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击法受道家四法则制约,因而它的“技击法则”是: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以柔克刚,柔化刚发;
圆中求点,曲中求直;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借力打力,合力(气)共振。
其具体的运用须结合架势中的招法。每招势之中又含有八门劲法。八门劲法即、、挤、按、采、、肘、靠。还有武派太极拳所特有的两个四字诀,即:擎、引、松、放与敷、盖、对、吞以及拧、裹、躜、翻、崩、弹、抖、擞、惊、炸等分争劲。再加上“阴阳合道的呼吸法”,把以上的法和劲运用在每一个招势之中去,还要合乎技击法则,才是武派太极拳的技击法。
技击法则如下:
以静制动 后发制人
道家四法则是“抱取守无”,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是四法则“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从道家哲学的辨证法而言,以静制动的“以”字本身就是“阳动”。以静制动就是用静观其变的方法去迎接变化并制止变化。后发制人是应其变并制其人。所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步骤,即用无为的方法,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以柔克刚 柔化刚发
以柔克刚,柔化刚发仍然是无为而治的法则。用柔是手段(方法),克刚是目的;柔化是方法,刚发是目的。因此,要求应敌之时用轻灵圆活,神奇奥妙之法,或“舍己从人”,或“引进落空”,因敌为法,化而发之。而不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用蛮力去对抗。不主动进攻,不等于不进攻。柔化本身就是后发的前提,没有发(攻)亦勿须化矣!“柔”是为了走化。化解中内含蓄力,方为不丢。蓄力是刚发的条件。概括而言,即用阴柔的方法去破解对手的阳刚性的进攻,再用蓄力后的刚劲去打击失势的敌人。
圆中求点 曲中求直。
圆的基础是四法则抱取守无的“抱”字。“抱”就是“抱一”圆中求点:圆者曲蓄而多变,曲是圆的弧,弧终而点现。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形势是螺旋运动。螺旋运动有两个基本的力:一个是离心力,一个是向心力。离心力为开,向心力为合,离心力与向心力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以“太极本劲,运动走螺旋”来概括太极拳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比较形象。是太极拳的专用字。劲是八门劲法的基础,就是太极的圆。太极圆其大无外(垠),其小无内。我们不妨给它下一个现代的定义:是向心力制约下的离心力,离心力制约下的向心力,或者向心力与离心力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在运动筋骨法中,笔者已经谈到拔背是劲的基础。“动牵往来气贴背”则是劲的具体应用。
曲中求直:一般人对此理解为:曲是化解,直是发放。这种理解不完全正确。因为太极拳是“阴阳相济”的,故以攻防而言,有时防是为了攻,有时防就是攻。因此有“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相兼”之说。再者说太极拳并没有直线运动,其任何招法都是“螺旋运动”。以一般直拳而言,是仰拳出,变正拳。“圆中寓方”的“方”也不是直的。
什么是曲中求直呢?以自身而言,“直”是螺旋运动旋转中轴心的轴向推进力与曲线进击时的径向力。以打手双方而言,则是两人交手时“我之施命之脉,对准彼之受命之脉”。换言之,即进招时“无论从任何角度都必须打击或牵动彼之重心”。这是其一。其二,旋转中产生的渐开线(抛物线)相对而言是直的,也就是螺旋运动发放时的离心力。打手中的、采、等手法便是打手中离心力在各个不同角度上的应用。但必须清楚,武派太极拳是以“混元功为基础”,因此发放时不是单一的劲,说是离心力也是相对而言的。
师祖阎志高先生所传的谱中,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辋辋着地、辐辐出力”之论,便是说明腰与四肢“守中抱一”在螺旋运动中的关系:腰是轮的轴心,四肢是出力的辐,直是曲进的径,曲进的径便是出力的辐。辐支撑着辋,辐是直的,辋是曲的。曲是圆运动的“弧”,直是圆运动的“径”。两者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互相作用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曲求其力混,混者善变,变化使人莫测,故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直求点刚,刚利于贯穿。直是求顺,是径向力而不是方;曲是多曲线的混元劲,而不是单纯指圆。曲中求直与圆中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螺旋运动中“化与发”的必然形势与空间条件。
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
无过,是不顶不抗;不及,是不偏不丢。随曲,是顺势而去,为“舍己从人”;就伸,是借力而牵,为“引进落空”。此两者为一反一正,就是随彼之曲,我就之以伸。彼曲为,我顺彼而伸为挤。按此理解,其中需有一个“暗势”,即反其道之义。可随伸就曲:彼伸为按,顺彼伸我曲为。前者为挤破,后者为破按。
总之,都不外乎“舍己从人”和“引进落空”。舍己从人是挤、肘、靠,引进落空为、采、。但是,无论是舍己从人还是引进落空,都必须是“无过不及”,即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是“守中”,内外相合是“抱一”。所以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是太极拳形、神、意、气的运动法则,而非招法。
借力打力 合力共振
借力,一般是指“引进落空合即出”而言,为常法。借力之法有二:一是顺其力,物来顺应;二是逆其力,认定准头而去。顺其力用“活似车轮”的旋转力,逆其力则用“立如平准”的杠杆力。活似车轮,是离心力与向心力;立如平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活似车轮也有“逆其力”,立如平准也有“顺其力”,所以有常有权。
至柔说者认为“逆其力为顶”。其实不然,逆并非顶抗,而是“认定准头而去”(见《四字密诀》);顺其力也并非单纯走化,仍是“引进落空合即出”。顺其力是逢实而引,逆其力是以实击虚。总之,逆、顺均需借力打力。
合力共振:借力为窍,合力为妙,窍是有形之法,妙是无形之气。有形的法窍于曲蓄之力,曲蓄之力赖于无形之气。有形者动牵往来为窍,无形者一气鼓铸为妙。鼓铸者必须善用“五内之气”,方能有突爆之功,突爆又必须共振。所谓共振即善合彼之气,使彼我之气共振。
以上所谈为技击法则。至于技击法,它包括两个八法,与五字声呼吸法(或八字声)运用到太极拳的招式之中,还得合乎以上的法则,才是武派太极拳的技击法。如果详细研究,必须从架势的实作运用中进行拆解,才能说明它常用的人体运动力学及武派拳法的技击特点与三法的互相作用。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以柔克刚,柔化刚发;
圆中求点,曲中求直;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借力打力,合力(气)共振。
其具体的运用须结合架势中的招法。每招势之中又含有八门劲法。八门劲法即、、挤、按、采、、肘、靠。还有武派太极拳所特有的两个四字诀,即:擎、引、松、放与敷、盖、对、吞以及拧、裹、躜、翻、崩、弹、抖、擞、惊、炸等分争劲。再加上“阴阳合道的呼吸法”,把以上的法和劲运用在每一个招势之中去,还要合乎技击法则,才是武派太极拳的技击法。
技击法则如下:
以静制动 后发制人
道家四法则是“抱取守无”,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是四法则“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从道家哲学的辨证法而言,以静制动的“以”字本身就是“阳动”。以静制动就是用静观其变的方法去迎接变化并制止变化。后发制人是应其变并制其人。所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步骤,即用无为的方法,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以柔克刚 柔化刚发
以柔克刚,柔化刚发仍然是无为而治的法则。用柔是手段(方法),克刚是目的;柔化是方法,刚发是目的。因此,要求应敌之时用轻灵圆活,神奇奥妙之法,或“舍己从人”,或“引进落空”,因敌为法,化而发之。而不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用蛮力去对抗。不主动进攻,不等于不进攻。柔化本身就是后发的前提,没有发(攻)亦勿须化矣!“柔”是为了走化。化解中内含蓄力,方为不丢。蓄力是刚发的条件。概括而言,即用阴柔的方法去破解对手的阳刚性的进攻,再用蓄力后的刚劲去打击失势的敌人。
圆中求点 曲中求直。
圆的基础是四法则抱取守无的“抱”字。“抱”就是“抱一”圆中求点:圆者曲蓄而多变,曲是圆的弧,弧终而点现。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形势是螺旋运动。螺旋运动有两个基本的力:一个是离心力,一个是向心力。离心力为开,向心力为合,离心力与向心力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以“太极本劲,运动走螺旋”来概括太极拳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比较形象。是太极拳的专用字。劲是八门劲法的基础,就是太极的圆。太极圆其大无外(垠),其小无内。我们不妨给它下一个现代的定义:是向心力制约下的离心力,离心力制约下的向心力,或者向心力与离心力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在运动筋骨法中,笔者已经谈到拔背是劲的基础。“动牵往来气贴背”则是劲的具体应用。
曲中求直:一般人对此理解为:曲是化解,直是发放。这种理解不完全正确。因为太极拳是“阴阳相济”的,故以攻防而言,有时防是为了攻,有时防就是攻。因此有“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相兼”之说。再者说太极拳并没有直线运动,其任何招法都是“螺旋运动”。以一般直拳而言,是仰拳出,变正拳。“圆中寓方”的“方”也不是直的。
什么是曲中求直呢?以自身而言,“直”是螺旋运动旋转中轴心的轴向推进力与曲线进击时的径向力。以打手双方而言,则是两人交手时“我之施命之脉,对准彼之受命之脉”。换言之,即进招时“无论从任何角度都必须打击或牵动彼之重心”。这是其一。其二,旋转中产生的渐开线(抛物线)相对而言是直的,也就是螺旋运动发放时的离心力。打手中的、采、等手法便是打手中离心力在各个不同角度上的应用。但必须清楚,武派太极拳是以“混元功为基础”,因此发放时不是单一的劲,说是离心力也是相对而言的。
师祖阎志高先生所传的谱中,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辋辋着地、辐辐出力”之论,便是说明腰与四肢“守中抱一”在螺旋运动中的关系:腰是轮的轴心,四肢是出力的辐,直是曲进的径,曲进的径便是出力的辐。辐支撑着辋,辐是直的,辋是曲的。曲是圆运动的“弧”,直是圆运动的“径”。两者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互相作用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曲求其力混,混者善变,变化使人莫测,故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直求点刚,刚利于贯穿。直是求顺,是径向力而不是方;曲是多曲线的混元劲,而不是单纯指圆。曲中求直与圆中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螺旋运动中“化与发”的必然形势与空间条件。
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
无过,是不顶不抗;不及,是不偏不丢。随曲,是顺势而去,为“舍己从人”;就伸,是借力而牵,为“引进落空”。此两者为一反一正,就是随彼之曲,我就之以伸。彼曲为,我顺彼而伸为挤。按此理解,其中需有一个“暗势”,即反其道之义。可随伸就曲:彼伸为按,顺彼伸我曲为。前者为挤破,后者为破按。
总之,都不外乎“舍己从人”和“引进落空”。舍己从人是挤、肘、靠,引进落空为、采、。但是,无论是舍己从人还是引进落空,都必须是“无过不及”,即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是“守中”,内外相合是“抱一”。所以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是太极拳形、神、意、气的运动法则,而非招法。
借力打力 合力共振
借力,一般是指“引进落空合即出”而言,为常法。借力之法有二:一是顺其力,物来顺应;二是逆其力,认定准头而去。顺其力用“活似车轮”的旋转力,逆其力则用“立如平准”的杠杆力。活似车轮,是离心力与向心力;立如平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活似车轮也有“逆其力”,立如平准也有“顺其力”,所以有常有权。
至柔说者认为“逆其力为顶”。其实不然,逆并非顶抗,而是“认定准头而去”(见《四字密诀》);顺其力也并非单纯走化,仍是“引进落空合即出”。顺其力是逢实而引,逆其力是以实击虚。总之,逆、顺均需借力打力。
合力共振:借力为窍,合力为妙,窍是有形之法,妙是无形之气。有形的法窍于曲蓄之力,曲蓄之力赖于无形之气。有形者动牵往来为窍,无形者一气鼓铸为妙。鼓铸者必须善用“五内之气”,方能有突爆之功,突爆又必须共振。所谓共振即善合彼之气,使彼我之气共振。
以上所谈为技击法则。至于技击法,它包括两个八法,与五字声呼吸法(或八字声)运用到太极拳的招式之中,还得合乎以上的法则,才是武派太极拳的技击法。如果详细研究,必须从架势的实作运用中进行拆解,才能说明它常用的人体运动力学及武派拳法的技击特点与三法的互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