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ArcGIS软件平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根据该区经济发展现状特征,主要选取人均GDP指标值划分等级来分析其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并从经济集聚、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等角度分析本区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仍集中在南昌、九江、景德镇和新余等几个中心城市,且经济集中程度亦较高,但辐射和带动低水平城市发展不够,将进一步拉大地区经济差异。最后提出了优化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791-04
Abstract Based on ArcGIS platform, according to status and featur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electing GDP per capita,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as analyzed, the evolution featur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patial structure was analyzed form economic clustering, growth and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lev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s still lie in some central cities such as Nanchang, Jiujiang, Jingdezhen and Xinyu etc. But the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s could not drive owe develop area and it will intensify regional differences. Finally, proposals and measures about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structure; Spatial pattern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具体范围涵盖南昌、新建等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土地面积总计5.12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30.76%。该区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是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直接腹地,2012年末区域总人口1 991.51万,其中城镇人口936万[1]。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特征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增速快,经济实力逐渐增
强,发展潜力巨大,但区内差异显著。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
济区GDP总量为7 626.65亿元,占江西省经济总量的58.90%,2012年GDP年度增长率为10.87%,比同期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年度增长率均高。2012年人均GDP为38 295元,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从全国范围来看,该区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由表1可知,与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相比,在GDP总量上,环鄱阳湖城市群排名靠后,经济总量仅为5 509亿元;在人均GDP 上,与其他3大城市群相比,排名第四;在产业比重上,该区的产业格局为“二、三、一”。
2.5 小结
2.5.1 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特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结构演变呈两极分化趋势,经济发展高水平仍集中在南昌、九江、景德镇和新余等几个中心城市,且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不强,未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低水平城市发展,加大了地级市与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总体离散程度。
2.5.2 经济空间集聚演变特征。2006年以来研究区人均GDP集中指数的浮动范围为79.00~80.15,经济空间集中程度普遍很高,且经济集中指数逐年上升,同时也表现出逐步扩大的非均衡经济空间分布特性。
2.5.3 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特征。2006~2012年研究区有南昌市、新余市等4个市Nich值超过2,鹰潭市的大于1.5且小于2;南昌县、湖口县等4个县的Nich值大于1小于1.5,这4县经济增长高于全区平均增长速率;其余23个县市区的人均GDP增长速率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2.5.4 经济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全区各县市区的第二、三产业的比较优势日渐凸显,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差异,生态经济区东部滨湖平原的鄱阳、余干和余江3个县的二、三产业比重不显著,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南昌市、九江市、鹰潭市、景德镇市、新余市、共青城市和贵溪市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这几个城市的二、三产业对全区的经济发展贡献率较高。总体而言,某县市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变化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变化存在空间耦合关系,为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必须先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入手。
3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对策建议
3.1 提升区内基础设施支撑力,搭建经济发展综合协调的平台
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和积极促进作用。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现有京九、皖赣、鹰厦 、沪昆、武九铁路,105、206、320国道,昌九、九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为依托,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构建综合各类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撑平台,为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区域协调的经济发展格局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产业空间的优化配置是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主心骨,逐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以支撑性产业为主体,拓展特色经济产业,是促进本区经济步入快车道的重要举措。同时,依据各县市区的主体功能区划、经济产业发展定位、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等,明确各区域的特定类型和规模化的经济产业发展集聚区,积极引导地方合理配置经济要素和优化布局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区域均衡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3.3 逐步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以生态经济区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植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在发达地区继续集中力量,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完善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以继续巩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核心地位;在欠发达县域,大力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将欠发达县域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为基础,紧紧围绕各自的区域功能定位和主导发展方向,挖掘其比较优势,以特色产业产品为依托,做强做大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最终以经济发展实力强的地区带动和辐射较落后地区,逐步缩小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应制定欠发达地区倾斜和优惠的区域发展策略,着力建成经济实力强的县域和较落后地区的互助合作机制,培育良性循环的市场氛围,形成区域经济联动式发展[5]。
参考文献
[1] 倪炼琪,甘晓辉.鄱阳湖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时序耦合研究[J].价格月刊,2010,403(12):19-23.
[2] 王欣,吴殿延,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与区域,2006(3):55-59.
[3]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的统计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承良.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6,20(6):108-113.
[5] 王丽娟,胡豹,刘玉,等.近30年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动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4):833-839.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791-04
Abstract Based on ArcGIS platform, according to status and featur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electing GDP per capita,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as analyzed, the evolution featur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patial structure was analyzed form economic clustering, growth and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lev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s still lie in some central cities such as Nanchang, Jiujiang, Jingdezhen and Xinyu etc. But the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s could not drive owe develop area and it will intensify regional differences. Finally, proposals and measures about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structure; Spatial pattern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具体范围涵盖南昌、新建等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土地面积总计5.12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30.76%。该区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是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直接腹地,2012年末区域总人口1 991.51万,其中城镇人口936万[1]。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特征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增速快,经济实力逐渐增
强,发展潜力巨大,但区内差异显著。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
济区GDP总量为7 626.65亿元,占江西省经济总量的58.90%,2012年GDP年度增长率为10.87%,比同期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年度增长率均高。2012年人均GDP为38 295元,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从全国范围来看,该区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由表1可知,与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相比,在GDP总量上,环鄱阳湖城市群排名靠后,经济总量仅为5 509亿元;在人均GDP 上,与其他3大城市群相比,排名第四;在产业比重上,该区的产业格局为“二、三、一”。
2.5 小结
2.5.1 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特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结构演变呈两极分化趋势,经济发展高水平仍集中在南昌、九江、景德镇和新余等几个中心城市,且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不强,未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低水平城市发展,加大了地级市与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总体离散程度。
2.5.2 经济空间集聚演变特征。2006年以来研究区人均GDP集中指数的浮动范围为79.00~80.15,经济空间集中程度普遍很高,且经济集中指数逐年上升,同时也表现出逐步扩大的非均衡经济空间分布特性。
2.5.3 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特征。2006~2012年研究区有南昌市、新余市等4个市Nich值超过2,鹰潭市的大于1.5且小于2;南昌县、湖口县等4个县的Nich值大于1小于1.5,这4县经济增长高于全区平均增长速率;其余23个县市区的人均GDP增长速率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2.5.4 经济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全区各县市区的第二、三产业的比较优势日渐凸显,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差异,生态经济区东部滨湖平原的鄱阳、余干和余江3个县的二、三产业比重不显著,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南昌市、九江市、鹰潭市、景德镇市、新余市、共青城市和贵溪市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这几个城市的二、三产业对全区的经济发展贡献率较高。总体而言,某县市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变化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变化存在空间耦合关系,为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必须先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入手。
3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对策建议
3.1 提升区内基础设施支撑力,搭建经济发展综合协调的平台
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和积极促进作用。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现有京九、皖赣、鹰厦 、沪昆、武九铁路,105、206、320国道,昌九、九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为依托,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构建综合各类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撑平台,为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区域协调的经济发展格局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产业空间的优化配置是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主心骨,逐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以支撑性产业为主体,拓展特色经济产业,是促进本区经济步入快车道的重要举措。同时,依据各县市区的主体功能区划、经济产业发展定位、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等,明确各区域的特定类型和规模化的经济产业发展集聚区,积极引导地方合理配置经济要素和优化布局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区域均衡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3.3 逐步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以生态经济区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植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在发达地区继续集中力量,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完善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以继续巩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核心地位;在欠发达县域,大力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将欠发达县域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为基础,紧紧围绕各自的区域功能定位和主导发展方向,挖掘其比较优势,以特色产业产品为依托,做强做大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最终以经济发展实力强的地区带动和辐射较落后地区,逐步缩小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应制定欠发达地区倾斜和优惠的区域发展策略,着力建成经济实力强的县域和较落后地区的互助合作机制,培育良性循环的市场氛围,形成区域经济联动式发展[5]。
参考文献
[1] 倪炼琪,甘晓辉.鄱阳湖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时序耦合研究[J].价格月刊,2010,403(12):19-23.
[2] 王欣,吴殿延,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与区域,2006(3):55-59.
[3]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的统计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承良.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6,20(6):108-113.
[5] 王丽娟,胡豹,刘玉,等.近30年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动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4):8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