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牛犊当老牛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d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
  
  一直以来,似乎小学生一进入高年级,就是大孩子了,不能再把他们看作幼稚的小孩子,有些幼稚的活动,就不适宜再在高年级开展了,他们的课堂就应该是理性的、克制的。听了很多高年级的课,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整齐、安静、理性。低年级、中年级那种喧闹场面变安静了,那种兴奋的声音变少了,学生脸上丰富的表情变单一了,似乎大家都一下子戴上了面具。课堂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安静地举手发言,大多数同学都是沉默地埋着头,你不问他就不说。那么,高年级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吗?
  
  [探索]:
  1.观察
  在课堂中,我留心观察高年级的学生,发现他们主要分为三种:①认真型。这类学生通常是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要力量,他们会主动自觉地思考,并且举手发言。②沉默型。这类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状态——沉默无语,这样的学生又分成两种:一种是会,但是不敢举手;另一种是不会。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很头疼,因为你无法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课堂上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逐一检查的,只有等到作业练习的时候,老师才发现原来问题多多。③自由型。这类学生在课堂中是不确定的,他们有时会主动发言,有时却只顾做自己的事情,完全随着自己的情绪。
  例如:
  杨××,六(1)班,新转学的学生,成绩处于班级上游,思维活跃,敢于发言,课堂上常常是积极发言的典型。发言能够切中主题,回答准确。课后了解到该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学习,也爱挑战学习中的难题。在课后谈话中我发现,该生性格开朗,好奇心强,而且由于一直以来成绩不错,因此,自信心很强,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邹××,课堂上属于沉默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被叫起来,都能回答出问题。我在谈话中了解到,原先她是个发言非常踊跃的学生,在低年级成绩比较好,也比较受老师的喜爱。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课堂发言中经常出现错误,常被老师责备,时间一长,她在课堂上也沉默起来了。虽然作业也能认真完成,但是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意让老师发现她的存在。
  万××:成绩在班级中属于低下,课堂内外的表现截然不同:课堂上总是一种“低头认罪”的表情,一问三不知,让老师不知该怎样对待他;课后就好像换了一个人,活蹦乱跳的,满面笑容和同学聊天,玩游戏。据了解,该学生一直以来在课堂上都是被批评的对象,老师经常把他当作反面典型。
  2.思考
  看了这些孩子的课堂表现,我找到一些长期高年级教学的老师,询问他们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他们常说,高年级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多数时间都是选择沉默,不知道他们到底会不会。还有些学生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心理学家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特制的箱子里,这个箱子被一个隔板分隔成两部分。当小白鼠熟悉了环境后,心理学家就会给出一个铃声作为信号,铃响之后,小白鼠所在一侧的箱底就会通电。小白鼠受到电击,就会本能地逃窜,如果碰巧跃过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侧就安全了。几次下来,小白鼠学会了铃声一响就赶紧跳到另一侧以躲避电击。可是研究者后来增加了隔板的高度,以至于小白鼠无论如何努力都跳不过去。在尝试了多次失败之后,铃声再响起,小白鼠还跳吗?当然是不跳了,因为跳也是白跳。实验并没有到此为止,研究者后来又降低了隔板的高度,甚至比小白鼠第一次跳过的隔板还低,可是铃声响过,小白鼠仍然不跳,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分析这个小实验就能看出,小白鼠多次努力跳过隔板都失败了,由此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认定自己无法跳过木板,即使后来木板高度降低,它也觉得自己无法通过,或者说连尝试一下都不敢了。
  小白鼠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小学生到了高年级,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惧学的心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习退步后滞留下的无助心理,认为自己不行,这样的心理造就了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老师自言自语,铿锵有力,学生却无精打采,疲于应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3.研究
  变“大”为“小”:教师不要用长大的说法来给他们贴上标签。对于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教师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教师依旧要用对待小学生的心态去对待他们,让他们依然觉得自己是小学生,充满诱惑。在教学中不妨采用实验演示、动手操作、小游戏等形式,既不让学生感觉到幼稚,又能很好的导入新课,从而加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英语课上,我常常利用游戏让学生记单词或者进行情景对话,学生对这样的角色对话充满了兴趣,课堂上即使朗读得不好的学生也敢举手发言。每次当我点起那些不怎么发言的人时,总是多给予鼓励,让他们有信心积极发言。
  变“高”为“低”:高年级本身就处于高起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处于高起点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是中等起点,甚至有的还只是低起点。高年级的老师在上课时会时常抱怨生源良莠不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降低起点,降低起点并不等同于降低难度。降低起点,并不意味着老是在起点重复,而是要适当增加难度,从而使学生的学业水平缓慢地提升。但学生的起点到底在哪里?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起点,包括心理起点和学习知识起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心理上能够从正确的起点出发,采取适宜的速度去跑步,这样才能不伤害他们的身心;同时,注意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做全面平铺,而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分别设置起点和终点。
  变“废”为“宝”:利用学生们日常不了解的事物或者相关副科的知识来帮助主科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兴趣的事物是中等陌生度的事物,即对非常熟悉和非常陌生的事物都不大感兴趣。因此在学习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前,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些有关学习内容的直接经验或介绍一些和新知识相关的但学生不了解的背景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其认知范围。
  变“盲”为“明”:当我们感受到一个关注的眼神或当我们的名字被别人提起时,我们心里就会感觉暖暖的。其实,这就是一种“被需要感”。被别人关注,受别人重视是每个人永恒的追求,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被那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吸引,而忽视那些比较沉默的学生,事实上他们的“被需要感”往往更为强烈,但是却容易被老师忽视,从而渐渐消失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变得悄无声息了。因此在课堂上要用眼神去和学生交流,告诉他们:我在等待你的回答,我相信你能行!将以前的熟视无睹,变成眼中有他,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期望和鼓励,那样自然就有信心昂起头,举起手。
  
  [反思]:
  沉淀的情绪,让我回忆起高年级课堂,他们虽然已经处于小学的最高年级,完全依赖老师来进行学习的越来越少了,但是他们依旧是充满童心、童趣的小孩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依然应该去关注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如低年级小学生那样保持孩子特有的天性。
  (江苏如皋常青镇铁草小学石小燕)
其他文献
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的不如意,我感到特别的失意和落寞。  连我的最爱——音乐,也无法抹去我心中的忧愁和悲伤。每到傍晚,我常常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的天空发呆,看下了班的人们忙着往家赶,看放了学的孩子们聚在楼下兴高采烈地玩耍,看对面阳台的老太太一丝不苟地给她的宝贝花草施肥浇水……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宁静和幸福,可这一切与我无关。  不善言辞的朋友在电话里听到我近乎绝望的诉苦后,从千里之外给我寄来了维塔
期刊
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尤其与孩子们相处,我常常被他们的小小举动感动……  孩子们正在写词语,我在巡视中,忽然抬头,发现后窗玻璃上贴着一个胶贴玩偶:小猫坐在雪橇上滑雪,好可爱!再仔细环视四周,发现每一扇窗的玻璃上都贴着一个不同姿势的小猫,孩子们知道我喜欢这些小玩偶。那一刻,有一种感动在我心头涌动。  快上课的时候我走进教室,在讲台上玩耍的几个孩子自觉地走向自己的座位。有一个女孩儿(学习成绩很差)
期刊
宣誓是神圣与忠诚的代名词,宣誓是向社会公众展示宣誓者形象的一种权威方式,也是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实现的形式之一。宣誓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宣誓也是宣誓者向全社会公开承诺和展示其责任的一种形式,这种责任的公开宣示使广大社会公众可以在知情权满足的基础上对宣誓者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合法监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经历宣誓这样的仪式,如入党宣誓,就职宣誓,运动员宣誓,结婚宣誓等
期刊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班规的概念很模糊,他们天性好动、好自由,规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束缚和负担。但是,集体化的生活和学习,又要求孩子从小接受一种规则教育。因此,对我们小学老师来说,我们是在戴着镣铐唱歌,既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又要在规则教育的夹缝中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  通过我多年的探索,我摸索出了用童谣制定班规、用游戏推广班规、用加法养成守纪习惯的办法,让那些死板的规则教育鲜活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一、
期刊
“阳光”小启    初见小启,他给我留下了开朗、乐观、能干和威信极高的“阳光”男孩的印象。同学们推选他为班长和语文课代表。这个整天快快乐乐、办事利落、认真细致的男孩成了我得力的助手。    “阳光背后”的小启    “疯狂盗笔”  10月初,班里接连出现了文具用品失窃的现象,我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但是没能发现盗窃的“黑手”。于是,同学们自主组织了课间和午休的值日,但失窃事件还是频频发生。当同学
期刊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会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产生许多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影响教育效果。  一是“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就是人们初次见面时,其仪表、言行等外部特征给对方留下的印象。班主任对学生的认知,最初是从学生的外貌、衣着、言谈等外部特征获得的。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第一印象后,就会先入为主地影响到对学生的评价。由于第一印象具有表面性、片面性的特点,因此常常导致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
期刊
一、读父母的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从出生到现在,你跟父母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请拿起笔来算一算,好吗?  师:几千个日子,我们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就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记录着许多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读一读吧。  (学生讲述提前准备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  师:这么多的故事,每一个都那么朴实、感人,说也说不完。这些故事
期刊
那天,我一如既往地坐在办公桌前,扑在小山似的作业堆里,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这些熟悉的文字,如同孩子们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笑脸频频跳入我的眼帘。咦?这个小家伙是谁?一页工整的、漂亮的、陌生的作业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班没有这样笔迹的孩子呀,难道是别班的孩子放错了作业本?我轻轻翻开作业封面:梁一凡!一个熟悉的名字伴着一张调皮的脸蛋闪入我的脑海,怎么会是他?  我们班的梁一凡,个性活泼好动,总是坐不住。作业书
期刊
吾班乃风水宝地是也,多出人杰,其中以“修理家”王世宇,“歌唱家”赵衍,“外交家”张朋为杰中之大者,常让其他班羡慕不已。  “修理家”——王世宇,长相俊秀的一个小男孩,最大的爱好是修理。在一、二年级时你别想在凳子上找到他,任课老师刚把他摁在凳子上还不到一分钟就又没影了,要找他就到桌子底下去。你看他整天趴在桌子底下那个忙呀:忙着削铅笔、忙着修理文具盒、忙着……他的铅笔削了这头削那头,削了断,断了削。文
期刊
李浩,五(1)班有名的调皮捣蛋王。上课总是爱接话柄,耍贫嘴,搞恶作剧,扰乱课堂秩序,可一旦点他回答问题时,他就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这学期,我成了他们班的班主任。第一堂课李浩就显示出了超强的“本领”。在复习上学期的语文知识时,我出示了几张图片,提出了一个问题:“原始人与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全班同学都在认真思考之中,他突然冒出来一句:“他们都没穿衣服,光着屁股呢。”瞬间,班里爆发出雷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