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应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上的“怎么写”,即叙写的模式,二是内容上的“写什么”,即目标的定位。拙作《语文教学目标叙写的三种模式》(本刊2013年第2期)谈的是前者,本文将谈后者。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诚然,语文学科有着莫大的丰富和灵动,但对语文教师来说,也面临甄别与取舍的艰难。即如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这一貌似浅近的文本,却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怎样的目标定位是适切的,见仁见智就在所难免。
一.从《金岳霖先生》的同课异构说起
去年底,参加某一教学活动,两位老师同上《金岳霖先生》一课。第一位老师,用清华学子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创作的《纤纤手》导入后,即通过课文研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沿着“把握人物特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先生名士风度”的顺序探究,意在深层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这是教学记事写人之文的常规路数。第二位老师,以汪曾祺、金岳霖的介绍导入,然后以“金岳霖先生——我们的印象”、“金岳霖先生——汪曾祺的情感”为研读之话题组织教学。汪曾祺追求“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汪曾祺作品自选集》自序),《金岳霖先生》看似平淡浅显,实则寓含深情深意,学生要把握住情感并非易事,因此教者设计了一项活动:请你选择最欣赏的一处,配写画(话)外音,或旁白,或解说词。显然,第二位老师不满足于作品中人物的分析,意在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聆听文字里作者的声音。
如果说第一位老师定位于“读者—作品”,获得“作品意义”,那么第二位老师则定位于“读者—作品—作者”,通过文本研读、配话外音等活动,获得“读者意义”。注意,活动中学生所配的话外音、旁白、解说词,只是作为“读者意义”的外化,而非“作者意义”。
“作者意义”是什么呢?其实,文中有隐约的透露。开头说,“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结尾说“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参透首尾的“写一写”用笔,再来琢磨正文之“小叙事、小话语”,就能明白作者从外到内,由形及神,反反复复,不避其繁地来表现金先生(包括文中有关闻一多、朱自清的衣着、王浩的大光头等“闲笔”),是否如冯友兰在《怀念金岳霖先生》一文所说,“金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金先生的风度是不能再见了”。真要如此,这也许就是作者撰写此文的重要目的——留住“大师们的背影”!
有的老师,就是定位于“作者意义”来设计教学的。先是研读文本,分析人物,然后借助有关西南联大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循迹索隐,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挖掘文本的“作者意义”。这就是第三种教学目标定位了。王立军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9期上的教学设计即如此,其教学目标之一是:鉴赏“闲笔”,领会作者复杂的写作意图。
除此“作品意义”“读者意义”“作者意义”三种定位而外,还有其他目标定位吗?有!查询网络,你会发现下面的教学设计很普遍——
【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2.体会金岳霖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概要)
一.导入新课,介绍金岳霖和汪曾祺。
二.整体感知,分析、概括金岳霖先生的特点。
三.思考探究:如何通过细节写人?
四.写作延伸: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完后猜猜写的是谁,并作点评。
五.课后作业: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习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先读后写,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文本对于写作的示范价值”,“教学过程”重心在“通过细节写人”的仿写。我把这种教学定位称为“范本意义”。
还有一种很普遍的教学设计,即“文章意义”,运用文章学的阅读原理解读课文。下面这个设计来自网络,其定位是这样的:
【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金岳霖先生的独特之处及其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格。3.了解全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概要)
一.作者介绍,知识链接(金岳霖,西南联大)。
二.分析课文(细节、思路,散文特点)。
三.艺术特色: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总结金岳霖,做一个真人。
这就是语文教师面对的尴尬和艰难。《金岳霖先生》这样一个小学高年级就能读通的文本,在高中的教学竟然有那么多种教学目标的定位——“文章意义”、“范本意义”、“作品意义”、“读者意义”、“作者意义”。其实这背后,有着不同的文本解读视角和知识基础——文章阅读学的、文章写作学的、作品语义学的、接受美学的、社会学的和文化学的,等等。
二.有多种因素影响教学目标的定位
发现教材文本的阅读价值,即课文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发现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教师对文本做多元和深度解读,以发现和选择文本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关键。然而,仅仅满足于文本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将其等同于教学目标,把语文课堂当作“秀”教师文本多元解读和才情的舞台,忽视其他因素,也将是危险的。
在课程与教学上,有多种因素决定着目标的定位。对此,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杜威(J·Dewey)、泰勒(R·Tyler)、塞勒(Saylor)和我国学者施良方教授等都有过探讨。在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崔允漷教授将之区别于“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基于教科书的教学”)的语境下,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需要考虑纵、横两个向度的影响因素。 从纵向来说,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必须经过多重转换:课程标准——模块目标——单元/专题目标——课时目标。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起限定和指导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但是,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缺少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明确而清晰的内容标准,而以课程目标(总目标/领域目标)代替内容标准的,显得宏观而概括,未必能直接指导课时教学目标的定位(这也是一线教师普遍忽视课标的重要原因)。即使如此,就《金岳霖先生》教学目标的定位来说,它之属于“阅读与鉴赏”,而不是“表达与交流”的领域目标明矣,如定位于“范本意义”(“写作例文”),将教学重心落于写作(仿写),便值得商榷了。
因而,从纵向来说,课程标准对具体文本学习目标的确定,具有宏观的定位价值。而从横向来说,教学目标的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教科书序列(整体结构、单元序列)、文本、学生状况、教师经验和教育环境(小至班级,大至社区价值观和资源、社会期望)。这里结合《金岳霖先生》,重点说说教科书序列、学生状况。
《金岳霖先生》为人教版、苏教版所收录。人教版收在必修一,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构成阅读鉴赏的第二单元,根据教参提示,本单元重在“思考与领悟”,意在“品人与品文”。苏教版收在必修二,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孙犁《亡人逸事》同属“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的“一花一世界”板块,教参告诉我们,本板块的“重点是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通过这一板块与其他板块的学习,学生“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开创创新阅读的空间”。
再比较两套教科书《金岳霖先生》课后的练习:
作者写金岳霖选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了金岳霖怎样的个性?有哪一处或几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把你的欣赏分析对同学说一说。(人教版)
阅读《金岳霖先生》,说说作品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金岳霖的“有趣”。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并且认为“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苏教版)
对照课程标准“总目标”,我们发现人教版的编排落点在“思考与领悟”,而苏教版则在“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这里不评价孰优孰劣,我们只是说,依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或“部分的功能取决于整体”)的观点,教学当注意同一文本在不同教科书序列中的地位,整体把握单元/专题,为某一文本的教学目标找到适切的定位。《金岳霖先生》的教学目标地位,不能不注意教科书的序列。
语文课文内容的丰富性带来了阅读、教学的多样性,但是多样性并不等于阅读的随意性。发现文本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选择、提炼并转换为教学目标,更需要考量学情。就《金岳霖先生》一文,在“作者意义”方面,上文所说的留住“大师们的背影”仅是意义的一方面,能否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究呢?
第一,当时西南联大的校风、学风。人教版的教参“问题探究”中就设计了这一探究,不少的教学设计也将其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作为成人,兴许能读出文本暗示的“宽容个性”、“自由思想”、“浓厚的学术气氛”,但学生能读出来吗?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第二,作者感叹现实,怀念过去。知人论世,如果将“现实”导入到“读者—作品—作者”的阅读图式中,教师会发现写于1987年的《金岳霖先生》,作者汪曾祺是有所指的。发表于2004年第五期《书屋》上黄俊伟的《说过去的教授和现在的教授》,年长的语文教师很能体会,年轻的教师就未必能体会。依此推测,高中学生未必能体悟到汪曾祺在“怀念过去,怀念过去那些失去了的好东西”。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第三,文本背后隐含的“淡淡的苦味”。吕冀平先生在张中行《负暄琐话》序言中说:“我们常常能否从这冲淡隽永中咀嚼出一种苦味,连不时出现的幽默里也有这种苦味。这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伤感,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这种苦味,深隐在文字背后,高中学生能体察吗?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第四,文中的多处闲笔。教师能从中感受洒脱之美,许多教师也列为教学目标。其实,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参透其中的意趣。从笔者所观之课堂,学生少有能主动发现其美,多数还是教师告诉的,就是证明。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如此看来,学情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就可能越位或滞后。越位或滞后将直接影响学习内容的确定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目标的确定,套用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异史氏曰”中的名言,乃是“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三.结语:择宜的艺术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教科书序列、文本、学生状况、教师经验、教育环境等因素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定位。这些因素,杜威、塞勒等人称为筛子。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应经六个筛子的过滤,如下图所示:
教学目标作为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它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和聚合功能。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准备最重要的环节,目标定位的适切与否直接决定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是国家课程,而其实施必须经过“教师理解的课程”,最终成为“师生实际运作的课程”。如果只思考“怎么教”且根据教材按部就班上课(即“教教材”),这是“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只思考“教什么”且单纯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于是10个语文老师上同一篇课文,结果能上出10种不同的语文,这是“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语境下,需要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四大核心问题,这就是“像专家一样”的完整的课程思维。其中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涉及目的问题),否则“教什么”“怎么教”(涉及手段问题)是没有方向的,甚或是南辕而北辙的。为着确立一个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借助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J·J·Schwab)的“择宜的艺术”(eclectic arts)来确定语文的教学目标。“在施瓦布看来,一组‘基本要素’(commonplace)就好比一张地图,一个多元复合的理论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在这上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把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视为“体”,领域目标看作几个不同的“面”,那么每个单元/专题的目标就是若干条“线”,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成为无数的“点”。作为语文教师,要能从纵向思考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专题目标,横向思考教科书序列、文本价值、学生状况、教师经验和教育环境。如此点面、纵横结合地思考,我们才能为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找到可解释的定位,适切的教学目标才会露出水面。
这就是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艺术——择宜的艺术!
林荣凑,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杭州。责任编校:石在中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诚然,语文学科有着莫大的丰富和灵动,但对语文教师来说,也面临甄别与取舍的艰难。即如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这一貌似浅近的文本,却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怎样的目标定位是适切的,见仁见智就在所难免。
一.从《金岳霖先生》的同课异构说起
去年底,参加某一教学活动,两位老师同上《金岳霖先生》一课。第一位老师,用清华学子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创作的《纤纤手》导入后,即通过课文研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沿着“把握人物特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先生名士风度”的顺序探究,意在深层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这是教学记事写人之文的常规路数。第二位老师,以汪曾祺、金岳霖的介绍导入,然后以“金岳霖先生——我们的印象”、“金岳霖先生——汪曾祺的情感”为研读之话题组织教学。汪曾祺追求“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汪曾祺作品自选集》自序),《金岳霖先生》看似平淡浅显,实则寓含深情深意,学生要把握住情感并非易事,因此教者设计了一项活动:请你选择最欣赏的一处,配写画(话)外音,或旁白,或解说词。显然,第二位老师不满足于作品中人物的分析,意在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聆听文字里作者的声音。
如果说第一位老师定位于“读者—作品”,获得“作品意义”,那么第二位老师则定位于“读者—作品—作者”,通过文本研读、配话外音等活动,获得“读者意义”。注意,活动中学生所配的话外音、旁白、解说词,只是作为“读者意义”的外化,而非“作者意义”。
“作者意义”是什么呢?其实,文中有隐约的透露。开头说,“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结尾说“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参透首尾的“写一写”用笔,再来琢磨正文之“小叙事、小话语”,就能明白作者从外到内,由形及神,反反复复,不避其繁地来表现金先生(包括文中有关闻一多、朱自清的衣着、王浩的大光头等“闲笔”),是否如冯友兰在《怀念金岳霖先生》一文所说,“金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金先生的风度是不能再见了”。真要如此,这也许就是作者撰写此文的重要目的——留住“大师们的背影”!
有的老师,就是定位于“作者意义”来设计教学的。先是研读文本,分析人物,然后借助有关西南联大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循迹索隐,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挖掘文本的“作者意义”。这就是第三种教学目标定位了。王立军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9期上的教学设计即如此,其教学目标之一是:鉴赏“闲笔”,领会作者复杂的写作意图。
除此“作品意义”“读者意义”“作者意义”三种定位而外,还有其他目标定位吗?有!查询网络,你会发现下面的教学设计很普遍——
【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2.体会金岳霖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概要)
一.导入新课,介绍金岳霖和汪曾祺。
二.整体感知,分析、概括金岳霖先生的特点。
三.思考探究:如何通过细节写人?
四.写作延伸: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完后猜猜写的是谁,并作点评。
五.课后作业: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习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先读后写,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文本对于写作的示范价值”,“教学过程”重心在“通过细节写人”的仿写。我把这种教学定位称为“范本意义”。
还有一种很普遍的教学设计,即“文章意义”,运用文章学的阅读原理解读课文。下面这个设计来自网络,其定位是这样的:
【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金岳霖先生的独特之处及其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格。3.了解全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概要)
一.作者介绍,知识链接(金岳霖,西南联大)。
二.分析课文(细节、思路,散文特点)。
三.艺术特色: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总结金岳霖,做一个真人。
这就是语文教师面对的尴尬和艰难。《金岳霖先生》这样一个小学高年级就能读通的文本,在高中的教学竟然有那么多种教学目标的定位——“文章意义”、“范本意义”、“作品意义”、“读者意义”、“作者意义”。其实这背后,有着不同的文本解读视角和知识基础——文章阅读学的、文章写作学的、作品语义学的、接受美学的、社会学的和文化学的,等等。
二.有多种因素影响教学目标的定位
发现教材文本的阅读价值,即课文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发现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教师对文本做多元和深度解读,以发现和选择文本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关键。然而,仅仅满足于文本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将其等同于教学目标,把语文课堂当作“秀”教师文本多元解读和才情的舞台,忽视其他因素,也将是危险的。
在课程与教学上,有多种因素决定着目标的定位。对此,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杜威(J·Dewey)、泰勒(R·Tyler)、塞勒(Saylor)和我国学者施良方教授等都有过探讨。在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崔允漷教授将之区别于“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基于教科书的教学”)的语境下,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需要考虑纵、横两个向度的影响因素。 从纵向来说,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必须经过多重转换:课程标准——模块目标——单元/专题目标——课时目标。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起限定和指导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但是,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缺少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明确而清晰的内容标准,而以课程目标(总目标/领域目标)代替内容标准的,显得宏观而概括,未必能直接指导课时教学目标的定位(这也是一线教师普遍忽视课标的重要原因)。即使如此,就《金岳霖先生》教学目标的定位来说,它之属于“阅读与鉴赏”,而不是“表达与交流”的领域目标明矣,如定位于“范本意义”(“写作例文”),将教学重心落于写作(仿写),便值得商榷了。
因而,从纵向来说,课程标准对具体文本学习目标的确定,具有宏观的定位价值。而从横向来说,教学目标的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教科书序列(整体结构、单元序列)、文本、学生状况、教师经验和教育环境(小至班级,大至社区价值观和资源、社会期望)。这里结合《金岳霖先生》,重点说说教科书序列、学生状况。
《金岳霖先生》为人教版、苏教版所收录。人教版收在必修一,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构成阅读鉴赏的第二单元,根据教参提示,本单元重在“思考与领悟”,意在“品人与品文”。苏教版收在必修二,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孙犁《亡人逸事》同属“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的“一花一世界”板块,教参告诉我们,本板块的“重点是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通过这一板块与其他板块的学习,学生“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开创创新阅读的空间”。
再比较两套教科书《金岳霖先生》课后的练习:
作者写金岳霖选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了金岳霖怎样的个性?有哪一处或几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把你的欣赏分析对同学说一说。(人教版)
阅读《金岳霖先生》,说说作品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金岳霖的“有趣”。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并且认为“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苏教版)
对照课程标准“总目标”,我们发现人教版的编排落点在“思考与领悟”,而苏教版则在“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这里不评价孰优孰劣,我们只是说,依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或“部分的功能取决于整体”)的观点,教学当注意同一文本在不同教科书序列中的地位,整体把握单元/专题,为某一文本的教学目标找到适切的定位。《金岳霖先生》的教学目标地位,不能不注意教科书的序列。
语文课文内容的丰富性带来了阅读、教学的多样性,但是多样性并不等于阅读的随意性。发现文本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选择、提炼并转换为教学目标,更需要考量学情。就《金岳霖先生》一文,在“作者意义”方面,上文所说的留住“大师们的背影”仅是意义的一方面,能否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究呢?
第一,当时西南联大的校风、学风。人教版的教参“问题探究”中就设计了这一探究,不少的教学设计也将其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作为成人,兴许能读出文本暗示的“宽容个性”、“自由思想”、“浓厚的学术气氛”,但学生能读出来吗?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第二,作者感叹现实,怀念过去。知人论世,如果将“现实”导入到“读者—作品—作者”的阅读图式中,教师会发现写于1987年的《金岳霖先生》,作者汪曾祺是有所指的。发表于2004年第五期《书屋》上黄俊伟的《说过去的教授和现在的教授》,年长的语文教师很能体会,年轻的教师就未必能体会。依此推测,高中学生未必能体悟到汪曾祺在“怀念过去,怀念过去那些失去了的好东西”。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第三,文本背后隐含的“淡淡的苦味”。吕冀平先生在张中行《负暄琐话》序言中说:“我们常常能否从这冲淡隽永中咀嚼出一种苦味,连不时出现的幽默里也有这种苦味。这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伤感,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这种苦味,深隐在文字背后,高中学生能体察吗?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第四,文中的多处闲笔。教师能从中感受洒脱之美,许多教师也列为教学目标。其实,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参透其中的意趣。从笔者所观之课堂,学生少有能主动发现其美,多数还是教师告诉的,就是证明。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如此看来,学情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就可能越位或滞后。越位或滞后将直接影响学习内容的确定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目标的确定,套用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异史氏曰”中的名言,乃是“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三.结语:择宜的艺术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教科书序列、文本、学生状况、教师经验、教育环境等因素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定位。这些因素,杜威、塞勒等人称为筛子。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应经六个筛子的过滤,如下图所示:
教学目标作为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它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和聚合功能。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准备最重要的环节,目标定位的适切与否直接决定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是国家课程,而其实施必须经过“教师理解的课程”,最终成为“师生实际运作的课程”。如果只思考“怎么教”且根据教材按部就班上课(即“教教材”),这是“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只思考“教什么”且单纯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于是10个语文老师上同一篇课文,结果能上出10种不同的语文,这是“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语境下,需要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四大核心问题,这就是“像专家一样”的完整的课程思维。其中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涉及目的问题),否则“教什么”“怎么教”(涉及手段问题)是没有方向的,甚或是南辕而北辙的。为着确立一个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借助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J·J·Schwab)的“择宜的艺术”(eclectic arts)来确定语文的教学目标。“在施瓦布看来,一组‘基本要素’(commonplace)就好比一张地图,一个多元复合的理论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在这上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把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视为“体”,领域目标看作几个不同的“面”,那么每个单元/专题的目标就是若干条“线”,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成为无数的“点”。作为语文教师,要能从纵向思考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专题目标,横向思考教科书序列、文本价值、学生状况、教师经验和教育环境。如此点面、纵横结合地思考,我们才能为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找到可解释的定位,适切的教学目标才会露出水面。
这就是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艺术——择宜的艺术!
林荣凑,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杭州。责任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