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强化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h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与直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评价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强化伤椎的上、下椎体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

比较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应用PMMA骨水泥强化伤椎的上、下椎体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5例(强化组)与直接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直接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参数、疼痛缓解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伤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椎管内占位等参数。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37.5个月的随访。和直接组相比,强化组的手术时间稍长,但是术后住院时间、腰背痛缓解时间、自主翻身及下床活动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7 d、3、6、12、24、36个月的VAS评分、后凸cobb角、ODI、伤椎前缘椎体高度丢失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直接组相比,强化组患者术后7 d、3、6、12、24、36个月的VAS评分、ODI、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椎体高度丢失的改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术中神经损伤、肺栓塞、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直接组有5例患者因内固定松动、患者出现腰背痛症状而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结论

和直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比,PMMA骨水泥强化椎体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疼痛轻、功能恢复好、骨折复位、后凸矫形好,并能防止矫形丢失,是更为理想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结合Cable-Ready钢缆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应用空心螺钉结合Cable-Ready 1.3 mm钢缆针张力带治疗的46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22~84岁,平均52.5岁。骨折AO分型:A型3例,B型1例,C型42例。切开复位后对于仅有2个大骨折块的患者,垂直于骨折断面纵向置人2枚1.6 mm
目的分析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3年11月行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术的308例四肢骨折患者资料,男190例,女118例;平均年龄为36.8岁(12~82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至内固定物取出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6.3个月(2~56个月)。骨折部位包括肱骨、尺桡骨、锁骨、股骨、胫骨及踝关节。观察是否出现内固定物取出困难,记
目的探讨新型外固定牵屈器治疗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膝关节僵直患者资料,男13例,女4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38.2岁。术前膝关节屈曲5°~39°,平均18.6°。病程为5~19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外固定牵屈器治疗:术后2~3 d待患肢疼痛缓解后开始调整牵屈器,使膝关节逐步屈曲。牵屈速度开始为软组织水平≤1 m
目的探讨性别对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RHA)后血清钴、铬、钼离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13年3月因交通伤导致的24例单侧股骨头骨折患者,根据性别不同分为两组:男性组12例,平均年龄为(54.7±5.9)岁,股骨头骨折分型:31-C1型5例,31-C2型7例;女性组12例,平均年龄为(53.9±5.8)岁,股骨头骨折分型:31-C1型6例,31-C2型6例。所有患者均行金属对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前疼痛的影响及术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因外伤行膝关节镜手术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22例;年龄为15~59岁。将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每组15例。人院后第2~4天塞来昔布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维生素C组患者口服维生素C,分别于人院当晚(用药前1 d)及用药后
目的比较微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微型接骨板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35.3±27.7)岁;采用微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固定。螺钉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38.5±25.8)岁;采用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固定。所有患者
期刊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1例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0例;年龄为70~99岁,平均86.9岁。首次治疗方式:保守治疗7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4例。治疗失败原因:骨折不愈合6例,骨折畸形愈合5例,内固定失效10例。二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
目的探讨二维导航技术在髋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10月应用二维导航引导内固定治疗的28例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分为两组:股骨颈骨折组13例,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54.5±7.3)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3例,Ⅲ型8例,Ⅳ型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组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74.5±9.6)岁;骨折按Evens-Jens
目的评价《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公开发表的Meta分析(MA)/系统评价(SR)的报告质量及方法学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9年9月至2013年12月发表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MA/SR文章,并进行手工检索。由2名独立研究者按照纳人和排除标准筛查文章,应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规范量表(PRISMA)及方法学质量评价量表(AMSTAR)对纳人文章进行评价,并比较201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