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寻常”的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bje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124-02
  看到的:
  有些求长方体(立方体)表面积的题目,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很容易就能解决,但有些题目学生按照常理则无从下手。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一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48平方厘米,把它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这道题目我们如果用常规思维思考,要求出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应该先求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可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则应该通过立方体的棱长来求,这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48平方厘米,因此每个面的面积就是48÷6=8(平方厘米)。而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小学阶段根本无法求出它的边长,也就是无法知道这个立方体的棱长,因此这种常规思维根本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可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那么不仅可以化难为易,而且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方法一:把一个立方体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可以怎样分呢?无非就是沿着上下面或前后面或左右面的中线切一刀,一刀下去就会多出2个面的面积(这2个面的面积和原来立方体每个面的面积相等),那么平均每个长方体就多出了一个面的面积,即:48÷6=8(平方厘米),加上原来48平方厘米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个长方体有:48÷2=24(平方厘米),因此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8+24=32(平方厘米)。
  方法二:把立方体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就会多出2个面的面积(这2个面的面积和原来立方体每个面的面积相等),那么2个长方体总的表面积就是:48+48÷6×2=64(平方厘米),因此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64÷2=32(平方厘米)。
  方法三:不管怎么分,只要把立方体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中都会有2个面和原来立方体每个面的面积一样,其余4个面的面积则是原来立方体每个面的面积的一半,也就相当于原来立方体2个面的面积,那么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原来立方体4个面的面积,即:48÷6×4=32(平方厘米)。
  方法四:不管怎么分,只要把立方体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中都会有2个面和原来立方体每个面的面积一样,即:48÷6=8(平方厘米),其余4个面的面积则是原来立方体每个面的面积的一半,即:48÷6÷2=4(平方厘米)那么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8×2+4×4=32(平方厘米)。
  想到的:
  “司马光砸缸”众所周知,多少年来,司马光也一直被人们当作神童传颂,并且成为教育儿童、开发智慧的典范,就是因为司马光有非同一般的表现。如果我们按照常规来救人,想到的肯定是让落水者“人离水”,而司马光砸缸救人想的却是“水离人”。他在解决救人问题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创新思维。今天,一道用常规思维无法解决的小学数学几何题,运用创新思维竟然出现了四种(甚至更多)不同的解题方法。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常常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是按常规思维思考,虽然这种思维方式有一定的优势,但有些数学问题如果按常规思考就会显得极为繁琐、复杂,甚至根本无法求解。此时如果能变通一下角度,创新一下我们的思维,便能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事实上,“创新潜能人皆有之”,即便是小学生也有无穷的创新潜力。可如何有效地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在此,我想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两方面的培养入手,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创新”。
  `所谓逆向思维,我的理解是站在问题情景的对立面或逆向位置,提出与之相反或相逆的设想,进而产生出新的结论或问题,是一种具有鲜明创新特点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把它作为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从小抓起。
  (一)利用数学概念和公式的正、逆关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习惯于从左到右的运用,于是形成了定性思维,对于逆用概念很不习惯。而我们的概念、定义常常是双向的,例如:“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正向思维),“等腰梯形是两腰相等的梯形” (逆向思维);“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所以“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逆向思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正向思维),所以“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逆向思维)等等。因此,我认为,在这些概念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应该要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而且可以促进逆向思维的培养。
  又例如: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如果题目中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求长方形的宽,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依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即: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长。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梯形的上底=梯形的面积×2÷高-下底;梯形的下底=梯形的面积×2÷高-上底;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2÷(上底+下底),这样我们就可以简单地解决求梯形上底、下底和高的问题了。
  其实,在我们数学中,概念和公式的正、逆关系比比皆是。数学公式的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这样的转换也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体现,是创新思维的体现。虽然这种思维习惯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人先天的个性品质有关,但只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平常教学实践中多提供一些合适、有效的素材,坚持不断地进行训练,我想肯定可以达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二)重视编排逆向训练的习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好练习,有意识地编排顺、逆双向配对的练习题,为学生提供逆向思维的材料,并且想方设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另外,还要多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敢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   例如,五年级数学竞赛中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某池塘的睡莲每天长大一倍,50天就把整个池塘遮住,问睡莲遮住半个池塘,需要多少时间?”这道题如果用一般的方法思考好象条件不够,但用分析法“倒过来想”求解却非常简单。因为睡莲长满整个池塘是半个池塘的两倍,也就是长满整个池塘比半个池塘大一倍,所以从半个池塘长满到整个池塘只需要一天,因此睡莲遮住半个池塘需要:50-1=49(天)。
  总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以致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创新。
  所谓批判性思维,我的理解就是对所看到的东西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面作出个人的判断,以及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如果说创造性思维是所谓的多谋,那么批判性思维就是所谓的善断。批判性思维者要具有批判精神,要时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创设问题情境并非一般的提出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创造质疑诱思之境,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主题中,获得批判性思维最容易的技能。当然,问题情境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融于其他的问题情境之中。我们要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港湾,引向校园外浩瀚的知识海洋,让学生知道人类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我们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要不畏权威,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二)展开问题讨论,给足学生思维的展示空间。目前,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必然要遇到各种问题、疑难和错误。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讨论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辨明是非、正误,提高学生分析问題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品质得到培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舍得花时间与精力,给足学生思维的展示空间,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把批判性思维充分展示出来,使学生敢于追求以往不曾有的观念,有时甚至可以借助反方角色的扮演来促进智慧勇气。当然,在讨论中,我们要公平对待一切观点。要为学生提供彼此坚持各自立场、修正对方误解的机会,进而让学生说明伙伴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见解,同时从自己不同意的立场来揭示理由。
  另外,对于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也可发动学生展开讨论,拓宽思路,各抒己见。对于学生的问答,教师也不能以简单的“对”或“不对”来做结论,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等进行评判对错。这样做,既能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又能使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犯类似的错误,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互相启发与争辩中共同提高。不过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思维活动中的问题时,应该慎重、冷静、机智,最好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不断完善自我,敢于带头自我批判。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扩展知识面,而且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对于我们来说,能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或知识上某些方面的缺陷,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也体现着批判性思维。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机,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其实创造并不神秘,创新是人之本能。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良好地培养和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父亲、树林和鸟》一文蕴含着沉甸甸的语文味、情感味和人文味。教师应该通过以音激趣、自主合作,拓展延伸,引领孩子们走进森林,走进鸟儿,走进时光的脉络深处,感受自然、享受和谐、品咂人鸟相依的美好境界,并在这样的境界中洞开多重对话磁场,使孩子们在言语或情感的森林中得到眷顾、滋养和沐浴。  【关键词】以音激趣 自主合作 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太平歌”,也叫“太平调”、“太平煞鼓曲”,是榆中特有的一种民间歌曲形式。太平歌是榆中流传的民歌里的一种表现形式,多以祝福、孝道、劝善为要,又名“押鼓曲”,是在闹春节耍社火时社火队在表演场地演唱的一种曲目。太平歌在榆中全县范围内都有分布,以南部马坡乡和川区三角城乡一带较为集中。本文主要从榆中特殊的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等方面出发,分析研究“太平歌”的形成原因,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承“太平歌”这一民
期刊
【摘要】中學档案是学校发展史的记录,是改善和完善教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信息化时代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而要想提高中学档案管理的水平,促进中学档案作用的高效发挥,实现中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就中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作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中学档案 信息化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药物化学实验课是药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实践课,为进一步提高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广西中醫药大学为例,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等三方面对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几点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药物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1.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2018
期刊
【摘要】筆者从毕业生就业难的角度挖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帮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 就业 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243-01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暨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面对高校学生就
期刊
【摘要】干部任职培训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培训工作还存在着考勤记录不详、考核难度偏低以及缺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等问题。应注重健全情况反馈制度,增强院校与部队之间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干部 任职培训 反馈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227-02  当前,随着任职教育的不断深化,干部任职培训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对汽车检修与维修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为促使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我们需要积极对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促使专业人才具有更加良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合作高职院校 汽车类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U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期刊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离婚率的升高,加上父母外出务工、忙于事业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初中寄宿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与寄宿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正致力探究的课题[1]。本文以初中寄宿制学校为研究对象,就教师如何用父母之心关爱寄宿学生,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展开探究。  【关键词】关爱 寄宿学生 师生关系  【课题项目】民勤县城区初中寄宿制学校师生关系的构
期刊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与专业型人才,比较注重实践技能与专科知识的培养,而本科教育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模式,除了注重实践技能以外,也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进行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教育的衔接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培养出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都达标的优秀人才。本文主要讨论高职高专生物医药专业应用本科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途径。  【关鍵词】生物医药专业 高
期刊
【摘要】《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本文以一节语文课为例,展现课堂教学中,師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关系;温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捕鸟 兴趣 自由开放 师生关系 民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