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主体指导自主创新

来源 :中国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nlucif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镕基总理也谈到:“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面对世纪的挑战,应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全面地打好素质基础。以下我试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1激发兴趣,开启创新门扉
  语文学习的对象是母语。学生在儿童阶段就掌握了口语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口语进行交际活动。到小学阶段,他们初步掌握了语文知识,积累语言经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和必要。其次,学生也是家庭、社会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对接收、处理教师和教材提供的部分信息具有鲜明、灵敏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首先就是要做到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为此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贯彻“情感性”原则,活动内容的启发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如教学《乌鸦喝水》,当谈到乌鸦利用石头去喝瓶中的水时,我们可设置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学生有日常生活经验可以借鉴,如用吸管吸,倾倒瓶子……都可以喝到水,教师稍作指点,学生必很有兴趣地说出方法。另外,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争取早日开启他们的创作门扉。
  2强化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起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创新教学,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课文,无论是从内容、表达方式,还是从结构、语言技巧,都有敢于怀疑,敢于求同存异,而从不盲从;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又不是固执己见;敢于说他人没有说到的话,但又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提出挑战,但又不是无知妄说……如福建教育《由〈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想到》一文中所谈到的:在上课过程中,当问到“乌鸦的羽毛和麻雀的比起来,谁更漂亮?”和“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这两个问题时,有一个男生的回答与众不同,他的回答分别是:“我觉得乌鸦的更漂亮,因为我喜欢黑色。”和“乌鸦心里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丢了一块肉嘛,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就能引导得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无疑使一次鼓励和培养。
  3尊重个性,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个性是学生整个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在平时,要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越位”和“越轨”的言行给予适度的宽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的空间,体悟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拥有一笔巨大财富即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但由于环境、教育以及学生个体自身诸种原因而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学生的驾驭,展示才能,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设置,让这些酣睡在学生个体遗传基因摇篮里的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想,大胆思考,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勉励他们向“书本”和“权威”挑战,并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聚合思维和发散的思维获得锻炼。如教学《司马光》知道了司马光救小朋友的办法是砸缸,但除此之外还有什办法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司马光的办法是不是最好的?……让学生充分想象,并由此获得创造思维的训练。
  4注重延伸,提高创新活力
  进行创新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是不够的,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的生活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有所拓展,注意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去接触生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为创新提供活力。如可以开设语文活动课,开展到大自然找春天,一天一个故事……可以开展社会调查、采访、演讲、辩论、电脑中文打字等,可以再语文课堂里引进生活实例,可以……总之,要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以获得创新的源泉。
  另外,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归根结蒂是由教师去完成的。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如果不能立足于创新自我,要引导学生创新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为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自我创新中创新。实行创新教学,要用创新教学的基本;理论刷新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特质的教师,并具备作为创新型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要求。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教育因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数学是常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可利用课本中或老师补充的例题或习题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爱劳动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德育渗透  寓德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是教书育人、全面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是现今课堂教学的三大方式之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有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从合作学习中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虽然不是主角,但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适时地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自己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与学生共享合作的成功和快乐过程。  【关键词】合作学习;最佳时机;面向全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其一是,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其二是,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进一步强调学校的德育工作,这
期刊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而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教固然重要,学则更是重重之中,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发挥幼儿的学。现就我对幼儿教育的点滴做法提出来与同行交流。  1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期刊
【摘要】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营造课堂氛围;初中语文教学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融洽的师生关系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
期刊
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在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小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并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悟、积累、习惯等素养。  1“兴趣”是个性化阅读的动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素质,首先要激发其兴趣。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
期刊
【摘要】“和美语文”这一新生教育理念,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我的目光,引发了我的思考,使我尝到了课改的甜味,使我的语文课堂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关键词】和美语文;韵味无穷;品味高雅;有感而发  年初在《小学教育》中读到一篇文章《“和美语文”的课堂追求》,文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讲述自己对“和美语文”的理解和领悟。初读之甚是不解,何为“和美语文”?反复品读,渐入佳境,心中不觉萌发一种冲动——
期刊
【摘要】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英悼亡诗对待死亡的态度和表现死亡的形式不尽相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死亡思想。国人视死亡为诀别,相见再无期,故格调悲伤;英国人视死亡为新生,来世再相聚,故悲中有慰。中诗悼亡意向多贴近生活,英方则多具想象性和哲理性。  【关键词】:悼亡诗;死亡观;中国诗;英国诗  诗作中总是不乏对生与死的向往,诗人常在怀念逝去的亲人的诗行间加以自己对阴阳两隔两重世界的
期刊
【摘要】任职教育背景下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士官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士官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在此大背景下的英语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员,教员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关键词】任职教育 ;士官英语;英语教学  1面向全体士官学员,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员大胆地说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根据教材中的
期刊
【摘要】 了解和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质现状及影响因素情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深入地挖掘出它们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中年人群的发病率最高,体质状况最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在于繁重的科研任务、职称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女性体质总水平要高于男性,因为女性的健康意识更强;在不同职业人群体质状况中,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优于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