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的宪政解读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m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蕴含了丰富的宪政内容,从宪政角度解读十七大报告更易于领会其精神实质。民主政治是十七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也是宪政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有利于人权保障。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宪政;民主政治;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与之相呼应,宪法修正案(四)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进宪法,政治文明建设从此有了法律保障。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因此,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今后中国政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政治文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汲取革命导师政治文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实际提出的政治建设主张。1844年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一书中将“集权制度和政治文明”列为单章,并指出政治文明涉及国家、政党、政治制度、宪法以及人民主权、公共权力、立法权、司法权和执行权力等方面。随后,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类文明的结构应当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行协调发展,人类才能真正沐浴文明之光辉、享受文明之成果。发展政治文明,即是更多地尊重与保护人的价值以及更合理地配置与控制政治权力及其资源。尊重和保护人的价值以及合理配置与控制政治权力正是现代宪政的精髓,这种天然的切合关系将政治文明与宪政文明[1]紧密联系起来:政治文明不但表现为宪政文明,而且通过宪政文明来予以实现。从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的内容来看,其蕴含了丰富的宪政文明内容,故有必要从宪政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进行解读。以此种方式解读报告,不但可以梳理它的内容,而且更易于领会其精神实质。
  
  一、民主政治
  
  宪政文明的基础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相对,是指以公民的权利为保障对象,以多数决定为运行规则,以法制为实施方式的一种政治形式。民主的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必须反映到政府的组成与基本运作之中” [1]。故执政党的报告必须讨论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形成执政党的民主思想和基本原则,以指导民主制度的运行。毫无疑问,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十七报告的重要内容。
  (一)政党建设
  政党作为社会各阶层人民利益的代表,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社会这一政治舞台获取国家权力。“政党制度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人民政治权利的充分实现,关系到宪政文明的有序运行”[2]。我国的政党制度出现过多党制、一党专制以及现行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历史的选择最能说明问题,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的政党制度。在多党合作制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之间、各民主党之间均为平等的友党关系,它们都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下共同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由宪法和法律所确定的,但历史表明,仅仅通过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并不能保证其始终是执政党。正如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改革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以及诱惑,这就要求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努力加强思想建设,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高素质的政党。报告从思想理论、执政能力、党内民主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六个方面论及党的建设。
  在反腐倡廉方面,报告回答了为什么需要反腐倡廉以及如何进行反腐倡廉的问题。实际上,腐败是权力的宠儿。因为权力容易异化,异化的权力极易滋生腐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3]。中国共产党不是圣人,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腐败不足为奇。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设计科学而有效的制度,从而防止权力异化,杜绝腐敗。打腐之力要重,斩腐之剑要快,“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形势喜人的情况下能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有如此清醒的认识,说明她始终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民主
  自由、平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争取自由和平等,民主制度应运而生。也就是说,民主政治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在政治文明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既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之主要价值是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宪政离不开民主。毛泽东亦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5]虽然毛泽东把民主政治与宪政等同起来有失偏颇,但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民主是宪政的重要内容。
  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就是主权在民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多数决策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程序正义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保护少数人的意见(即不报复打击)是区分真假民主的重要分界线。”[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政治,其既体现为制度也表现为过程。它是多数人的政治,是人民平等参与的政治,是有保障的、真实的民主政治。因为,宪政是民主政治实现的保障!宪政文明使人民意志上升为法律,从而实现民主政治,法律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民主的实现过程。宪政文明能够体现民主政治制度,促进政治民主化。宪法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以及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皆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体现。“没有宪政的支撑,民主易沦为非理性的党争,政治秩序与个人自由亦就无从保障;没有民主,宪政也就失去外部压力与动力而走向僵化,宪政原有的对政治权力的约束的意涵也就扭曲。”[6]
  中国共产党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因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毋容讳言,我国的民主土壤并不肥沃,公民的民主意识比较淡薄,所以民主政治并不完善,它需要长期的培育和发展。正因为如此,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报告从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服务性政府以及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三)依法治国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1999年宪法第修正案(三)增加了“中华人民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第三点小内容。
  虽然依法治国在报告中只有九句话,但是它的份量依然不轻。报告论述的内容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等方面。自邓不平提出“法制”以来,我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法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成。但是,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并非任何一种法律秩序都称得上是法治状态,法治有其特定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法治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变量,即标准可变。就现代社会来说,“法治的价值基础和取向至少应该包括:①法律必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必须是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并且以维护和促进全体人的综合利益为目标。②法律必须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③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④法律承认利益的多元化,对一切正当的利益施以无歧视性差别保护。”[7]从报告所论及的内容来看,我国的治国方略符合现代法治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取向。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看到了目前法治状况并不乐观,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法治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文化基础——理性文化的培育更需要时间。文化需要积累与沉淀,短时间内不能达成。科学精神、公民意识、权利和义务观念、平等和自由观念、社会契约观念都是理性文化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注重培育理性文化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法制宣传不但需要在普通公民中加大力度,更应该在公共权力机构中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因为公共权力在理性文化的熏陶下自觉遵守法律和依法行政是对普通公民最好的法制宣传。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8]人权是宪政运行的最终目的和归属,宪政文明的所有理念、制度以及权力结构模式,其价值指向都围绕人权保障展开。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标志着我国的人权保障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权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人所享有和应该享有的权利,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概念。“由于人的需求包括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因此,人权的内容也包括三个方面: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9]经济权利是基础,它是公民享有其他人权的条件,人只有衣食无忧的时候,才有体能和心情去关心政治和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从宪政角度讲是保障关注社会福利的“积极权利”,即第二代人权。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报告第五个内容谈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从标题看,“好”优于“快”,好是前提,快是方式,保障人权是结果。根据逻辑学原理,前提条件不能满足则得不出正确结论。如果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好”之前提条件,即使是火箭般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有悖于经济发展的初衷,都不利于保障人权。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认识上的错误,经济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广大人民本应该愉快地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但是却遭遇种种的不如愿与不满意,因此单纯追求快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10]马克思主义也认为,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有无穷弊端,中国共产党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改变这种现状。所幸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能总结过去的得与失,能及时地修正在改革开放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坚决不能动摇!报告紧紧围绕“好”进行论述,内容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可以这样认为,报告所论及的内容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以及生存格局。报告高瞻远瞩,体现了党对过去失误的反省和对未来的期望与信心。
  (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解决人民和生活问题。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建成和谐社会,必须努力进行各项社会建设。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当然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人民,社会建设自然应为了民生,从而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宗旨。所以,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化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社会建设必须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报告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資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报告全面而系统地指出了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皆是全社会最关心的内容,句句说到人民群众心坎里。
  改善民生,应该特别关注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也应该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农村民生问题得到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报告给农村传递出喜讯,该专题每个内容都论及农村。这说明党中央在改善民生问题上是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从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唯其如是,社会才能协调发展,人权保障才能真正实现。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979年,邓小平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时,首次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随着“翻两番”目标的实现,全国整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我们党又科学地提出了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五年过去了,为了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涉及经济建设。报告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同时,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全面总结与目标,它的最大魅力和意义在于它充分考虑和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将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都置于人的主体性之下,通过法制渠道保障人的自由与平等,赋予广大人民文明的政治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人权保障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权保障才能充分而全面地实现。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这句话不仅仅让与会代表们回味,更让全国人民倍受鼓舞无不欢欣。它不仅仅指出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未来奋斗的目标,更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开拓奋进的勇气和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定能实现,宪政建设定能取得丰硕成果,政治文明必定发展到更高阶段,举国人民定能共享和谐社会建设之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2]、[6]、[9]陈驰等:《宪政文明》,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第164页、第29页。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孙立坚 孙丕强 樊瑞庆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重印,第690页。
  [5] [7]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第443页、第334页。
  [8] 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10] 中共中央理论部宣传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注释:
  [1] 陈驰认为,宪政文明是人们在近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依托现代政治文明关于民主与法治的已有成果,以富含人类尊严和价值的宪法为设计蓝图,通过控制政治权力和保障人权的手段来实现政治文明所规定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的全面解放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
其他文献
摘要:  长期以来,建设工程合同的转包,一直是法律学术实务各界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本文主要从建设工程转包合同的概念,存在理由和意义出发,对建设工程转包的概念,本质属性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接合国际建设工程合同一些做法提出对建设工程转包的制约。  关键词:转包;承包商;法律规制    一、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转包:概念    对于工程合同转包,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
期刊
摘 要:我国《票据法》第36条规定了期后背书,但无论是涵义还是法律效力均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票据立法的规定,且条文存在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的现象;对“期后背书”应作论理解释,而不应局限于文义,故拒绝承兑和拒绝付款后所为的背书也应包括在内;期后背书仅具有普通债权转让的效力;票据立法应就该条作出修改完善,以避免理论和实践的混乱。  关键词:期后背书;票据权利;普通债权    票据是一种流通证券,它通过背
期刊
作者简介:余珊珊,华东政法大学2006级法律硕士。    一、我国反垄断诉讼制度的现状及公益诉讼的提出。    (一)反垄断诉讼制度的现状。    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法律的实施都要依靠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或法院的司法行为这两种方式或其中之一。“按照中国国务院的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有反垄断法的执法职责。”[1]《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规定的行政垄断行为,由实施该
期刊
摘 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远程法学教育是更多地培养创新性法律人才,特别是提高在职的法律工作者的素质的必然要求。但法学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法学教育,是法学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的一场革命。  关键词:网络教育;法学教育;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网络教育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以后带给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信息社会化而发展起来的,是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知识信
期刊
摘 要:海运保函法律地位、效力的不确定,并加之海运欺诈的影响,更使保函成为一个困扰理论和实务界且久争未决的棘手问题,因此,正确认识海运保函的法律性质及其法律效力,结合传统提单规则对海运保函的法律效力作明确的界定,是解决海运保函问题的关键。本文将主要针对装港保函,从主要航运国法律和国际法角度,结合判例分析保函的法律性质、效力和处理来讨论装港保函的相关问题。   关键字:海运保函;清洁提单;汉堡规则 
期刊
摘 要: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平等。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平等正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教育水平的比较,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实现城乡之间的教育平等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受教育权;平等;城乡差别    一、 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提出的,随后再具体化
期刊
摘要:  由于各国的继承法律制度深受本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涉外继承法律关系主要由各国的冲突法而非普遍适用的国际公约加以调整。我国现行的立法并不完善,存在着不全面、不合理等缺陷,今后的立法设计应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顺应国际立法潮流,满足处理案件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涉外继承;冲突法;立法    一、引言    法律上的继承指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之后,通过法律允许的方式接受被继承人所遗留财
期刊
摘 要:传统刑法强调有罪必罚,但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不考虑处罚的成本,以及处罚带来的其它负面后果,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的。刑事和解旨在恢复被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破坏,在一些轻微的刑事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是一种很好的轻缓化处理方式,符合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刑事和解;和谐社会;轻罪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好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刑事和解旨在恢复被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破
期刊
作者简介:  李为群,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  袁洪,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    摘要: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改革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刑事强制措施适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入手,对如何进行刑事强制措施改革进行了适当地阐述。  关键词:强制措施;制度改革;逮捕;取保候审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在理论上界定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
期刊
作者简介:郑真贤,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摘要:  刑事和解是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刑事思潮,对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围绕刑事和解制度移植过程中可能面对的与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的对立与冲突、被害人利益的司法保护以及刑事和解的负面作用等三个问题展开论述,提出解决途径的思考。  关键词:刑事和解;被害人    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即Vict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