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关键词】高氧液;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体会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缺氧及颅内高压,能否改善这类患者的脑缺氧及颅内高压是关系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1]。对于严重的脑缺氧,常压给氧往往不能纠正,高压氧治疗的禁忌使早期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受到限制[2]。静脉输注高氧液能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减少缺氧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改善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是一种不依赖于呼吸道的新型给氧途径,克服了以往吸氧、机械通气、高压氧舱等给氧方式,具有主动给氧的特点,且护士可自行配制,将静脉输液技术推向了一个新台阶,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01/2012-12月来作者医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6例。入科我院军卫一号挂号系统自动生成8位ID号,末位奇数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末位偶数的为处理组(高氧液组)。常规治疗组68例,男60例,女8例,年龄21~58(38.47±11.42)岁;高氧液组88例,男72例,女16例,年龄19~63 (38.00±11.85)岁.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吸氧、抗炎、脱水、止血、营养神经或手术等治疗。高氧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氧液,采用西安高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Y-1型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给常规液体进行溶氧处理,氧流量3L/min ,500ml液体溶氧时间为20min,250ml为10min。高氧液加入所需药物,给予患者持续静滴。
1.2.2观察与护理
(一)配制方法:使用操作由护理人员操作执行。
(1)配制前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环境尽可能净化,采用一次性输氧管和侧孔溶氧针,每次使用前用75%酒精消毒氧气阀接头处,量子溶氧发生器至少每周高压消毒一次。高氧液制备完毕后,瓶口处用一次性瓶口贴封闭,防止瓶口处被污染。
(2)方法:首先连接溶氧管道,然后将进气针头(长针)插在需溶氧液体,再插入排气针头(短针),插入时应注意检查排气针头内是否有瓶塞小块,如有应使用细针头将其捅下或重新插入。打开氧气瓶总开关,调节氧气流量,按该治疗仪语音提示(或屏幕汉字提示)操作键盘,启动治疗仪对液体进行溶氧活化处理。如500ml溶氧时间为20min,氧流量3L/min,测定液体p(O2)80~100kpa。液体溶氧完成后,应先关闭氧流量计,再拔出进、排气针,并在高氧液体瓶上注明制备时间。将高氧液加入医嘱药物后,按静脉输液常规输给患者,每位患者每日可输注500~1500ml高氧液,5~10d为一个疗程。
(二)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中,发现若先加入药物再溶氧会产生大量泡沫或液体浑浊,致使溶氧活化不能进行,液体不能使用。考虑到高氧液的稳定性较差,为尽可能发挥其效能,我们严格按照先溶氧后加药物的顺序操作后,再无此现象发生。
(2) 为了保持药物的疗效,避免液体打开时间较长引起污染的可能,高氧液的活化应采取现用现配。另外,胶体及一些特殊液体(如脂肪乳,甘露醇等)不做溶氧活化及处理。
(3) 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为了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静脉输注高氧液时最好选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节省护士的劳动时间,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及时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如年龄、静脉情况、输液量选择型号合适的留置针,选择走向直且粗大,远离关节及静脉瓣的血管。护理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完善输液体系,避免静脉留置针在应用过程中的并发症。
(4) 在对高氧液组进行血气分析时要反复抽取动脉血,精湛的穿刺水平和适宜的穿刺工具是保证质量的前提。确保密封采血、采血量正确、及时混匀避免溶血和检验前标本放置时间至关重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出现意识不清或躁动,护理人员在采集时要快速,高效,必要时与他人配合。采集后要立即送检,不宜放置太久,因为细胞代谢正在进行,会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5) 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床头抬高15度,头偏向一侧,每1-2小时翻身叩背1次,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呼吸道阻塞,以防引起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维持有效循环,及时纠正休克,尽早控制出血,以防低血压的发生。
(6)心理护理
人们早已习惯于传统的给氧方式,对静脉给氧持有怀疑态度,因此护士在应用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静脉输氧的目的,与常规氧疗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等,以取得病人与家属的理解与合作;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巡视病人,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和沟通,随时了解使用情况,并通过心理疏导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初次使用安全后病人多能接受这种全新的给氧方式。
1.3统计学处理
观察指标:抽取患者输液前、输液0.5h、1h、2h4个时间点的动脉进行血气分析,观察其监测动脉搏血氧分压指标变化。采用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高氧液级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患者输注高氧液后各时间段PaO2均值变化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患者各时间段、SaO2、PaCO2、pH值均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医用高氧液可超早期应用:创伤性脑损伤死亡患者中90%有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是继发性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且作者医院地处青藏高原,大气氧分压仅为海平面的70.1%[3-4] ,高压氧对于严重的脑损伤早期患者常因一些禁忌而不能早期送入高压氧舱, 高氧液却没有明显禁忌,患者一送入医院可超早使用,即时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及减少由此产生的脑的二次损伤。
3.2未发现不良反应:静脉输注高氧液后,使脑组织和脑脊液含氧量增加,加速毛细血管再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有利于改善患者脑缺血、缺氧[5-6],对患者后期的恢复有显著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病人恢复期的护理质量。本组病例中,患者早期的低氧血症发生率达65.38%,明显高于平原地区,高氧液组能显著提高患者氧分压,而PaCO2及PH值无明显改变,且未发现氧中毒、空气栓塞等不良反应。
3.3 高氧液中含较高浓度的活性氧(O3),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凝聚,降低血黏度,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缺血程度。同時这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纤维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加速了毛细血管再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意识状态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基金项目】全军后勤科技“十二五”课题面上项目(CWS11J308)(1)
参考文献
[1]汪朝阳,郑佳坤,谢家斌,等.高氧液对颅内血肿并脑疝术后的康复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2):2520-2522
[2]杨瑞疆,娄晓辉,王朝晖,等.高氧液超早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0):836
[3]李志平,郭光霞,颅脑损伤致脑缺氧不同给氧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74-175
[4]史连胜,李芳芳,陈春兰,等.青藏高原格尔木地区远距离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5(6):393-394
[5]周丹彤,林长春,蔡学见,等.高氧液在重型颅脑损伤院外急救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6(3):384
[6]虞容豪,谢秋幼,黄怀,等.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102例疗效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22(6):13-15
【关键词】高氧液;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体会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缺氧及颅内高压,能否改善这类患者的脑缺氧及颅内高压是关系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1]。对于严重的脑缺氧,常压给氧往往不能纠正,高压氧治疗的禁忌使早期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受到限制[2]。静脉输注高氧液能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减少缺氧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改善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是一种不依赖于呼吸道的新型给氧途径,克服了以往吸氧、机械通气、高压氧舱等给氧方式,具有主动给氧的特点,且护士可自行配制,将静脉输液技术推向了一个新台阶,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01/2012-12月来作者医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6例。入科我院军卫一号挂号系统自动生成8位ID号,末位奇数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末位偶数的为处理组(高氧液组)。常规治疗组68例,男60例,女8例,年龄21~58(38.47±11.42)岁;高氧液组88例,男72例,女16例,年龄19~63 (38.00±11.85)岁.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吸氧、抗炎、脱水、止血、营养神经或手术等治疗。高氧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氧液,采用西安高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Y-1型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给常规液体进行溶氧处理,氧流量3L/min ,500ml液体溶氧时间为20min,250ml为10min。高氧液加入所需药物,给予患者持续静滴。
1.2.2观察与护理
(一)配制方法:使用操作由护理人员操作执行。
(1)配制前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环境尽可能净化,采用一次性输氧管和侧孔溶氧针,每次使用前用75%酒精消毒氧气阀接头处,量子溶氧发生器至少每周高压消毒一次。高氧液制备完毕后,瓶口处用一次性瓶口贴封闭,防止瓶口处被污染。
(2)方法:首先连接溶氧管道,然后将进气针头(长针)插在需溶氧液体,再插入排气针头(短针),插入时应注意检查排气针头内是否有瓶塞小块,如有应使用细针头将其捅下或重新插入。打开氧气瓶总开关,调节氧气流量,按该治疗仪语音提示(或屏幕汉字提示)操作键盘,启动治疗仪对液体进行溶氧活化处理。如500ml溶氧时间为20min,氧流量3L/min,测定液体p(O2)80~100kpa。液体溶氧完成后,应先关闭氧流量计,再拔出进、排气针,并在高氧液体瓶上注明制备时间。将高氧液加入医嘱药物后,按静脉输液常规输给患者,每位患者每日可输注500~1500ml高氧液,5~10d为一个疗程。
(二)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中,发现若先加入药物再溶氧会产生大量泡沫或液体浑浊,致使溶氧活化不能进行,液体不能使用。考虑到高氧液的稳定性较差,为尽可能发挥其效能,我们严格按照先溶氧后加药物的顺序操作后,再无此现象发生。
(2) 为了保持药物的疗效,避免液体打开时间较长引起污染的可能,高氧液的活化应采取现用现配。另外,胶体及一些特殊液体(如脂肪乳,甘露醇等)不做溶氧活化及处理。
(3) 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为了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静脉输注高氧液时最好选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节省护士的劳动时间,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及时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如年龄、静脉情况、输液量选择型号合适的留置针,选择走向直且粗大,远离关节及静脉瓣的血管。护理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完善输液体系,避免静脉留置针在应用过程中的并发症。
(4) 在对高氧液组进行血气分析时要反复抽取动脉血,精湛的穿刺水平和适宜的穿刺工具是保证质量的前提。确保密封采血、采血量正确、及时混匀避免溶血和检验前标本放置时间至关重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出现意识不清或躁动,护理人员在采集时要快速,高效,必要时与他人配合。采集后要立即送检,不宜放置太久,因为细胞代谢正在进行,会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5) 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床头抬高15度,头偏向一侧,每1-2小时翻身叩背1次,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呼吸道阻塞,以防引起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维持有效循环,及时纠正休克,尽早控制出血,以防低血压的发生。
(6)心理护理
人们早已习惯于传统的给氧方式,对静脉给氧持有怀疑态度,因此护士在应用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静脉输氧的目的,与常规氧疗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等,以取得病人与家属的理解与合作;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巡视病人,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和沟通,随时了解使用情况,并通过心理疏导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初次使用安全后病人多能接受这种全新的给氧方式。
1.3统计学处理
观察指标:抽取患者输液前、输液0.5h、1h、2h4个时间点的动脉进行血气分析,观察其监测动脉搏血氧分压指标变化。采用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高氧液级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患者输注高氧液后各时间段PaO2均值变化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患者各时间段、SaO2、PaCO2、pH值均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医用高氧液可超早期应用:创伤性脑损伤死亡患者中90%有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是继发性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且作者医院地处青藏高原,大气氧分压仅为海平面的70.1%[3-4] ,高压氧对于严重的脑损伤早期患者常因一些禁忌而不能早期送入高压氧舱, 高氧液却没有明显禁忌,患者一送入医院可超早使用,即时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及减少由此产生的脑的二次损伤。
3.2未发现不良反应:静脉输注高氧液后,使脑组织和脑脊液含氧量增加,加速毛细血管再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有利于改善患者脑缺血、缺氧[5-6],对患者后期的恢复有显著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病人恢复期的护理质量。本组病例中,患者早期的低氧血症发生率达65.38%,明显高于平原地区,高氧液组能显著提高患者氧分压,而PaCO2及PH值无明显改变,且未发现氧中毒、空气栓塞等不良反应。
3.3 高氧液中含较高浓度的活性氧(O3),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凝聚,降低血黏度,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缺血程度。同時这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纤维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加速了毛细血管再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意识状态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基金项目】全军后勤科技“十二五”课题面上项目(CWS11J308)(1)
参考文献
[1]汪朝阳,郑佳坤,谢家斌,等.高氧液对颅内血肿并脑疝术后的康复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2):2520-2522
[2]杨瑞疆,娄晓辉,王朝晖,等.高氧液超早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0):836
[3]李志平,郭光霞,颅脑损伤致脑缺氧不同给氧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74-175
[4]史连胜,李芳芳,陈春兰,等.青藏高原格尔木地区远距离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5(6):393-394
[5]周丹彤,林长春,蔡学见,等.高氧液在重型颅脑损伤院外急救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6(3):384
[6]虞容豪,谢秋幼,黄怀,等.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102例疗效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22(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