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明诗八首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 雪
  像心里的朋友一个个拉出来从空中落下
  洁白、轻盈、柔软
  各有风姿
  令人心疼的
  飘飘斜斜向四处散落
  有的丢在少年,有的忘在乡间
  有的从指头上如烟缕散去
  我跟船而去,在江上看雪
  我以后的日子在江面上散开
  正如雪,入水行走
  悄无声息……
  虢国车马坑
  有马在。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躺着,一把骨头。
  我捏捏手臂上的肉,有五十多年在。
  还有谁在?
  有的捡陶片,有的发微信说这里有假虞灭虢
  机谋巧合,油灯燃尽黑夜
  大王旗倒毙,妻离子散
  还有谁在?
  一把骨头,躺着,
  像睡着,闭眼
  谁思?
  谁还在?
  诗 歌
  诗歌沿着我两条眉毛向后脑发展
  诗歌拥抱我每一根头发
  在每一块头皮上它撒下谷种
  诗歌在我的鼻孔里醒来
  醒来就迅速张起蓬帆
  顺流而下
  诗歌冲破我的嘴唇
  可以听到鸟声和太阳
  云彩向波浪打招呼的声音
  诗歌翻山越岭找到我的手脚
  它穿过天空发现我的眼睛
  明亮!像一块少见的玻璃
  甚至照出了它的胡须
  它两鬓斑白为了今天
  有一张喉咙好安排它露面
  诗歌流着泪靠在我肩膀上
  诗歌站在我耳朵上歌唱
  真 理
  我将全身的瓦片翻开,寻找一盏灯
  谁在我背后鲜花盛开?
  我曾经从树叶上屡次起飞
  我将手深深插进泥土
  这生命里最旺盛的一处泉水
  是谁,在一小包火柴中将我等待?
  我燃烧,将时间里的琴弦
  齐声拨响
  在一把大火中,我的白马出走
  现在我回家,灯光黯淡
  是谁在飞檐上将风铃高挂
  在眼中将瓦当重新安排?
  将逝去的呼吸声细数珍藏,我高举
  一支箫
  无人的旷野上,我的箫声
  一片呜咽
  但音乐从骨头里响起
  从骨头里升起的音乐让我飞翔,让我
  高空的眼睛看到大街上
  到处是我摔碎的家
  我被门槛的纽扣限制
  我不能说话,我开口就倒下无数篱笆!
  我只能站着不动
  时间纷纷从头发上飞走
  我当然爱惜自己的生命,我当然
  愿意一柄铁扇把我的
  星星从黑夜扇空
  这样我就开始谦卑、细小,可以
  被任何人装进衣袋
  乐观地带走
  但音乐从骨头里响起,太阳
  我在上下两排并紧的牙齿上熠熠发光
  我只能和头发并肩飞翔!我只能朝外
  伸出一只手
  像一场暴雨我暂时摸一下人类的家
  中 立
  厅堂中立。秋风中中立。竹林瑟瑟在山中中立。
  一生苍白漫长,在海啸与种菜中
  如何中立?
  在笑与不笑中频频中立,看见你
  我的兄弟,握手握的不重不轻
  生与死之间不偏不倚
  做,或者不做,或者干脆坐下
  手上的工作催你前行
  谁能中立写完一生的诗章?
  我不行,悒悒向西
  更多人走得更加混沌……
  风 铃
  我喜欢风铃
  我喜欢风铃叮叮当当一片空荡的声音
  我喜欢风铃左靠右晃屋檐下一种不稳定的身影
  我喜欢风铃被斜阳照亮闲暇说话或干脆一言不发
  我也喜欢暗中的风铃、门廊下紧张的风铃
  宝塔上高挑寂寞
  和孩子手中被拎着的风铃
  路上的狗、沙漠上难看的骆驼颈项下倔强的风铃
  风沙越大,它说话越响
  声音是它的命。
  我喜欢风铃
  我喜欢敲打宁静的风铃
  坐在孤寂的家里,停下来和岁月相依相伴的风铃
  应该听一点声音、应该有一挂风铃
  应该有一些眼睛从风铃出发
  或者与风铃结伴而行
  奠
  有一种悲哀我已经离开
  我的泪水忘记了纪念
  我坐在宁静的空白当中
  我好像是一支秋后的芦苇
  头顶开满了轻柔的白花
  我和空白相亲相爱
  等待冬天到来
  那遥远遥远又逐渐接近的
  是一盏亲切的什么形式的灯呢?
  摇晃我小镇上简朴的后院
  恍惚睁开他
  已经走远的两只眼睛
  【作者简介】梁晓明,中国先锋诗歌代表诗人。1988年创办中国先锋诗刊《北回归线》。1994年获《人民文学》建国四十五周年诗歌奖。多次赴歐洲、日本等地参加诗歌交流活动。2017年获第三届华语春晚中国新诗“百年百位诗人”。出版诗集《开篇》《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等。
其他文献
流泪的土地  父辈匍匐在土地上的姿势  已延续成几代人的历史  又被多少代人翻版  一如一部古籍  几代人读出浑浊的泪  读得的价值就在于  获取了苦涩的生存  后来总觉得太薄了点儿  于是就添进一些沉重的记载  象把血和泪当成传说储进书页之类  最终是将先辈们的信念  一一叠积成  新版本的书脊  后人们重新去翻读土地的时候  泪水就会从灵魂深处蜂涌而出  当土地上生长出许多幸福的欲望  才知道
期刊
对于“八零后”或者更年轻的读者而言,长篇小说《马兰花》具有一种新鲜而又真切的代入感。那些曾被父辈和祖辈们讲述过的苦难人生和荒诞岁月,经由作家的精心构思和准确描摹,一代人的生动形象、一时代的基本状貌便跃然纸上了。事实上,我的母亲曾多次讲述过她们那代人的遭际,其中的恐惧、无奈和悲苦与《马兰花》中所写的情景并无二致,因此,我在阅读过程中很快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家直言,这是一部用以“回报母亲”的小说
期刊
选择了小说,就像你在马群里挑中了一匹好马,但如何让它成为你坐下良驹,驮你三山五岳、江河万里,看遍世间好景,实在是件很难的事。我希望可以拥有理瑭丁真的珍珠那样的小马儿,乖巧可爱,驾驭起来得心应手,但我没有。所以,踯躅不安失魂落魄的時候远比胸有成竹下笔有神的时候多得太多,故时常感到无力和沮丧。  不过《我是更嘎》倒是完成得很快。  写得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初次尝试用这种“独白”的方式来完成小说,顺
期刊
《文心雕龙》自成书以来一直是文人学者研读的对象,枢纽论部分作为其理论之精华,成为历代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所谓“枢纽”,即《文心雕龙》的总论或总纲,应当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本思想与指导写作的总原则,体现出刘勰对“文”的根本认识与如何进行写作的识见。然而对于此,龙学界亦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勰之“枢纽”是否为五篇?他们之间的关系、地位又是如何?成为龙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文心雕龙〉枢纽论新探》
期刊
小说《我叫更嘎》分别以更嘎、尼玛拉旦和仁钦三位个人视角,以自我描述和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因特殊原因从出生就生活在内地大城市的藏族孩子在八岁时回归高原,寻找自我,认同民族身份的故事。  小说以“我叫更嘎”为题,意图明显,这是一种强调,也是一种暗喻。名字是一种符号,它也是一种身份的标签。“我叫更嘎”,是一种对自我的强调和某种身份的认同,对于小主人公更嘎来说,“我叫更嘎”这是确定的,即使我一度不是“
期刊
每个人、每本书都有一个灵魂,书店是一群灵魂的集聚空间。走进书店之门,可以跟喜欢的灵魂对话、交流乃至认识一些新的、有趣的灵魂,我们在尘世上就不会感到寂寞和虚空。  身为一名图书编辑,在几何书店未营业之前,我常到西宁历史久、规模大的大十字新华书店、西宁书城买书、看书,省内外作家的新书首发式和分享会也几乎在这里举办。那时候它们两家书店是全西宁最大最好的书店,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首选的书香之地。  近些年,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如一件尘封已久的珍贵文物,被学界挖掘了出来,成为争相阅读的书籍,一时间竟有“不读《围城》,枉为读书人”的说法,各路媒体记者前去采访钱钟书,想向人们介绍一个学者之外“围城故事”之中的钱钟书,钱先生一一拒绝,理由是“吃了鸡蛋就好,何必去了解下蛋的老母鸡”,这属于典型的“钱氏幽默”,钱先生自然明白知人论世的意义。或许是对“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观念的尊崇,
期刊
【编者的话】  唐明是青海省屈指可数的儿童文学作家,长期在西陲重镇格尔木从事文学工作。近年来,她立足于青海西部的人文风情及自身经历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她的文章视角很低,故而显得世界很大。她的洞察力中既有孩童的好奇,又有成人的悲怆和智慧。其文章总是在隽永的诗意中透出深沉的暖意。《我叫更嘎》沿袭了唐明一贯的创作风格,独特的布局使整篇故事呈现出跳跃的节奏,与儿童的心路历程非常吻合。故事用双线回归的
期刊
1  白昼的太阳安静地悬挂在头顶  小贩与三轮车  来来往往逛街人的声音  从未安静  一条短短的不足百米的巷子  突然让我触摸到这个城市许多发黄的记忆  一个小孩从面前兴冲冲地跑过  远去的时间潮水  溅湿了我的衣襟一角  在白昼里反复念叨明月二字  这个城市以前长满了大树  月亮常常美麗地出现在树梢  树下散落着不多的几户人家  月亮时常一览无余地照在这个小城的面庞上  后来的一条巷子  多出
期刊
我在西宁城中区一小区内住了近六个年头,但我始终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融入这座城市,也始终不能与它达成休戚相关的亲近和默契,因而我常常自诩为“外乡人”。我的故乡是傍河而依的贵德,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是草原小镇恰卜恰,西宁仅仅是我周末涉足的一个“驿站”。对于它,我所有的感知、体验、认同以及情感,皆来自久远或清晰或模糊的往事记忆。当我以“一种小地方的人的谨慎”(波兰诗人米沃什语),试图对它做一次钩隐抉微时,才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