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创新要求,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在计算机教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当今世界正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冲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体验、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突破自己知识技能的局限,创造新的学习方法。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多年来,原有的教育教学思想,虽然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甚至是教材、学习目标、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多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原则始终是课堂教学卓有成效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情绪的媒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教学心理环境的营造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例如,在《FLASH》的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所设计的动画与教师的截然不同,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分析设计过程,如果能够得出正确答案,则应予以表扬,如果设计过程有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教学已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教师要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就能主动学习,全神贯注;没有兴趣,就会被动应付,精神涣散。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个原则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每一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子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子任务组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任务的提出、任务确定、任务实现的方法。例如,在《W O R D应用》教学中,首先交代学生应完成的作业“我的简历”,要求图文并貌,表格齐备,新颖实用,与实际的简历要一致。然后让学生分析要完成这项工作应掌握哪些操作技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问题,之后再分别讲解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由于学生有了学习的明确目标,并有自己完成任务的兴奋、压力和冲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非常高,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请教,常有创新性的想法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简历,最后学生们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2.2、利用技能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能力的培养。
例如,对于《汉字录入》这样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对于打字速度快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增加学习动力
计算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PowerPoint、word等软件的使用时,可以采取“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要求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对于一些需要采集较多信息才能完成的作品,可以由学生结组完成,完成后由组与组之间进行评价、交流,教师适当地参与、引导,并注意鼓励关注他们的创新精神及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后,一般可以采取“指定项目、分组考核”的办法,由教师提出具体考试要求与项目内容,限定时间完成,完成后进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包括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三部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利用阶段测验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通过测验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查缺补遗,掌握课程要点,明确学习目标。这种测验并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月考,更不用进行排名,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反馈,甚至可以是几道选择题或是编制、调试一个程序。通过这些小测验,使学生明确考试的方法和内容要点,起到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知识本身上的作用。
总之,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艳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6(5)
[2]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J].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7).
[4]张等,王颖.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6,(11).
[5]王爱民,姚亚辉.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 精品课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6]寒青.青少年最需提高创造力[J].北京日报,2001,(13).
[7]董晓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和课程改革[J].理论界,2005,(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当今世界正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冲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体验、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突破自己知识技能的局限,创造新的学习方法。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多年来,原有的教育教学思想,虽然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甚至是教材、学习目标、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多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原则始终是课堂教学卓有成效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情绪的媒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教学心理环境的营造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例如,在《FLASH》的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所设计的动画与教师的截然不同,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分析设计过程,如果能够得出正确答案,则应予以表扬,如果设计过程有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教学已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教师要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就能主动学习,全神贯注;没有兴趣,就会被动应付,精神涣散。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个原则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每一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子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子任务组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任务的提出、任务确定、任务实现的方法。例如,在《W O R D应用》教学中,首先交代学生应完成的作业“我的简历”,要求图文并貌,表格齐备,新颖实用,与实际的简历要一致。然后让学生分析要完成这项工作应掌握哪些操作技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问题,之后再分别讲解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由于学生有了学习的明确目标,并有自己完成任务的兴奋、压力和冲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非常高,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请教,常有创新性的想法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简历,最后学生们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2.2、利用技能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能力的培养。
例如,对于《汉字录入》这样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对于打字速度快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增加学习动力
计算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PowerPoint、word等软件的使用时,可以采取“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要求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对于一些需要采集较多信息才能完成的作品,可以由学生结组完成,完成后由组与组之间进行评价、交流,教师适当地参与、引导,并注意鼓励关注他们的创新精神及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后,一般可以采取“指定项目、分组考核”的办法,由教师提出具体考试要求与项目内容,限定时间完成,完成后进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包括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三部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利用阶段测验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通过测验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查缺补遗,掌握课程要点,明确学习目标。这种测验并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月考,更不用进行排名,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反馈,甚至可以是几道选择题或是编制、调试一个程序。通过这些小测验,使学生明确考试的方法和内容要点,起到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知识本身上的作用。
总之,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艳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6(5)
[2]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J].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7).
[4]张等,王颖.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6,(11).
[5]王爱民,姚亚辉.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 精品课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6]寒青.青少年最需提高创造力[J].北京日报,2001,(13).
[7]董晓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和课程改革[J].理论界,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