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在于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但当今的学校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里面有各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追问、反思。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深有感触,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当然,这并不是说学校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很多学校意识到了,也有不少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少。以笔者身边的实情来看,虽然有心理咨询课,但去咨询的学生很少,干脆变成了电影放映课。一般只在重大考试后和高考前,才发挥自己的作用。功夫没有做在平时,缺乏长期润物细无声的细致工作。
究其原因,可能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整体社会氛围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对心理问题的看法更开明了,对心理问题更能接受了,但这种现象不平衡。在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重点学校所在的地区,可能普及的好一些,社會接受程度更高一些。但在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市和农村闭塞地区、非重点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就要差很多。这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而且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二是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不管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还是学生的父母,都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的好坏和升降,重视三年高中会考个什么样的大学,但都忽视了影响成绩的多种内外因素,尤其是内在心理因素。往往都是简单而想当然的认为高投入必然有高回报。这样的想法,要么是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要么是急功近利,静不下心来去理性的思考。我们教师毕竟是专业者,所以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早已习以为常的做法,去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引导学生。我们还要和家长沟通,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更多的日常动态。当然还要对家长的一些错误心态进行疏导,因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其肯定有来自家庭的影响。如果家长在心理上就存在焦虑等问题,那肯定会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
三是学生自身的因素。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的频繁接触,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能自觉正视心理问题,认为那是“变态”、“畸形”、心理有“毛病”,而且常常以此相互取笑,即使有心理问题也难以启齿,而多选择沉默、隐藏、在自己内心不断纠结。最后很可能影响学习,甚而走上歧途。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放下架子,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对于我们不再设防,我们才能帮助他们。
二、师资配备情况不理想
心理教师人数太少,队伍不健全,或心理教师专业化不够。身边所了解的学校,除重点知名学校外,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大部分心理辅导工作,都由学校德育导师和班主任来完成,这些教师,一是本身工作多,难以保证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咨询。二是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即使想给予学生帮助,但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甚至可能耽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来实施。而我们广大普通教师的心理状况也有很多问题,过多的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各种学习培训任务,这些已经使广大教师身心俱疲,长期处于身心的亚健康状态,我们也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只有教师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才谈得上去更好的去教育引导学生。
三、忽视心理课程建设,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类教材为依托
有的学校,虽然把心理健康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每周或每两周安排一次心理健康课,可见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但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往往受到轻视,心理课被占用或被临时取消也时有发生。连学校都是这种认识,也不能怪教师和学生不重视了。学校里每学期发教材,也必有《青春期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类的教材。但很多都是刚发下来就被学生当做无用的废书束之高阁,或干脆嫌占地方而当做废纸处理了。我想这与这些教材本身有很大关系。它们很多都是套用一般教科书的编写方法,既不生动形象,也不直观易懂,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忽略了心理教材该有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缺乏心理健康教材该有的“个性特色”。其内容和形式还不如国外一些用图片和故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图画书来得生动和吸引人。别说是学生,连老师都不大愿意翻开来仔细阅读。如果没有相应的新的教材和教法的配套,如果心里健康教育仍然沿用其他文化课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更难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以及学生个人的认识都有重大关系。虽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们也欣喜的发现,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情况在逐渐变好。我们广大教师作为最直接也是最长时间和学生接触的人,责无旁贷,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去倾听、去疏导、去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毕竟,作为老师,我们的义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里的“惑”,不仅包括学业上的“惑”,更应该包括成长中的、生活中的“惑”。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深有感触,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当然,这并不是说学校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很多学校意识到了,也有不少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少。以笔者身边的实情来看,虽然有心理咨询课,但去咨询的学生很少,干脆变成了电影放映课。一般只在重大考试后和高考前,才发挥自己的作用。功夫没有做在平时,缺乏长期润物细无声的细致工作。
究其原因,可能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整体社会氛围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对心理问题的看法更开明了,对心理问题更能接受了,但这种现象不平衡。在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重点学校所在的地区,可能普及的好一些,社會接受程度更高一些。但在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市和农村闭塞地区、非重点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就要差很多。这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而且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二是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不管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还是学生的父母,都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的好坏和升降,重视三年高中会考个什么样的大学,但都忽视了影响成绩的多种内外因素,尤其是内在心理因素。往往都是简单而想当然的认为高投入必然有高回报。这样的想法,要么是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要么是急功近利,静不下心来去理性的思考。我们教师毕竟是专业者,所以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早已习以为常的做法,去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引导学生。我们还要和家长沟通,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更多的日常动态。当然还要对家长的一些错误心态进行疏导,因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其肯定有来自家庭的影响。如果家长在心理上就存在焦虑等问题,那肯定会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
三是学生自身的因素。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的频繁接触,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能自觉正视心理问题,认为那是“变态”、“畸形”、心理有“毛病”,而且常常以此相互取笑,即使有心理问题也难以启齿,而多选择沉默、隐藏、在自己内心不断纠结。最后很可能影响学习,甚而走上歧途。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放下架子,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对于我们不再设防,我们才能帮助他们。
二、师资配备情况不理想
心理教师人数太少,队伍不健全,或心理教师专业化不够。身边所了解的学校,除重点知名学校外,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大部分心理辅导工作,都由学校德育导师和班主任来完成,这些教师,一是本身工作多,难以保证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咨询。二是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即使想给予学生帮助,但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甚至可能耽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来实施。而我们广大普通教师的心理状况也有很多问题,过多的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各种学习培训任务,这些已经使广大教师身心俱疲,长期处于身心的亚健康状态,我们也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只有教师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才谈得上去更好的去教育引导学生。
三、忽视心理课程建设,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类教材为依托
有的学校,虽然把心理健康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每周或每两周安排一次心理健康课,可见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但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往往受到轻视,心理课被占用或被临时取消也时有发生。连学校都是这种认识,也不能怪教师和学生不重视了。学校里每学期发教材,也必有《青春期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类的教材。但很多都是刚发下来就被学生当做无用的废书束之高阁,或干脆嫌占地方而当做废纸处理了。我想这与这些教材本身有很大关系。它们很多都是套用一般教科书的编写方法,既不生动形象,也不直观易懂,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忽略了心理教材该有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缺乏心理健康教材该有的“个性特色”。其内容和形式还不如国外一些用图片和故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图画书来得生动和吸引人。别说是学生,连老师都不大愿意翻开来仔细阅读。如果没有相应的新的教材和教法的配套,如果心里健康教育仍然沿用其他文化课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更难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以及学生个人的认识都有重大关系。虽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们也欣喜的发现,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情况在逐渐变好。我们广大教师作为最直接也是最长时间和学生接触的人,责无旁贷,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去倾听、去疏导、去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毕竟,作为老师,我们的义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里的“惑”,不仅包括学业上的“惑”,更应该包括成长中的、生活中的“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