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的花儿在你的妙笔下绽放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花儿,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美丽、芳香、温馨等词语,的确如此,花儿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愉悦了我们的心情。富丽堂皇的牡丹,绚丽多姿的玫瑰,笑靥如月的迎春,清香缕缕的蔷薇,千姿百态、晶莹璀璨的花儿,一朵朵、一枝枝、一丛丛、一簇簇,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妙。我们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妙笔生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花儿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细致的观察
  
  要抓住花儿的特点进行观察,如花儿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种类不同,特点各异。即使一种花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也会有所区别。如红色就有浅红、深红、火红之分,不细致的观察是难以写准确的。如《梅花》片段:梅花的枝干千姿百态,有的像蜿蜒的长龙,有的像展翅的雄鹰,有的像可爱的珊瑚。梅花有五片花瓣,它的花蕊是一丝一丝的,上面有一个比芝麻还要小的小点,有点像蜗牛的小触角,真好看!小作者真是个会观察的好孩子,写的真实有趣。
  
  二、生动细腻的描写
  
  描写花儿的时候要恰当地运用好语言,锤炼好字句,还要适当运用一些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把花儿写得生动而传神。如《杏花》片段:杏花笑盈盈地开放了,它们睁开了眼睛,张望着这个神奇的世界。山坡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这些杏花有的含苞待放,像刚学会笑的娃娃,咧着小嘴;有的完全开放,像害羞少女的脸蛋,红扑扑、亮晶晶。这段话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杏花初放的美景,生动形象。
  
  三、抒发自己的感情
  
  写物的文章也要有丰富的情感,也要学会借物抒情。感情的表达在作文中相当重要,文章如果缺少了感情就变得枯燥无味了。要从花儿的身上联想到像花儿一样的人,既要表达出对花儿的喜爱之情,也要流露出你对像花儿一样的人的敬仰之意,这样的文章才有活力,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美丽的荷花》片段:美丽的荷花在开心地舞蹈,香味随风飘荡,沁人心脾。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呀,你那高贵典雅的品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段话不仅表达了对荷花品质的敬仰,感情流露也十分自然。■
其他文献
摘 要:儿歌之所以吸引、感染幼儿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童趣美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儿歌 幼儿 艺术魅力     儿歌,是指流传于低幼儿中间,主要供学龄前儿童欣赏吟唱的一种短歌,它是幼儿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被称为“天籁之音”。当婴儿尚在襁褓之中时,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歌谣的内容他们可能并不理解,但那甜美动听的语音、舒缓和谐的节奏却可以给他们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期刊
梅花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傲霜斗寒,凛然怒放于雪虐风冽,百花衰谢,寒凝大地之际;它冰肌玉骨,横斜疏瘦,国色天香,韵胜格定。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梅花的形象比比皆是,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厚重的内涵和底蕴。概括起来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一、梅花是高洁情操、理想人格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里梅花作为美的化身,作为一种高洁情操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她是我们民族精神品格的生动映现和真实投影。在众多
期刊
情感是一个人认真干好一项工作的内驱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是上好每堂课的关键。语文教材,由其独特的人文性、情感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以此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心中那根易感易动的弦,唤起他们心中的感动,从而体现情感的驱动力,真正发挥学科的教育功能呢?    一、首先教师自身要“带情”    
期刊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既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又是一位进步爱国、有正义感的民主战士。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对黑暗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但思想中又充满矛盾。因而当1927年中国南方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大地陷于血海之中时,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不能不感到迷惘、彷徨、苦闷。他说自己“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
期刊
摘 要: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才,集诗人、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僧人、革命者于一身。他短暂的人生充满了离奇的经历,尤其是信仰与情感之间的抉择与纠结,引发人们深长的思索。而他的诗歌与小说创作,也具有不可忽略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坎坷身世 情感纠葛 传奇色彩 文学成就    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才,集诗人、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僧人、革命者于一身。他不僧不俗,亦衫亦履,他的人生有如鸾漂
期刊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能禅悟的并不多。  回顾自己十多年的教学之路,我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有时却
期刊
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过程本应该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色彩斑斓、血肉饱满、情韵十足的。但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写作文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事。学生的失败,证明了我们教学的失败。作文的过程永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认为培养写作欲望,提高写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前者是“厚积”,后者是“薄发”,积累的厚度决定着薄发的表现力。    一、厚积    怎
期刊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福楼拜与他的几位朋友聚会的场景。  第三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都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关: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举世闻名的文学艺术家。他们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学习他们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同时,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学习群体人物的写法。2.了解人
期刊
中国古代神话有所谓“千里眼”、“顺风耳”的神人神技。“顺风耳”即听力之最。教师要一双“顺风耳”做什么?去“倾听”学生的课堂反应啊。要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做出教学上的相应调整),教师就得放下身段,细心“倾听”,虚心整改,让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一、“倾听”是一种教学态度,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    有的教师会因为课堂嘈杂、吵闹而放弃“倾听”;有的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发言随意、无聊而放弃“倾听”。有
期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心态。在众多的咏竹作品中,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咏竹诗或抒写自己的情志、或阐明创作理念,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