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8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任何地域的偏见,但是足以明白无误地判断:她不是上海的女人,上海女人的装束、举止不是这样的。她是在向上海说再见?抑或是在向她的某一个至关重要的人说再见?
  如果不是一个特别的原因,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这样一种风格的女人,但是每一个人的目光都停在了女人身上,这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再来”两个字。“再来”让人不可避免想到了一首歌《何日君再来》,还有一个人——邓丽君。“再来”给予人们的联想是偏狭的,似乎除了《何日君再来》就不会有其他想象空间;“再来”给予人们的联想又是坚决的,几乎就像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在第一反应时间就直接指向邓丽君,并且会以邓丽君为主轴线,散射出所有相关的联想与对接,即使在邓丽君去世那么多年后,联想功能依旧昂然。
  在这个社会里,谁都可以唱邓丽君,谁都可以是邓丽君的粉丝,谁都可以是邓丽君情歌的爱人,这就是从“再来”可以生发出《何日君再来》的内动力。
  会想到TDK磁带带进来翻录再翻录的邓丽君靡靡之音,会想到邓丽君的歌,不仅创造了大陆的流行歌坛,而且也是第一次,流行歌曲可以与最前沿的时尚衔接,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牛仔裤、墨镜、咖啡、酒吧、舞厅,7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时尚休闲方式,都可以在邓丽君的歌曲中找到线索,并且也还是邓丽君的歌,屡屡受到传统道德压迫,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邓丽君的歌是一个时代的生活和理念的开拓者。
  会想到所有的女歌星都是唱过邓丽君的歌的,甚至还有专业模仿的歌星;会想到所有的卡拉OK和KTV包房里,邓丽君的歌从花甲传唱到了豆蔻;歌厅会歇业的,邓丽君的歌却还是常唱的。会想到舞厅的压轴舞曲,就是在两首乐曲中徘徊,一首是美国的《友谊地久天长》,一首便是中国的《何日君再来》;这么一种相提并论,也就是将《何日君再来》列入了世界经典名曲。
  会想到还有一种黄酒的名字叫做“君再来”,厂家并未做任何延伸的宣传,但是“君再来”三个字所包含的辐射性,比“再来”更加强烈,以至于假如厂家还要对“君再来”三个字说明的话,就是画蛇添足。
  会想到邓丽君的幸与不幸,之于大陆,邓丽君一次也没有来过,更妄论再来。邓丽君的歌还在,但是邓丽君已经不在了。当社会形态已经多元到了纷杂的时候,人们也会怀念单纯和单一,就像是邓丽君带来的旋风,一个时代过去,而不再来。
  这一个女人会这么想么?不会。她在想她和这一座城市的关系,她在想她和正在窗外和她说再见的那个人的关系,几乎就像火车站的月台一般。女人略略忧伤,不像是仅仅因为告别的缘故,她忧伤的是:我还会再来吗?和我说再见的那个人还想再见到我吗?
其他文献
上海纪念肖洛姆·阿莱汉姆诞辰150周年    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诞辰150周年,日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协在上海宾馆联合举行大型座谈会,共同缅怀这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会上,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向乌克兰、美国、以色列、俄罗斯等驻沪总领事馆赠送了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印的画册《肖洛姆·阿莱汉姆在中国》。(萧平)    《被拯救的
期刊
他的身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他的作品藏满了无声的呐喊,他的言谈举止又透着一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他以自己的言行印证了自己的话“出身无法选择,前途可以靠自身努力”。  初识聂崇良,你会从他的画中看到一种生命的挣扎,一种对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大块的色彩,充满现代感的线条,和他本人平和的样子看起来不是很相称。随着采访的深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了故事和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磨难的艺术家。  
期刊
先说个小故事吧,年初曾很频繁地到愚园路一家小店淘碟。店里养了一小两大三只猫。每每都会有人进来摸摸它们,给它们点小食。偶一抬头,常会发现那只小黄猫趴在碟上愣愣地看着你,眼神温暖,没有乞求,没有私心,只是那样看着你。  读《小猫杜威》的时候,怎么也忘不了那只眼神温柔的小黄猫。杜威是薇奇·麦仑工作的小镇图书馆里收养的小猫。薇奇在杜威第一个生日时,列了张“杜威好恶”的表。诸如喜欢“四仰八叉地躺着”、不喜欢
期刊
“赤膊戴领带,赤脚穿皮鞋”就是穷职员的生活写真    如果说大工业的上海是上海男人之为“上海男人”的胚胎,那么洋行就应该是上海男人之为“上海男人”的营养剂。用当下的词语来演绎,洋行就是外资企业,在洋行工作称作职员,洋行尊卑贵贱更加凸显,洋行职员利益保护也更加完善。  洋行的员工在解放后划分阶级成份的时候,被划为“职员”,和他们同属一个阶层的是公务员。在中国大陆,再也没有一个地方的职员,像上海这么普
期刊
亚涩:  原名杨林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现就读于贵州某大学,平时爱好阅读和创作 诗歌与小说,有诗歌和小说见刊。相信通过文学能找到第二个自己,能通往心灵的彼岸。    那时候我想,我必须要暂时离开一段时间,至于去哪个方向都无足轻重,地点也不重要,只要可以离开就行。  于是,在某个四月,我走向上海新客站,因为那是我与某人经历最多的车站,我想以那里为出发点,寻找一个爱的轮回。  我只是想在没有熟人的地
期刊
方毓强   记者、作家、摄影家、旅行家。硕士。热衷于研究文史哲经,关注人类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访问过欧美亚20余国。发表文字数百万。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摄影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    2月4日,《新民晚报》社区版刊登了《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一文,引起无数网民对作者李大伟和《新民晚报》的强烈不满和猛烈抨击。《新民晚报》数十年来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期刊
从造飞机零件的军工厂,到房地产商即将炒卖的楼盘,《二十四城记》讲述的虽然是这个时代司空见惯的故事,然而它却提供了丰富的可供诠释和解读的角度:比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迁;比如“小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比如由混合使用职业演员和真实的工人牵出的,关于真实和虚构的界限问题,关于历史如何写就的问题;又或者,更普遍意义上的,时间的倏然流逝。  然而要说到《二十四城记》最特别的地方,我觉得在于它的影像所具
期刊
档案:  吴志强教授、博导  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建设部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  亚洲规划学院联合会主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同济大学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所长    吴志强教授有太多的头衔,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人疲惫不堪,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总是带着标志性的微笑出现,亲切而谦和。    上海采风:上海2010年世博园区规划是您最
期刊
冷    东京的地平线是冷的,站在东京街头,举目都是高耸的大楼,根本看不到地平线,即使有也被无特色可言、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建筑群遮断了。    大都市如纽约,香港,巴黎,伦敦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但这些城市毕竟还保留了很多历史建筑,以至城市在保持了历史记忆的同时,也拥有了建筑风格的多样、多变性,不像东京的街头给人千篇一律的印象,有如大小高低不一的火柴盒排在一起,就像日本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每个人举止一
期刊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梁太太教导葛薇龙:一个女人恋爱,惟有一桩事是该忌讳的,那就是:你爱人家,而人家不爱你,或是爱了你而把你扔了。  张爱玲也忌讳这一点。可现在有这么多女人,爱了不爱她的人,或者不能长相厮守的人,于是发展出一条奇怪的逻辑:我爱你,关你什么事?  爱的属性应该是非理性的吧,所以才有那么多闯入爱的禁区。如果让它默默发生,默默终结,大家都安然无恙,这倒是那条悲哀的逻辑造的福,只是很少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