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犯罪的侦查管辖及其取证效力问题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ang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贿犯罪在理论上可以有公务受贿、商业受贿和一般行业受贿之分,我国现行刑法以行为客体与主体的结合为基点,分设不同类型的受贿犯罪。因此,同样是发生在市场交易领域并直接破坏竞争规则的严重受贿行为,由于犯罪主体等因素的不同,就有可能出现危害利益单一性与多元性的差异。因此,就目前我国受贿犯罪的罪名设置及侦查体系而言,行为人实施犯罪时所借助的身份职责,不仅决定着其行为的涉嫌罪名及最终性质认定,而且必然从一开始就决定着不同的立案侦查部门——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由此,就要求首先对受贿“犯罪主体”进行界定,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或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的犯罪。但由于司法上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确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就难免在立案之初会出现判断准确性方面的问题,而我国的侦查程序又有一定的期限限制,因此,就会出现在尚未明晰主体身份的情况下,有关侦查部门对受贿犯罪嫌疑人先行进行侦查讯问并获取口供及其他相应证据,但事后却发现该案应当由另外一个侦查机关管辖的问题。司法实践中比较多见的是公安机关先行侦查,而后发现被告人身份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应当由检察机关里立案查处的情况。在这样的状况下,公安机关已经获得的证据材料是否应当移交检察机关?移交的相关证据又能否经过检察机关的程序性审查,径直作为检察机关获取的证据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指控?而人民法院又如何判断这类证据的合法、有效性?这些都是当前查处受贿犯罪案件中经常遇到也是颇具争论的问题。
  在上述情形下,作为专门的刑事侦查机关的公安机关所侦查获得的一切证据都应当移交检察机关,为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做基础性准备。当然,考虑到商业贿赂涉及职务犯罪主体的复杂因素,法律规定这类案件在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职务便利实施时,应当由检察机关自行侦查。但这种侦查分工是一种侦查职能的内部分工,并不影响它们作为国家设立的犯罪专门侦查部门的整体性质。同时,从司法活动的效率原则而言,在公安机关业已先行立案侦查的情况下,再由检察机关去重新启动侦查程序,这不仅对犯罪嫌疑人而言是一种不公正待遇,而且也造成了国家司法资源的浪费。因此,检察机关在对公安机关业已获取的证据进行合法性审查后,可以作为指控犯罪的依据。当然,如果审查中发现公安机关是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方式获得的证据,或者犯罪嫌疑人自己否定相关证据材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经查核又是属实的,那就应当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不能作为提起公诉的有效证据。实践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工作人员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定侦查主体是检察机关,那么,就应当认定公安机关侦查取得的证据均属非法,即便查证属实,也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人民法院可以以取证非法为由,判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是坚持了证据的合法性,显示了严格依法办事,但细加分析会发现,其观点其实并不科学。
  指控犯罪的证据为“非法”,当然能导致法院做出无罪判决。但问题在于,由上述侦查主体的分工差异所取得的证据,是否必然属于应当予以排除的“非法证据”?事实上,非法证据主要是指通过非法的手段所取得的证据,采用非法方式取得的证据并非必然的不真实,但由于取证手段的非法性,可能导致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遭受侵犯,有的甚至严重违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刑事诉讼底线正义规则。所以,从人权保护和限制国家追诉权滥用的角度出发,应当坚决排除通过非法手段所取得的证据的有效性。这是以程序否定实体,是刑事领域里人权保障观念的体现。但是,仅仅因为侦查主体分工上的差异就将其取得的证据视为非法而一概予以排除,并不合适。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据此,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刑事侦查权,只是它们之间存在侦查权限上的分工,但是这样的分工是为更好地开展侦查工作,而不是侦查工作的阻碍。其次,《刑事诉讼法》第84条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这里虽然只解决了在决定立案阶段的管辖问题,但它为笔者解决在侦查阶段发现管辖不当问题提供了思路,即:发现不属于自己管辖或者管辖不当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这样就体现了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侦查工作上的分工与配合。那么,这里移送的有关证据材料就是非法的吗?当然不是。如果这些证据不是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方式所获取,那检察机关就可以通过审查的方式,使其成为检察机关自己侦查的证据材料的一部分,从而避免引起证据合法性的争议。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在受贿犯罪案件上的侦查权分工。笔者认为,在商业受贿犯罪领域根据犯罪者身份的不同分别由不同的机关负责侦查,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它不仅会导致因侦查主体不当是否影响证据合法性的争论,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工作人员往往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实行严格区分、分别侦查,势必影响侦查效率。同时,公安机关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侦查能力和技术手段的支撑,而检察机关的力量则相对薄弱,但他们共同面对反侦查能力较强的商业贿赂犯罪嫌疑人,有时形成力量对比上的悬殊和差异。这就要求进一步增强侦查机关的取证能力,在人、财、物等方面配置更强的资源优势,甚至在侦查权力方面也应作适当的扩大。因此,急需在调整立法的前提下,实现侦查机制上的“一体化”模式。二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检警一体化、由检察官指挥侦查工作是近年来诉讼法学者提出的主张,认为在笔者国现有的“两院一府”体制下,检察机关应当是“法官之前的法官”,应当由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侦查行为进行法律监督,由检察官来主导侦查活动。按照这样一种功能划分,那么,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在案件侦查权上的分工就应当由案件范围上的分工转变为侦查程度上的分工:即由公安机关进行专门性调查,查获犯罪;由检察机关为证明犯罪而实施调查取证,即保全证据。检察官主导侦查活动,主要是指在保全证据中起指挥作用,在刑事警察的协助下完成。笔者认为,一旦这样一种相对合理的检警关系得以确立,那么,检察机关就可以主导案件(包括各类受贿犯罪案件)的侦查活动,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就能够保证取证的合法性,比较充分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各项合法权益。这样,在整个审判程序中,就由检察机关对证据的合法性负责,在庭审时,检察机关作为一方当事人所提供给法庭的证据,在辩方不能提出相反证据反驳证据合法性和真实性的情况下,就可以据此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辩方也不能单纯以取证的主体不当来否定证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因为侦查案件范围的分工是追诉机关内部的分工,只要取证手段是合法的,所取得的证据是真实的,那么,作为有侦查权的公安机关所获得的证据就应当可以经过审查而作为起诉的证据来使用。第三,如果认为法院可以因受贿犯罪主体不同而以原来侦查管辖的机关不当为由去否定相关证据的合法、有效,并认定指控罪名不能成立,那么,同样的问题就会出现在笔者法院的一、二审之间。例如,一审法院对一起涉嫌受贿犯罪案件的被告人以(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做出有罪判决,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发现,被告人的身份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只能以普通公司人员的受贿犯罪认定,应当做出变更罪名和调低刑罚处罚档次的改判。但是,如果按照上述证据合法性的审查方法,由于国家工作人员涉嫌犯罪的侦查工作先前是由检察机关依法进行的,而现在法院二审将要改变的犯罪罪名(即公司人员受贿罪)则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那么,二审法院直接改判不就成了确认非法证据的合法、有效了吗?很显然,这种对证据合法性审查的判断方式是缺乏依据,也是十分荒谬。
  由此可见,在受贿犯罪的证据认定方面,不能单纯因侦查主体的不同而一律否定其证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追诉机关侦查主体的内部分工,总体上并不影响证据的合法和有效。简单予以排除,而要求相关侦查机关重新实施侦查取证,不仅是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不符合司法经济和效率原则,而且对受贿犯罪嫌疑人而言,也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甚至可能毫无实质意义地延长追诉犯罪的期限,有损司法人权保障的原则。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德清县人民检察院,浙江德清313200)
其他文献
景泰县检察院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谋划检察工作,在服务大局中履行检察职能,努力找准检察工作的着力点,切实在抓落实中有所作为。他们注重把化解矛盾贯穿执法办案始终,既有力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又积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努力实现执法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使檢察机关的执法办案活动,符合党委的意志、人民的愿望和法治的精神。  一、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矛盾
期刊
作为一名控告申诉科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接访工作中让我本人对检察机关信访工作有着深刻的感触,并对所接访案例和上访人员的心理进行了剖析和思考,从而总结经验,研究方法,力争做好接访工作。下面就检察机关的信访工作谈一些自己的浅薄见解。  信访工作既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观察社情民意的窗口,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形式和渠道,也是检察机关发掘案源,惩治腐败的第一通道。检察机关信访工作是指群体、个人因
期刊
摘要:现时的社会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尖锐性、复杂性,运用常规手段已无济于事,必须创新社会矛盾解决机制,所以我们急需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来化解和处理,把矛盾消灭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本文试图从完善大调解机制、加强大调解与检察院建立检调对接工作的有效衔接出发,从而使检察院能主动融入社会大调解格局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调解;大调解机制;检察机关对接工作机制    调解是指
期刊
摘要:检察委员会是检察院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的重要决策机构。检察委员会工作的规范化运作,是检察工作发展和检察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规范和加强检察院检委会工作,提高检察委员会的议事水平,才能不断夯实检察机关规范执法的基础。目前基层检察院的检委会工作尚不完善和规范,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检委会规范化建设亟待解决。  关键词:检委会;规范化建设;基层检察院  
期刊
随着我国保险制度的建立和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一种以骗取高额保险金为目的的新型经济犯罪—机动车保险诈骗犯罪也相伴而生。我国保险事业起步较晚,有关规章和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保险行业管理上的漏洞,实施了各种形式的保险诈骗活动,它在严重侵害保险人财产权的同时,更严重侵害了我国正常的保险秩序,成为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也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机动车保险诈骗行为是指投保人
期刊
摘要:我国目前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一种事后监督、被动监督,是对重大案件的监督。民事执行检察监督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当结合检察实践进行立法完善,积极探索,寻找一条科学合理的道理。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现状;措施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已经在全国检察机关逐步展开,各级检察机关都在试探性地进行,有了很大的进展,民事执行监督案件逐年提高,有效地化解了人民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定义、起源和历史发展,科学分析论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重要意义,并对应如何在检察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检察;问题;研究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历史发展,实施“以人为本”治国方略,高度关注重视民生,实行人性化管理而提出的新举措。对检察机关而言则
期刊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制定于1994年5月12日,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并于2010年4月29日修订。施行十余年来,经过若干单行法规和司法解释的修补,在制约国家强力、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例如国家赔偿范围过窄、赔偿标准过低、赔偿程序不合理和赔偿费支付存在漏洞等。[1]笔者认为,尤以赔偿范围过窄问题最为迫切。因为赔偿范围
期刊
中国目前有接近4亿网民,他们在浏览新闻资讯、BBS、博客的同时通常会关注全国各地的突发事件或其他社会现象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众多网民的意见中所透露出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各种现象的政治信念、态度和情绪的总和,即为网络舆情。它与一般的舆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为在互联网发帖、回帖。由于互联网具有的匿名性、交互性、广泛性及人员复杂等特征,使得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煽动
期刊
案情摘要  2010年3月17日下午,滕某某和李某某到白银嘉苑招待所608房间找魏某某要赌债,未找见魏某某,正逢金某某和另外两人在房间内,滕某某看见金某某后便想起前两天金某某不与其玩赌博使其丢面子之事,遂边辱骂金某某边拿起房间内的电视遥控器砸在金某某的额头上,随后滕某某和李某某二人相继跳到床上对金某某拳打脚踢,期间滕某某还拿起房间的开水壶准备抛向金某某,被房间内的另外两人拉开。之后滕某某打电话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