求平等”的矛盾本质,却并没有把爱情彻底解构。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试图通过追逐爱情改变社会地位的做法固然难逃失败的命运,路遥却为光芒四射的艺术典型刘巧珍,苦心孤诣地安排了爱情归属,让她及时回归,嫁给了自己——马栓——另一个改变了名字和性别的“男性刘巧珍”。然而,这样的结局更显露了路遥的迷惑和爱情的荒唐。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