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类型文化变迁的环境因素探索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秦安大地湾为中心的西支仰韶文化,从发生初始到发展中期与以“宝鸡——华县——陕县”为中心的中支仰韶文化保持文化交流,文化相似度较高。在距今5500年左右大地湾仰韶文化兴盛发展,自成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也走向文化分流,经由石岭下类型文化过渡为马家窑类型文化,历经变迁。有趣的是这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变迁轨迹与当时的气候变迁轨迹大致相符,甚至可以寻到特定的气候突变事件带来的影响痕迹。文章立足于学者对全新世世界气候、中国气候变化,中国区域性气候差异,甘青地区气候敏感性,甘青境内冷气候事件以及气候突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等研究,探讨中全新世甘青地区气候变化趋势与冷事件如何影响马家窑类型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影响为何。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甘青地区;马家窑类型文化;文化变迁;环境变迁
  以六盘山为界的中支仰韶文化(以宝鸡——华县——陕县为中心)与西支仰韶文化(以秦安大地湾为中心)自早期至中期颇相似,大地湾仰韶文化历经半坡类型到庙底沟类型,中西两支文化存在交流。大地湾四期,该地文化自成一体,并走向分流。距今约5000年,马家窑类型文化诞生,彩陶文化大放异彩,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甘青境内。此类型文化与秦安大地湾四期文化紧密相联,彩陶制作手法接近、质地相似以及纹饰传承衍生,当是由大地湾四期文化(石岭下类型文化)发展演变而来,进而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的马家窑类型文化。那么是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造就仰韶文化晚期以六盘山为界东西两侧截然不同的文化风格, 是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促使马家窑类型文化中农业比重上升、经济生活状况改变,又是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孕育出独特的甘青地域文化——对水情有独钟的马家窑类型文化。
  一、中全新世甘青地区气候变迁及自然环境
  中国全新世始于约10.5kaB.P.,在约9~8kaB.P.左右为降温期,7~4kaB.P.为温暖期,通常称之为全新世大暖期,大约3kaB.P.开始降温。
  根据徐馨《全新世气候期划分初步综合》一文,10.5kaB.P.为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分界点,全新世历经最初的干温期,于9kaB.P.时期迎来第一新冰期,从考古学年代上计算此时正好进入新石器时代;在这之后经过7.5~7kaB.P.湿热期的积淀,迎来全新世的气候适宜期:7~6kaB.P.第二新冰期,6~5kaB.P.湿热期,5~4.5kaB.P.干凉期。典型的气候事件会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后重复出现,全新世气候经历了明显的、短暂的气候突变过程,峰值分别出现在11.1、10.3、9.4、8.1、5.9、4.2、2.8以及1.4kaB.P.。
  再来看甘青地区气候变化,根据青海湖水下近代沉积物岩芯中胖真星介壳微量碳酸盐敦德O-18、C-13以及单体介壳的微量元素分析,青海湖区冰后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序列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与徐馨文结果大体一致。7.5~5kaB.P.中全新世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是全新世气候最佳;5~2.5kaB.P.中全新世晚期,气候由凉湿向暖干转变;2.5kaB.P.至今,晚全新世,气候干冷。
  甘肃定西苏家湾剖面的地层研究显示,黄土高原西部广泛分布沼泽——湿地相地层,测年结果显示该地层形成于 9~3.8kaBP,该地层有机质含量很高,指示区域普遍湿润, 5.9kaBP以后夏季风强度逐渐衰弱,但气候总体仍较湿润, 3.8kaBP夏季风强烈衰弱,气候总体趋于干早。陇中黄土高原黄土沉积剖面的孢粉记录显示,早中全新世是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约在8.8~ 5.8kaBP湿润期最为明显。甘青地区长年代覆盖的敦德冰芯研究成果显示,6-5kaB.P.存在三次降温事件,最冷一次在5.3kaB.P.。
  综上可知,中全新世时期甘青地区气候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7~4kaB.P.全球气候温暖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人类发展所需要的供给品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在此期间全球气候多次波动,期间有5.9kaB.P.冷事件,而在甘青地区6~5kaB.P.期间存在至少三次降温事件,最冷一次在5.3kaB.P.。
  中全新世时期甘青地區曾出现过森林植被,存在时间较短,主要为草原植被。我国西北地区受东部夏季风的影响程度较小,而主要受冬季风和西风带控制,当西风带加强时,该地降水量增加;当冬季风势力强盛时,该地首先趋于干冷化,且程度较强。距今约8000年至5700年气候温暖宜人,该地自然环境从落叶阔叶林的森林草原发展到森林植被;距今约5700年至5000年,出现降温,气候变干,随后气候发展稳定,该地草本植物又开始繁盛。
  二、气候演变与人类活动、文化变迁的关系
  7~4.5kaB.P.气候温暖湿润,此时期正好对应考古时代上仰韶文化的发展、兴盛至龙山文化的兴起。说明温湿的气候促使文化大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适宜的气候带来充足的动植物资源,这样使得先民的采集渔猎对象丰足,人口规模扩大。
  新石器时代中期秦安大地湾一期(距今约7800至7300年)文化孕育之际,所处环境较为温暖湿润,并且呈现逐渐升温与降水增多的趋势;一期遗址分布在清水河南岸第一台地上,半地穴式遗址。大地湾二期(距今约6500至5900年)、三期(距今约5900至5500年)、四期(距今约5500至5000年)属于仰韶文化时期,时间分别对应仰韶文化早、中、晚期,所处环境温暖湿润。二期遗址分布在清水河南岸第二台地上,后期自南部过渡到第三台地。三期遗址不仅分布在二、三级台地上,且向南延伸至山脚下。四期遗址从河岸阶地急剧向山地扩展,并由二三期的半地穴式房屋发展出地面建筑,出现厅堂式建筑F901。由秦安大地湾一至四期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自然环境条件越好,对应的聚落规模越大,越远离河岸,文化也越兴盛。
  全新世气候干湿变化除具有周期性外,还表现为从干旱阶段向湿润阶段逐步过渡,表现为孢粉浓度在古土壤发育阶段逐步升高;相反由湿润阶段向干旱阶段的转化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表现为花粉浓度急剧减少。大暖期的气候突变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气候寒冷,二是气候干燥,二者多相伴出现。中全新世时期,7~4kaB.P.全球气候温暖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人类发展所需要的供给品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在这期间气候并非一成不变,在总体温湿宜人的情况下,间有5.9kaB.P.冷事件,虽非极为激烈与广泛,但在小地域范围内造成较大影响。甘青地区处于森林与草原交替的过渡带,是东南湿润、半湿润气候向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过渡的地带,加之受我国特殊的季风气候影响,该地对于气候的微小变化也较为敏感。甘青地区6-5kaB.P.期间存在三次主要降温事件,5.9kaB.P.以后夏季风强度逐渐衰弱,但气候总体较温湿;5.3kaB.P.时发生最冷的降温事件,在该地区影响深远; 自5kaB.P.起,气候逐渐转向干冷,但之后气候波动不大。   冰河末期后,气候转暖,人类居址多沿河分布,正如柴尔德的农业源于绿洲一说,“植物只在河边及绿洲生长,动物栖息在水源近处,人类不得不居住在水源附近,从而通过观察周围的动植物,进行栽培与驯化”。大地湾一期至三期,农业种植并未发展起来,人们过着采集捕猎等混合经济生活。大地湾四期,聚落扩张,在保持本地(河岸阶地到山地)兴盛发展的同时,人流似乎分散开来。从气候角度来看,距今约5700年至5000年甘青地区出现降温、气候变干现象,这一气候特征提供了一个契机,即禾本科狗尾巴草属粟作物在此过程中分化,优势凸显。由于气候变干,抗旱性强的粟作物长势旺盛,由此成为先民的优先采集对象。而它之所以能作为种植对象被挑选出来,与它在自然环境中的进化密不可分。根据生物进化原理,在脆弱多变或不可测的生态环境中,趋向繁殖大量但个体较小的后代,这种进化趋向是为了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即依靠众多后代所携带的不同的变异基因去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不可预测的新的生存条件。此时正值大地湾四期文化时期,聚落发展兴盛,居址向更高台地乃至山地发展,同时期石岭下类型文化以遍地开花的方式在天水分散发展开来。但兴盛似乎转瞬即衰,大地湾五期文化只发现常山下层文化,与前期文化相去甚远。相似的文化现象也出现在红山文化中,“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红山文化),却在约公元前3000年前后突然中断了发展,当地后续文化中,再也找不到像牛梁河那样辉煌震撼的文化遗迹了”。再如2005年刘峰贵等人探讨中全新世气候突变对青海东北部史前文化的影响,认为4 kaB.P.时期该研究区气候突然变干冷,故而农耕文化齐家文化在3.9 kaB.P.突然衰弱,在干冷形势基本稳定的3.6 kaB.P.时期出现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相似的文化命运不得不使人去思考气候突变——突然的寒冷和干旱——导致这样的变化。甘青地域气候敏感性强,在距今六千至五千年至少存在三次气候突变事件,最冷的一次在距今5300年左右,其影响可见一斑。
  故可认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衰落与环境的优渥、恶化呈正比,气候突变干冷相伴,在整个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到催化作用,加速文化的变迁。
  三、马家窑类型文化的变迁
  以六盘山为界,六盘山以东渭河中下游的关中、豫西晋南之地形成“老关台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序列,六盘山以西渭河上游的秦安大地湾地区形成“大地湾一期至五期文化”序列。通过比较,可知大地湾一期至三期文化分别与“老关台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时间对应,文化特征相似;而距今约5500年两地文化出现差异,大地湾四期文化发展为石岭下类型,关中、豫西晋南地区文化发展为西王村类型。
  相似的环境因素不能成为相似文化群体出现的绝对理由,尤其是我们所讨论的秦安大地湾与关中、豫西晋南两地在距今约8000年到5500年的时间范畴内都具有相似文化,正如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所批驳的那样,并非学者所观察到的心理活动的多样性与在没有心理活动的自然界所观察到的某些多样性成分存在永恒的固定联系,比如在欧亚与北非大草原都产生游牧社会形态,但相似的北美、澳大利亚草原却没有产生游牧状态。故六盘山两边的文化群体之间应当存在着交流。
  至距今约5500年,两地文化发生第一次分流,分为大地湾四期(石岭下类型)与西王村类型,出现地方特色。大地湾四期文化彩陶纹饰出现鲵纹、网格杏纹以及似旋鸟的纹饰,而西王村类型文化彩陶较少见;大地湾四期文化中出现了平地起建的厅堂式建筑F901,有主室大厅和门前附属建筑,地面铺设料姜石,整个建筑体现中轴对称、前后呼应、主次分明,正面设门的特点,不同于西王村类型文化的地面木构建筑,甚至可以认为大地湾四期文化发达程度高于西王村类型文化。此次分流是随着发展程度提升,自我意识加强的必然结果。
  但在距今约5000年之际,六盘山以西秦安地区既大地湾四期文化之后突然衰落,仅发现少量常山下层文化遗存,而六盘山以东关中、豫西晋南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呈继续旺盛发展的态势。两地的发展差异既是长期气候變化作用的结果,又是气候突变影响的结果。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六盘山以西的秦安地区自然环境发展为中温带半干旱草原、森林草原,以东的关中、豫西晋南地区自然环境发展为中温带半干旱森林草原,较秦安地区气候环境湿润,资源充沛。甘青地区6~5kaB.P.期间有三次主要降温事件,5.9kaB.P.以后夏季风强度逐渐衰弱,但气候总体较温湿,故而文化群体得以继续发展,体现为秦安大地湾四期文化继续发展,走向兴盛的顶峰,聚落规模扩大、人口增长、社会分化程度进一步加强;5.3kaB.P.时发生最冷的降温事件,在该地区影响深远,引起高度发达地区的文化突然衰落,体现为大地湾四期人口迁徙,开始地域扩张,在渭河上游天水一带出现石岭下文化群体,并向西蔓延,洮河流域以及西端的湟水流域皆有分布,而大地湾——曾经的聚落中心——聚落规模缩减,文化遗存仅有少量,是消耗性发展与在持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遇到气候环境的突然恶化的必然结果;自5kaB.P.起,气候逐渐转向干冷,但之后气候波动不大,为马家窑文化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从考古发掘可知,正好距今5500年左右秦安大地湾附近渭河上游出现石岭下类型文化,带有庙底沟类型因素,与大地湾四期文化相似,此为大地湾四期文化群体扩张的证据。大地湾四期文化的扩张是因为气候恶化使得先民农业采集生活受限制,所获采集品不足以养活庞大的聚落人口,故而出现地域扩张,而向西发展没有像六盘山以东强大的异己部落存在,所以先民沿着葫芦河北上静宁威戎镇、南下天水市西山坪、罗家沟以及沿渭河上游西进甘谷、灰地儿、武山、傅家门。石岭下类型发掘多见陶器,少见石器与骨器,扩张的先民仍属于中心聚落的一部分,在劳动工具稀缺与制作困难的史前时期,石器、骨器等工具应当属于集体管理,故在石岭下类型遗址中少见,而多见用来收集、存放粮食的陶盆、罐等。
  再从考古发掘成果入手,时间上,马家窑类型的发展时间与石岭下类型相承接;地域上,马家窑类型分布不仅覆盖了石岭下类型大部分所在地如天水师赵村、西山坪、甘谷灰地儿、罗家沟,临洮马家窑,而且向西推进至洮河流域永靖范家村,黄河干流流经的兰州曹家嘴、王保保城、西坡[山瓜],大夏河流域东乡林家,湟水流域青海民和阳洼铺、核桃庄,大通河流域大通上孙家以及青海贵德盆地和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向北进入清水河流域宁夏海原曹洼等;文化特征上,石岭下类型既带有大地湾四期文化特色,又带有马家窑类型特色,属于过渡阶段,承上启下;经济生活上,马家窑类型文化种植农业更发达,主要种植粟作物。故认为石岭下类型发展为马家窑类型,而石岭下类型与大地湾四期文化类型处于同一时期,属于四期文化类型的分支,文化属性相同,是地域扩张的结果。   四、结语
  秦安大地湾地区自前仰韶文化时期(对应大地湾一期)经仰韶文化时期(对应大地湾二期至四期)到常山下层文化时期(对应大地湾五期),气候环境由较温湿到温湿适宜再到干旱,在仰韶文化时期植被种类为温带半干旱草原、森林草原;并且大地湾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微弱的气候动荡也会对当地产生较大影响。环境条件越好,对应的聚落规模也是越大,文化越兴盛。距今约4900至4800年的大地湾五期文化属于常山下层文化,遗存零散,仅出土少量遗迹、遗物 。该期文化的衰落正处于气候环境的干旱化时期。由此可以总结为大地湾文化的发展、衰落与环境的优渥、恶化呈正比。
  位于六盘山东西两侧的秦安大地湾与关中、豫西晋南两地在中全新世时期气候环境相似,自前仰韶文化时期至仰韶文化中期文化发展相似,可能是相似的环境造就了相似的文化,也可能是两地文化源头一致。不可忽略的是两地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使得两地文化自距今约8000年至5500年之间保持一致,但在距今5500左右出现不一致,走向两条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
  事实上仰韶文化可分为东、中、西三支文化,分别以肴山、六盘山为界,自成序列发展,同时以中支仰韶文化为中心,文化之间存在联系。距今5000多年,气候干冷化,大地湾气候敏感性强,环境变化;同时受5.3kaB.P.冷事件影响,气候的干冷使得采集植物难以满足大规模聚落的发展,故而在此时出现地域扩张、人口迁徙。甘青境内大地湾以西相继出现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文化。
  在大地湾四期文化开始(距今约5500年)不久,一部分人沿着葫芦河北达静宁,一部分人沿着渭河上游西进至天水罗家沟、甘谷灰地儿、武山石岭下、傅家门等地。大多数地方当前出土石岭下类型器物主要有用于搜集、存储粮食的陶器,少见石器、骨器,一方面与当时石、骨质工具制作较难有关,另一方面工具属于公共所有,故劳动工具主要储存在“大本营”——大地湾聚落中心。故可知马家窑类型文化的源头在西支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由石岭下类型过渡而来,而石岭下类型与大地湾四期文化类型处于同一时期,属于四期文化类型的分支,文化属性相同,是地域扩张、人口迁移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鲜锋,周卫健,余华贵.全新世气候系统的突变及周期性[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5).
  [2] 张彭熹,张保珍,钱桂敏等.青海湖全新世以来古环境参数的研究[J].第四紀研究,1994(03).
  [3] 安成邦,冯兆东,陈发虎.甘青地区全新世中期的环境变化与文化演进[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6).
  [4] 唐领余,安成邦.陇中黄土高原全新世植被变化及干早事件的孢粉记录[J].自然科学进展,2007,17(10).
  [5] 孙亚芳.甘青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资源环境技术学院,2008.
  [6] 夏敦胜,马玉贞,陈发虎,王建民.秦安大地湾高分辨率全新世植被演化与气候变迁初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1).
  [7] 陈志华.农业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8] 赵志军.小米起源的研究——植物考古学新资料和生态学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瑞典国家遗产委员会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与瑞典考古学——第一届中瑞考古学论坛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 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卷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 [英]阿诺德·汤因比著,[英]D·C·萨默维尔编,郭小凌,王皖强,杜庭广,吕厚量,梁洁译.历史研究(上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11] 郎树德.大地湾考古创6项中国之最[J].收藏界,2003(01).
  [12] 黄春长.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植被气候变迁[J].地理科学,1991,11(4).
其他文献
摘 要:地层水实现孔内局部循环钻进是经济、环保的好方法,适用于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在文章中主要探讨了西部干旱地区节水钻探的新思路及其配套技术。  关键词:西部干旱地区;节水钻探;新思路;配套技术  钻探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地表水。为解决干旱地区工程型缺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孔内地层水局部循环的节水钻探新思路;论述了以脉动器和潜水柱塞泵为主的节水钻探关键技术及其结构设计和参数设计;研讨了开发配套技术的必要
期刊
摘 要:在文章中主要探讨工程地质勘察中钻探技术的选用问题。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钻探技术  钻探技术是工程地质勘察中重要的技术,是工程地质勘察十分有效且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同的地质对钻探技术的要求不同,所以,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对钻探技术的选用也是非常重要环节之一。文章着重对工程地质勘察中钻探技术的选用做分析,给工程地质勘察中钻探技术的选用做借鉴。  一、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概念  工程勘察主要的作
期刊
摘 要:对于城乡一体化问题国外有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主要有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构想、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早期城市学家对城乡趋向一体化的建设性见解以及关于发展中国家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从战略高度出发科学地预测了城乡融合或城乡一体化发生和实现的必然性,而其他西方学者主要强调城乡一体或城乡融合实现的优越性。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  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
期刊
摘 要: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地形因子通过对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的空间再分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文章主要讨论地形因子中海拔、坡向、坡度等对山区森林地表植物多样性与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地形;植物;多样性;分布  一、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是生态因子中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是指海拔、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等。地形因子主要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
期刊
摘 要:地震,是具有超强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一次破坏性的地震之后,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政府部门要及时、迅速启动应急救援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将损失降低到一定程度。文章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GIS的概念、功能,在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系统的设计和GIS在城市防震减灾应急策略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GIS应用  地震是当前各类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
期刊
摘 要:矿产资源开采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过度开采和不重视环境保护给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文章着重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分析,坚持科学的治理原则,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原则;治理措施  在我国一般来说矿产资源开发区都处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或者处在滑坡、泥石流等原生态灾害高发的山地区。矿产开发产生了一系列的矿山环境地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日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3-2012年土地调查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日照市10年间耕地数量减少的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措施。  关键词:耕地减少;驱动力;主成分分析;保护措施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耕地又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是人类获取基本农产品的基础条件之一,其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
期刊
摘 要:建筑给排水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与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关系。文章研究对建筑给排水设计与环境保护进行分析,就如何通过有效的节能给排水设计,实现绿色环保的给排水运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环境保护;污水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也不断提高,并且工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工农业污染给社会环境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压力,城市占地面积也随之迅速扩大,
期刊
摘 要: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和确保环境安全的根本要求。文章在全面阐述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而给出优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完善路径。  关键词:环境检测;预警体系;重要性;改进路径  一、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内涵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指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水平得到了大程度的提高,从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真实状况来讲,还有存在着许多相对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查的水平,加强对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分析研究,不只是意义重大,并且迫在眉睫。文章笔者对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应用  依据有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