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社会语言学家海默斯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外语学习者仅获得语言能力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获得交际能力,并用此来为社会服务。初中英语教材中每单元都有篇幅不小的对话形式出现,有些单元在对话部分后还要求学生仿照对话内容自编类似的对话进行练习。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规定归规定,要求归要求,现状令人堪忧,不容乐观,与英语学习的实质——交际相悖,笔者试图立足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浅析一下“哑巴英语”的个中原因。
一、考试的负面导向作用
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离不开考试,考试的依据是英语新课程标准,而英语新课程标准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对语言知识,形式及某些技能的掌握情况,侧重于语言的准确性而忽视口语交际的流利性和得体性,这样,教与学之间就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教师评优评先需要成绩,于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由于升学等原因,老师教什么,考什么,便学什么;出版社、书店也为此推波助澜,君不见充斥书店的英语学习资料多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专题,而涉及口语训练的资料稀少。现在,素质教育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然而,要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再看一看考试的题型,不外乎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汉译英、写作几部分。听力测试的目的在我看来是治“聋”。与此相适应,老师打天下的方式也发生些改变:从一支粉笔到一支粉笔加一台录音机。除写作与汉译英以外,其余题型均为选择题。选择题一则涉及的知识容量少,二则只能测试学生语言的接受能力、推理或猜测能力,却无法测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其结果是很多学生笔试成绩优秀,而一旦与他人用英语进行交谈则有点“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高分低能,这令我想起了一幅漫画:画面上学生自豪地举起满分的生物试卷,突然一只老鼠窜入教室,学生们惶恐不已。
二、口语能力评价的现状
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英语考查应涵盖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浏览《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或者打开电脑查看英语方面论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专家或同仁在大声疾呼——增加口语测评,或撰文论证口语测评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然而,作为语言第一形式的“说”未考,颇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之感。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口语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命题、实施、评价难度、可信度和效度。每每到了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英语教师搞好开放性测试,分值占20%,目的无非是检测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但由于教材内容多,时间紧,老师执教的人数多,评分费时又费力,具体到实施起来恐怕具有象征性或者纯粹流于形式,更有甚者怕是闭门造车,凭印象打个分值,形同虚设。
三、教师的素质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英语教师从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间,加上生于斯,长于斯,很少有机会与母语为英语者交流,所以,口语不够地道。据我所知,具体到我县的广大同仁,除了高中英语教师为专业人才外,初中英语教师恐怕还有一部分是非专业的。况且,现在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完全从应试教育的轨道兑变到素质教育轨道需要一个过程。
四、学生的心理障碍
尽管初中英语教材编排了显现英语学习重要的单元,有一个对话是专门介绍如何克服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英语等问题,本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一到课堂练习,大部分同学三缄其口。我认为学生有如下心理。
1、自卑心理。身处母语交际的氛围,学生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少之又少,一则由于口语表达能力欠佳,因此怕犯错误,尽管老师想方设法多加鼓励,但愿意并大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学生少,二则绝大部分都不开口说英语,从众心理作怪,少数敢说英语的学生反而被认为是“异类”,被人嘲笑后不愿开口,这种情况农村学生尤其严重,由于面子观念而形成恶性循环:越是放不开,越是要面子,越是怕犯错误,越是依赖母语,英语口语的练习越是难进行,更不用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2、升学心理。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大,升学成了学生学习目的的全部,动机决定行为,考试指挥、决定着英语学习的思路和走向。由于目前中考英语根本不考口语,高考除了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外,其它专业暂未开考口语,因此,教师、学生矛头直指笔试,真有点“听、读、写”忙不休,“听”却作壁上观。
3、无用论心理。改革开放了这么多年,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人们心知肚明,但具体到学生的口语训练上,“无用论”思想仍大有市场。
4、环境因素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环境可以塑造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并非生活在英语环境中,他们学习、生活完全可以不必依赖英语口语。2007年10月29日的《文萃报》上有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个重庆女童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会日、英、德语,但她的同学不但不羡慕反而嘲笑她,她因此得了“失语症”,城市学生如此,农村的学生更不用说,由此可见,英语口语缺少语言环境、氛围。确切地说,英语口语训练的环境就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多,课堂完全被教师所控制,对话的内容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内容也不一定十分熟悉,形式多半是模仿对话的内容自编对话,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思想、信息、与感情意义的交流。普瑞特曾经这样描写口语课:“真正意义的会话不包含任何外界的控制。”现在,中外英语教学从60年代以来广泛掀起了“交际法”的热潮。“交际法”的特点在于思想更重视人的思想和语言活动,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真实体现,主张课堂教学应不拘形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而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往往又难以顾及。其次,课时仅为四十五分钟,人数多,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登场表现的机会,加之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工作在乡村的英语教师真感回天乏术。
人常讲“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多方面对此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广大专家及同仁的努力,肯定可以探索出一条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新途径,告别“哑巴英语”的时日应该为期不远。
主要参考书目:
张菊香等编著《中学英语教师手册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9-2007)
(作者单位:413400湖南省桃江县浮邱山中心学校)
一、考试的负面导向作用
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离不开考试,考试的依据是英语新课程标准,而英语新课程标准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对语言知识,形式及某些技能的掌握情况,侧重于语言的准确性而忽视口语交际的流利性和得体性,这样,教与学之间就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教师评优评先需要成绩,于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由于升学等原因,老师教什么,考什么,便学什么;出版社、书店也为此推波助澜,君不见充斥书店的英语学习资料多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专题,而涉及口语训练的资料稀少。现在,素质教育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然而,要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再看一看考试的题型,不外乎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汉译英、写作几部分。听力测试的目的在我看来是治“聋”。与此相适应,老师打天下的方式也发生些改变:从一支粉笔到一支粉笔加一台录音机。除写作与汉译英以外,其余题型均为选择题。选择题一则涉及的知识容量少,二则只能测试学生语言的接受能力、推理或猜测能力,却无法测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其结果是很多学生笔试成绩优秀,而一旦与他人用英语进行交谈则有点“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高分低能,这令我想起了一幅漫画:画面上学生自豪地举起满分的生物试卷,突然一只老鼠窜入教室,学生们惶恐不已。
二、口语能力评价的现状
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英语考查应涵盖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浏览《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或者打开电脑查看英语方面论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专家或同仁在大声疾呼——增加口语测评,或撰文论证口语测评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然而,作为语言第一形式的“说”未考,颇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之感。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口语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命题、实施、评价难度、可信度和效度。每每到了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英语教师搞好开放性测试,分值占20%,目的无非是检测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但由于教材内容多,时间紧,老师执教的人数多,评分费时又费力,具体到实施起来恐怕具有象征性或者纯粹流于形式,更有甚者怕是闭门造车,凭印象打个分值,形同虚设。
三、教师的素质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英语教师从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间,加上生于斯,长于斯,很少有机会与母语为英语者交流,所以,口语不够地道。据我所知,具体到我县的广大同仁,除了高中英语教师为专业人才外,初中英语教师恐怕还有一部分是非专业的。况且,现在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完全从应试教育的轨道兑变到素质教育轨道需要一个过程。
四、学生的心理障碍
尽管初中英语教材编排了显现英语学习重要的单元,有一个对话是专门介绍如何克服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英语等问题,本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一到课堂练习,大部分同学三缄其口。我认为学生有如下心理。
1、自卑心理。身处母语交际的氛围,学生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少之又少,一则由于口语表达能力欠佳,因此怕犯错误,尽管老师想方设法多加鼓励,但愿意并大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学生少,二则绝大部分都不开口说英语,从众心理作怪,少数敢说英语的学生反而被认为是“异类”,被人嘲笑后不愿开口,这种情况农村学生尤其严重,由于面子观念而形成恶性循环:越是放不开,越是要面子,越是怕犯错误,越是依赖母语,英语口语的练习越是难进行,更不用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2、升学心理。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大,升学成了学生学习目的的全部,动机决定行为,考试指挥、决定着英语学习的思路和走向。由于目前中考英语根本不考口语,高考除了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外,其它专业暂未开考口语,因此,教师、学生矛头直指笔试,真有点“听、读、写”忙不休,“听”却作壁上观。
3、无用论心理。改革开放了这么多年,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人们心知肚明,但具体到学生的口语训练上,“无用论”思想仍大有市场。
4、环境因素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环境可以塑造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并非生活在英语环境中,他们学习、生活完全可以不必依赖英语口语。2007年10月29日的《文萃报》上有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个重庆女童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会日、英、德语,但她的同学不但不羡慕反而嘲笑她,她因此得了“失语症”,城市学生如此,农村的学生更不用说,由此可见,英语口语缺少语言环境、氛围。确切地说,英语口语训练的环境就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多,课堂完全被教师所控制,对话的内容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内容也不一定十分熟悉,形式多半是模仿对话的内容自编对话,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思想、信息、与感情意义的交流。普瑞特曾经这样描写口语课:“真正意义的会话不包含任何外界的控制。”现在,中外英语教学从60年代以来广泛掀起了“交际法”的热潮。“交际法”的特点在于思想更重视人的思想和语言活动,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真实体现,主张课堂教学应不拘形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而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往往又难以顾及。其次,课时仅为四十五分钟,人数多,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登场表现的机会,加之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工作在乡村的英语教师真感回天乏术。
人常讲“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多方面对此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广大专家及同仁的努力,肯定可以探索出一条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新途径,告别“哑巴英语”的时日应该为期不远。
主要参考书目:
张菊香等编著《中学英语教师手册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9-2007)
(作者单位:413400湖南省桃江县浮邱山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