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视野宏淘\崇本务实的编辑学佳作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o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肇始于20世纪中期的数字化技术及其在出版业的逐步运用,使出版业面临自15世纪谷登堡发明现代印刷术500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其发展和影响尚难估计。从当前状况看,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的便捷及其无限增长的趋势,使信息的甄别、梳理和精细加工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对内容的选择和重视是出版业的核心功能所在。正因为信息和内容的易得和泛化,当代出版业对编辑职能要给予特别重视。
  近年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业和编辑在市场经济中求发展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令人遗憾的是,编辑本身的职能和素养却出现了衰退。从长远看,这些弊端如不能得到克服,将会影响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并最终撼动出版业存在的根基。从这个角度讲,强调编辑职能的固守和编辑素养的提升乃当前出版业须认真考虑的重要事项。杨牧之先生的新著《论编辑的素养》是一部视野宏阔、崇本务实的编辑学佳作,对于提升编辑素养极富指导意义。
  作者20世纪60年代负笈北京大学中文系,接受了良好的系统专业教育,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名闻中外、编辑出版名家云集的中华书局工作,对编辑出版工作有独到的切身感悟。从事编辑工作20年后,作者任职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投身出版领导、管理事业,参与出版业对外文化交流,对宏观管理、出版趋势以及国内外文化产业有超出一般的洞察力。例如,作者在本书第六题“编辑要懂点装帧艺术”中提出“文字编辑有针对性地运用自己对书稿内容的深刻理解,协助美术编辑把这个‘深刻理解’在图书装帧设计的形式上表达出来”,对宋体、仿宋体、楷体等不同字体的特点及其适用的不同类别的图书作了具体分析,同时对不同题材图书选用何种版式也作了切中肯綮的阐述。这些看似“容易”的编辑经验,没有多年的从业经历和对编辑工作的良好感悟,实在是很难体认到的。又如,作者曾主持《文史知识》多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使该刊成为文史学界乃至广大文史爱好者的案头必备期刊。通过作者对该刊1986年第10期“佛教专号”目录和选文的组织,我们也能够深切体会到作者匠心独运的创新眼光。因为个人经历的关系,作者不仅具有以上谈及的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更具有异于常人的国际视野。在第十题“编辑要有国际视野”中,作者在阐述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概况的同时,认为现代编辑应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主动地选择,巧妙地利用,因势利导,为我服务”。考虑到目前国内大部分编辑出版类的文章要么脱离实际、泛泛而论,要么专于操作、缺乏远见的现状,像《论编辑的素养》一书这样宏观与微观结合,国内与国外并重,说理透彻、实例生动的研究成果,实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通读此书,我还深切地感觉到作者对优秀文化的憧憬、热爱和追求。在本书中,作者花工夫阐述了一名优秀的现代编辑应该具备的理想、情怀、素养与技能,提出“编辑事业是立言、存史、资政、育人的事业”,出版业“关键不在于出了多少种图书,而在于出版了多少能保存下来并传之久远的图书”,编辑应该“有坚持原则、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作者指出,在中国古代,编辑、整理文献是为了“立言、存史、资政、育人、传承……这五件事,是编辑的责任,是对编辑职能的定位……能不能真实地、客观地记录当代发生的大事,能不能准确地、科学地传承历史,需要编辑有时代的、历史的使命感”,从这些深挚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文化情怀和社会抱负。的确如此,出版的环境和技术,会伴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但出版的文化本质却超越时空,亘古不变。优秀的文化是出版业发展的根本,使优秀的文化得到发掘、整理、传播,是任何时代的出版业都应该主动追求的目标。一个时代,无论经济发展多么成功,人们的生活如何富足,如果文化衰弱了,整个社会的精神追求没有了,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发展长久的,生活于其间的芸芸众生也会因没有精神的润泽而怅然若失!对优秀文化的执著与坚持,正是作者在本书中着重强调的方面,而这一点,是所有以编辑出版为志业的人们应该再三考虑、牢记心间的第一等重要事!
  优秀的编辑需要有高远的文化追求,而文化追求的实现需要编辑有持续的创新意识作保障。作者认为“创新的激情源自于远大的抱负、成功的欲望、浓烈的兴趣和执著的追求”,“有高尚职业精神的编辑、蔑视重复抄袭,拒绝平庸低俗,不屑于人云亦云,决心去开拓新大陆、追求新境界、实现新梦想”。创新意识是指创新主体对所从事事业有一种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求新求变的追求,编辑在工作中不断有意识地追求创新、培养自身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编辑的创造力。在我看来,“发现的能力”“催化的能力”“组合文化的能力”和“创新呈现方式的能力”这四项编辑创造力对于现在编辑的成功和出版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发现能力主要指编辑能够发现“优秀的选题谁最适合撰写”“领先行业的出版同行在做什么”;催化的能力是指编辑通过运筹、“点拨”、精细加工,甚至是工作和生活上的扶助,使作者灵光一闪的洞见、初步的写作框架或者不成熟的“毛坯”,最终演变成完美的作品或著作;通过文化组合能力,编辑能够使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知识呈现出新的风貌,使之能更吸引读者,更方便读者,更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呈现方式的创造力则表现为将前三个环节整合在一起,为图书文本穿上一套高丽的衣装,使图书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论编辑的素养》中,作者许多章节(如“辨别的水平和坚持的勇气”“编辑要懂点装帧艺术”“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具有新的本事”“标题、目录、要目的设计艺术”等)都对以上提及的编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了具体阐述。笔者认为,恰如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在新的传播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条件下,编辑自觉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个人不断进步和出版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因此,除了具有远大的文化理想和卓越的编辑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以外,服务意识、服务精神也是成为一名好编辑必不可少的条件。作者在第九题“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中提出,“不用的书稿快退”,这是对“作者的尊重”;“新书出来后,要第一个送给作者”,这会“让作者十分感动”。这些事情虽小,却都是服务意识的体现,服务工作做得好,不仅会巩固与已有作者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会赢得更多的优秀作者。其实,中外优秀的出版家和编辑人,都对服务意识非常重视。20世纪30、40年代,韬奋先生在主持生活书店时,生活书店不仅为广大读者邮购、代购书籍,还为有需求的读者代购生活用品和文具。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体现了生活书店“努力为社会服务,竭诚谋读者便利”的“生活书店精神”,赢得了读者,也赢得了读者中的“作者”。法国著名出版家阿尔班·米歇尔说:“我爱我的作者就像爱我的家人。”愿意为作者付出像对待家人一样的感情与精力,有时候甚至为作者做远远超出书稿交往以外的扶持和帮助,这是阿尔班·米歇尔的服务精神的表现,也是他事业不断创造辉煌的秘诀之一。其实,服务精神是全方位的,组稿、编书如作诗一样“功夫在诗外”。善于超出“编辑服务范围”的编辑最容易成功。如果一位编辑只是在某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与作者保持联系、沟通和服务,那就太狭隘了,这样的编辑走不远。作者尤其是优秀作者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赢得的,许多时候,编辑要有容人之心,甚至要甘于忍辱负重。有见地、服务好的编辑能够成为品牌,会形成集群效应,很多优秀的作者会慕名投稿给这些服务好、有创造力的编辑。作者在本书中特意强调编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也许正是看到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服务”决定了一个编辑的“成败”!
  无论从编辑经历还是从出版管理看,作者无疑都是出版业一位卓有建树的成功者。那么,编辑成功的秘诀何在?作者在本书中以其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编辑必须不断学习。作者数十年孜孜不倦地将学习与工作融于一体,勤于读书、精于思考、保持独立见解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华书局期间,为编辑《(诗经)译注》,仔细研读《诗经》,并撰写了《诗经》研究的论文,后来因此受邀赴北京大学讲授《(诗经)研究》专题。在考察中外出版业时,对于出版产业化过程中,如何正确看待畅销书、如何正确对待集团化、上市融资后出版企业何以作为等问题,作者有清醒的研判:既对以上诸现象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又对其面临的挑战和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独立的、深刻的见解。从以上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位独立思考的出版家的不懈追求和不流于俗的卓识。而所有这些成就的源头只有两个字:学习!
  作者在本书一篇文章中提道:“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梦想和兴趣的演出。”编辑出版事业是有趣味、有梦想的事业,我想这也许是作者心系于此数十载而痴心不改的原因所在吧。倘若您有幸读到了这本书,我想您一定也能够感觉到这一点!
其他文献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30年实现了由出版小国向出版大国的转变,完成了规模数量的积累,出版生产力水平和产业发展规模都已达到了这一阶段的高峰,那么改革开放30年后的发展,应着力完成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旧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实力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必须改变产业集中度低、分散经营、竞
期刊
装帧设计是增强书籍关注度,进而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封面设计则是图书装帧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视觉设计的“急先锋”。封面设计不仅是内容的外在体现,也是刺激读者购买的广告手段,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青春文学作为目前图书市场的重要力量,其封面设计风格形式多样、各有长短。怎样的封面装帧有利于青春文学将内容最大程度的外在化,从而带动更大的购买热潮,值得探讨。    一 青春文学封面装帧的分类  
期刊
《编辑之友》2010年第5期刊登了李俊丹、郑月荣题为“对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几点建议”的文章。文章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不足之后,提出了“建议统一使用‘顺序编码制’”“建议规范文献类型标志”“建议规范参考文献表的标题”“起止页码之间应用‘一’或‘~’”“建议引文是专著或期刊的文献页码放在正文参考文
期刊
郑振铎是20世纪最出色的编辑之一,他主编过的报刊达45种之多。在接下《小说月报》主编前,他已成功编过《时事新报·学灯》和《文学周报》(后来改为《文学旬刊》)。1923年入主《小说月报》,他更注重打造其为新文学建设与旧文学研究并重的文学刊物。依托此一媒体平台,郑振铎于全职编辑之外开始了“业余学者”的研究生活。说他“业余”,不仅就其学术背景与工作时间而言之,更是立足其“媒体”性质所由观之。其研究范式的
期刊
2010年9月6日,张纪中版《神雕侠侣》编剧刘毅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帖称,包括《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在内的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为此,刘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鲁迅大撤退”。随着媒体的纷纷跟进,这场所谓的“删鲁”:风波被炒得沸沸扬扬。虽然,几家出版社均否认近期对教材中鲁迅篇目删除,“鲁
期刊
我们知道,广告作为现代媒体的经济支点,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传媒价值的商业运营,取决于它的影响力。而媒体无外乎是一手抓“影响力”的传播,一手抓“广告商”的投放。晚清时期的报纸杂志,“不以营业视报纸”,更少有经营的概念。就是当时堪称商业报刊典范的《申报》也不例外。戈公振说:“《申报》初创时,取价(指广告):西人广告较华人广告为贵,但华人殊无登广告之习惯,故不久取消,西人广告因是充满于各报”“至以
期刊
文摘顾名思义就是摘抄、节选、辑录,而文摘报则是文摘的集萃版本。在文摘报上,我们可以最大容量地阅读天下新闻、纵观世界风云、激赏世态万象、积累点滴新知。文摘报创始至今,正是以巨大的信息量和低廉的市场价格,获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报业竞争的进一步激烈,“文摘军团”的传统优势越来越小,生存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在网络快餐新闻白热化的今天,“80后”“90后”逐渐成为媒体的主要消费对象,
期刊
1921至1922年是中国电影乃至电影期刊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诞生于1921年的民国电影期刊在经历了一年后便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和产业发展现实等原因,从以建构民族电影理论话语体系为旨趣,重在理论探讨和电影评论的专业期刊,转型为直接服务于电影公司的特刊。    一    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一直作为杂耍艺术存在于大众文化生活之中,纸质媒体对电影的记录主要是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消息及一些电
期刊
为期5天的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以下简称“图博会”)于2010年9月3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这届图博会对国内的出版社而言,是图书展示、版权交易、让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有利平台;对外国出版社来说,是让中国读者了解国外文化与图书的有利时机。尤其是对主宾国而言,这个意愿更是非同凡响。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图博会不仅可以看到很多“走出去”的图书,还可以与国内外的很多名人、名家面对面。喜
期刊
2010年初,“裸婚”一词成了大众热捧的网络术语,“裸婚”也成了时髦的话题,它兴起于2008年,后因为女作家秦俭(笔名介末)的《裸婚》(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1月)而迅速蹿红网络。商品经济大潮把都市人卷入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中,金钱和爱情的掺和使得真爱变得模糊,结婚成了奢侈的消费,短暂的奢华却要男女双方辛苦数年来偿还债务。为了抵制这种行为,“裸婚”成了年轻男女结婚的主要方式,它是指不买房、不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