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注册资本调整对社会影响的调研报告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公司法》取消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要求,对市场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也直接影响刑法上虚假注册资本罪的认定。本调研报告通过对近几年虚假注册资本犯罪行为的对比分析,结合目前公司法修改对相关法律罪名、市场交易风险、司法工作的影响,提出应对注册资本调整所造成影响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公司法 注册资本 虚假注册资本罪
  作者簡介:张思武,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尹金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092-02
  新《公司法》于2014年3月1日正式实施,修改的一大亮点之一便是关于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一系列调整,如除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决定外,取消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要求。现代公司法理论认为,发起人、公司资本和公司章程是组成公司的三大要素。尤其就公司资本而言,其既是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公司对其经营后果负责的责任财产,同时也是衡量公司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要依据。 刑法中关于注册资本的罪名主要是虚假注册资本罪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公司法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类行为特别是虚假注册资本罪与非罪的认定。市南区作为青岛市的经济龙头区,其企业发展的特点既有青岛市的普遍性特征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虚假注册资本案件规律分析
  2002年至2014年6月间,市南区检察院共办理虚假注册资本12件14人,通过分析案情, 此类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从犯罪行为具体表现上看,犯罪成本低,线索发现难,具有行为隐蔽性。法经济学的有限理性认为,个人会本着成本节约和合理使用的原则去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 虚报注册资本犯罪行为人在公司设立之初都明知自己无符合规定的资金,但90%都会通过借款或通过专业的咨询代理公司筹集所需注册资金,以实打实的货币资金进行验资,在骗取验资证明后的几天内甚至当天便将钱转走。而验资机构仅能通过行为人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验证,不能获知行为人验资所用资金的来源等具体信息,导致犯罪嫌疑人外在行为的“合理性”掩盖了内在目的的不正当性。
  二是从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上看,易增加市场交易风险,诱发其他犯罪行为。我院办理的案件中,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犯罪行为人成立公司并非是最终目的,通过公司形式实施其他经济犯罪行为才是其初衷。如我院办理的张某某案,其在无注册资金的情况下,指使他人为其操作验资,骗取了银行进账单及验资证明,取得青岛婧清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公司登记,其后便在该公司的“幌子”下实施诈骗行为,骗取杨立某各项款项共计人民币405.875万元。该案中,张某某实施虚报注册资本的犯罪行为并非因《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门槛过高,自身想正经做生意而无奈采取虚假验资的手段骗取工商登记,而是为其实施进一步的犯罪行为增加“胜利筹码”。
  三是从犯罪目的上看,原因呈现复杂化,单一目的与多重目的交叉存在。我院办理的多起虚假注册资本罪中,虚假注册资本行为东窗事发的原因都是因为有民事纠纷给交易方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或存在诈骗等其他犯罪行为,如办理的高某某虚假注册资本案,便是通过其虚假注册资本所设立的青岛众合集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以签订合同、开具空头支票等方式骗取山东世荣国际物流运输代理公司与其进行业务往来,造成举报人经济损失80余万元人民币后案发。
  二、公司注册资本制度调整对刑法相关罪名的影响分析
  虚假注册资本设立的基础是旧《公司法》所规定的最低法定资本制度。《公司法》对注册资本制度的规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此情况下,关于虚假注册资本罪的“去与留”引起了学术界及实务界的讨论。关于此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该罪名保护的法益是国家对于企业、公司的管理秩序。新《公司法》对于注册资本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公司法立法理念的转变,即由迷信资本信用转向崇尚资产信用、由侧重交易安全转向注重交易效率、由依赖行政干预转向尊重公司自治。 因此,经济环境的变化让此类罪名所保护的法益变得没有必要性,取消该类罪名已然是时间问题。在刑法进行修改之前,可以对该种行为做无犯罪化处理。
  一种观点认为,该罪名不仅保护了国家对于企业、公司的管理秩序,还体现了对公司财产的保护,进而是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这种观点基于的前提是公司的注册资本与公司对于债权人保护的能力是直接对等的关系。作为公司实力的基本担保,虽然新《公司法》不再要求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设立公司变得越发简单,但交易双方特别是在公司设立之初的交易过程中,多数将公司注册资本的大小作为判断该公司实力的一项标准,因此,此行为仍有其“利益”所在,该罪名还能发挥其有效的规制作用。
  再一种观点则认为,《公司法》关于注册资本的调整是以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基本的经济前提。《公司法》的修改体现了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向世界接轨,但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来看,中国的市场信用体系并不健全,市场交易中的欺诈等行为一直处于屡禁不止的状态。取消对注册资本的一系列要求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一项大胆的改革与尝试。鉴于对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的客观总结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预测,应根据《公司法》的修改对该类罪名进行适当调整,换言之,应当根据“欺诈”行为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大小,定罪量刑,而不能轻易删除该罪名。
  对此问题,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背景下,我国刑事立法更加注重犯罪预防而非对犯罪的惩罚。 因此,一是从侵犯客体来看,虚假注册资本侵犯的是国家对于企业、公司登记管理制度和公司的自身的财产权,但偏重国家公司登记管理制度。因为虚报注册资本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公司经营的亏损,没有直接侵犯到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不宜把债权人利益看作是法益的一部分。 注册资本制度调整后,对于没有最低资本额要求的行为,不再以虚假注册资本罪定罪处罚。二是从法的执法成本及执行者的能力来看,运用刑法调控手段的基本前提是穷尽了刑法以外的其他手段,这体现了对刑法资源高效运用的价值追求,也再次证明了刑法调整范围紧缩性。刑法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资源一样,也是有限的,任何一个犯罪嫌疑人启动刑事司法程序都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 不仅包含侦查起诉等时间成本,还有建立看守所、侦查人员工作等经济成本。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过宽的刑法规制范围会造成没必要的资源浪费。从帕累托最优来考虑,如果不减少对一些行为刑法规制的情况下,不可能会增加对其他犯罪行为的规制。有限的资源需要用在刀刃上才能实现其最佳利用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虚假注册资本犯罪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性也相应淡化,根据现在经济发展程度,其虽然还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并不能以此否认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社会危害性逐渐变弱。三是从现行法律法规来看,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解释》,明确了《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只适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也就是说,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实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26类公司外,对申请公司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一般不得以虚报注册资本罪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严格依法办理虚报注册资本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也相继做出了具体的指示要求。但结合新《公司法》第一百九十八条和第二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分析,在新公司法实施的背景下,仍然会发生虚报注册资本的行为。如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为在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其仍有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可能性,可见,虚假注册资本罪名仍有存在的必要性。综上,对于虚假注册资本该罪名要区别对待犯罪对象,不能一概而论。   三、司法机关应对注册资本调整的举措
  一是强化各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明确行政机关和司法救济的职责分工,赋予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公司资本的知情权和调查请求权,当事人既可通过有效途径自行查询和核实公司资本认缴和实缴情况,也可请求登记机关和司法机关依职权展开调查。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管执法中发现市场主体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履行职责,严厉惩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依法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和退出行为监管的同时,要强化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大力推進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执法,加强对各类商品市场(包括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规范管理。 检察机关对于涉企的经济犯罪,应与各相关职能机关建立涉企案件快速反应、快速协调、妥善处理机制,努力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使涉及企业的犯罪活动得到明显遏制。
  二是推动多部门联合审批机制的落实。旧有制度下,创办一个企业要先到主要部门取得行政许可证,才能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这就是所谓“先证后照”。这次改革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创业者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要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向主管部门申请。在等待许可期间,创业者可以着手开展一些筹备工作,这就为企业先期发展争取时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处于转型的发展阶段,审批环节应推进多证联办,在政府牵头下,工商部门与质监部门、税务部门、公安部门、统计部门和人民银行对接,实现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证件联办。同时也期待政策出台细则废除一些与前置后置审批无关的制度。
  三是推动司法机关之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通知》中指出各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应当加强工作联席,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主动征求意见,共同研究案件定性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因此,建议在公安、检察机关、法院之间针对此类案件的办理,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共同探讨办理此类案件的有效途径及方式,及时了解掌握虚假注册资本案件的犯罪行为态势,以便统一执法标准。
  注释:
  黄畅.公司注册资本不实及其责任承担;晟典律师事务所.晟典律师评论.2007(1).民法院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1 页.
  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张淑芬.论虚报注册资本罪的非犯罪化.长沙大学学报.2014(1).
  卢建平.公司注册门槛降低对刑法的挑战———兼论市场经济格局中的刑法谦抑.法治研究.2014(1).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解读三 ,访问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
  潘文富,赵玲.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与展望.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其他文献
摘 要 根据中央政法委制定的政法[2005]9号文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第二条规定,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指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信访案件。本文则以法院涉法涉诉信访现状为立足点,对建立完善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提出一些想法,为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法院信访 涉法涉诉 信访案件  作者简介:崔白洁、虞玲艳,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
摘 要 北京大学苏力教授在1996年出版了文集《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一时成为热议的话题,该书对法学界认识形成很大的冲击。本文认为书中所提 “本土资源”的利用对于基层司法机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文化、传统存在差异,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根植于当地文化的活的规则,所以各基层司法机关在文化建设中可以从当地的“本土资源”中汲取养分,形成特色司法文化。同时本文也尝试论述本地特
摘 要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与司法机关,其贯彻和落实有关执政党制定的各项公共政策是其开展工作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现有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检察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公共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不能完全贴合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已检调对接工作为例,应把握刑事诉讼法修改这一机遇,加强队伍建设与部门配合,有效落实公共政策。  关键词 公共政策 大调解 检调对接 刑诉法  作者简介:李良、赵群,
摘 要 关于死刑的存废是近几十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国学界,实务届乃至社会中探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废除了13个死刑罪名,又掀起了我国新一轮死刑存废的热烈讨论,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尤其对现阶段我国死刑制度的宪法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本文从死刑与生命权的关系角度出发,试通过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宪法对生命权的保护从何体现?如何理解死刑在宪法中的体现?死刑制度与保
摘要本文以国际私法公平与正义之核心价值取向为视角,分析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缺陷,提出解决缺陷的方法,并对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施行后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提出了相关见解。  关键词公共秩序保留 价值取向 涉外民事关系  作者简介:邱威棋,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律系2008届法学专业在读。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036-0
摘 要 当前,我国不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死刑不引渡”原则主要是指根据请求方法律,被请求引渡人可能因引渡请求所针对的犯罪被判处死刑,除非请求方作出被请求方认为足够的保证不判处死刑,或者在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不执行死刑”,否则,被请求方“应当拒绝引渡”。在赖昌星一案中,由于加拿大不信任中国的死刑状况及外交照会,导致赖昌星不能成功引渡回国。从这个案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和中国的法治在某些方
摘 要 根据村民自治制度的设计,村民会议是村级最高决策形式,但是,在很多地区村民会议难以发挥作用,而村民代表会议正在取代村民会议成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那么,村民代表的选举就至关重要了,他们的选举不仅要符合法律的条件,而且还要符合一般的道德标准,否则其权力的运用以及其做出的决定会对村庄民主造成重大的损害。同时也会给村民自治带来负面影响。要克服上述困境,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
摘 要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纲要”课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需要遵循目的性、典型性、真实性、系统性、时效性、教育性等原则精选案例,并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其他环节,方能达到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 “纲要”课 案例 选择 原则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ZD-114)。 
摘 要 本文指出,在我国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是庭审方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控辩举证的审判方式要求证人出庭,这样才能使法庭能够直接审查证人的作证资格,证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主客观因素对证人作证的影响,以便辨别证言的真伪。另外,面对反对自己的证人并进行质询,也是国际上普遍确认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一现象的
摘 要 互联网的普及与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网络购物业已成为一种常态,其凭借简单、快捷、方便及受众广泛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在此情况下通过网络购物双重性去分析如何更好的维护消费者权益就显得意义尤为重大。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细化消费者权益、强化经营者义务及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等方面均以健全了旧法的不足。特别是其25条明示了消费者享有七日后悔权,使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