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不留骨灰第一人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ko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恩来是一代伟人。他的丰功伟绩。举世公认:不仅如此,他还倡导了一场移风易俗的丧葬革命。周恩来没有留下骨灰,也没有立下墓碑,但他不朽的精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恩来怀着深切的依恋之情。告别了祖国、人民、并肩战斗的战友和相依相伴的夫人邓颖超,以及生他养他的这一方热土。
  就在周恩来与世长辞的这一天,邓颖超向党中央提出了周恩来生前的三点要求: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不保留骨灰。其实,周恩来的这些决定并不是临终前的思考,而是身体健康时深思熟虑的结果。早在1956年,在全国开始实施火葬之时,他就与邓颖超共同做出了上述三项决定。
  对于邓颖超提出的周恩来生前的三点要求。李先念当即表示反对,他说:“即使应该这样做,也不能从总理开始。否则全国人民不答应。”
  邓小平赞成李先念的意见。
  因此,周恩来的三项要求,只有最后一项——不保留骨灰——得以实施。
  根据安排,1月11日下午4点30分,周总理遗体告别仪式结束,遗体将送八宝山火化。
  从北京医院到八宝山。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伫立在长安街两侧。每个人都戴着自制的黑纱和白花,泪流满面地默默站立等待着,等待着最后送别自己的总理。
  十里长街,人海如潮,哭声不绝,汇成了泪河。
  1月12日上午,邓颖超将西花厅党支部的三个人——副卫士长张树迎、贴身卫士高振普和秘书赵炜找来,同他们商量周总理的后事问题。她说:“党中央、毛主席批准了恩来同志的请求,不留骨灰,我得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因为恩来同志生前最担心的是我办不成这件事,现在可以完成了。”
  听了这一番话。三个人更理解了邓颖超的心情,当即表示:“请大姐放心,我们一定完成好。”当时举国上下一片悲恸。“四人帮”却采取了种种手段阻止人民的悼念活动,但广大群众还是冲破重重阻力,用各种方式寄托对周总理的哀思。因此,高振普提出,为尊重亿万人民怀念总理的感情。是否把总理的骨灰在西花厅再放几天,然后再撒。邓颖超摆了摆手说:“我的请求,中央已批准,已有了安排,就不要再提了。”
  邓颖超站得高,看得远,认为不保留骨灰,是向旧的传统势力宣战,是一场革命!
  邓颖超还说:“撒掉骨灰,又不能让群众发现,以免成为后人纪念之地,找好地方后报告组织,由我带你们少数人在夜间撤掉。”
  那些天,北京特别冷,天空阴沉沉的。高振普等三人出去察看,天寒地冻的,找来找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他们又考虑:作为周总理这样的伟人,怎么能随随便便撒掉骨灰呢?全国人民能答应吗?子孙万代能接受吗?于是,他们回来后,把情况和想法报告给邓颖超。认为应由组织上去实现总理的愿望。
  最后还是由中央作出决定:派飞机去撒。
  1976年1月15日,周恩来的追悼会结束了。晚8时许,周恩来的骨灰由张树迎、高振普等4位同志捧着去执行撒骨灰的任务。邓颖超乘车去了机场,目送着撒骨灰的“运五”飞机起飞。那一天,天空特别的亮,飞机飞出去好远还可以看得见。
  飞机平稳起飞后。在北京上空撒下了第一把骨灰,撒下对首都北京深沉的爱。
  飞机飞越密云水库,撒下了总理的第二把骨灰,播下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情。
  飞机向天津飞去,把第三把骨灰撒在天津,那是周恩来、邓颖超起步闹革命的地方。
  飞机飞到山东的滨州,把最后的骨灰撒在了黄河入海口。骨灰与鲜花随着滚滚黄河水,流入了浩瀚的大海。
其他文献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14日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大吴家一户知识分子家庭。三十年代初中期。在东北工作时化名吴平。他先后担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驻东北巡视员,中共吉东特委书记兼抗日联军第四军政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东北抗日武装的卓越领导人。1938年至1940年,在延安任中宣部副部长兼秘书长。并执教于马列学院。1941年春,创办和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是一位优
期刊
“万元户”,一个1980年代初很流行的词,也是许多农民羡慕的称谓。顾名思义,“万元户”就是收入达万元的户,或是家里有万元积蓄的户。在当时的农村,谁家能称得上“万元户”,就是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一篇通讯《雁滩的春天》,报道了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六个壮劳力,当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
期刊
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两人都属龙。两人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夫妇,但他们心心相印、相伴走过58载春秋。可以说,家庭的温暖,是帮助邓小平从容应对政治逆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邓小平两次主动找上门来  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两人都属龙。在北京景山后街的一条胡同里,有一个两进的普通院子,灰砖灰瓦,方方正正,院内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这就是“邓小平生前的生活世界,全家是1977年搬到这里的。他们住的院子里,有
期刊
至今回忆起来,吴桂贤都觉得自己的一生,充满着太多的不幸与幸运。由于家庭贫困,年仅13岁,吴桂贤就独自出门谋职。从纺织女工到共和国首位女副总理,再到企业董事长,她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那个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了孩子四处“化缘”  1951年,13岁的吴桂贤进入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当工人。“文革”开始后,她被树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和当时许多劳动模范一样,被推上了政治舞台。
期刊
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方圆仅一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走出四位将军:两位中将和两位少将,四位将军同姓梁,其中三位同族叔侄孙三代人,分别是梁仁芥、梁兴初以及梁必业;另一位是专业技术少将梁必骚。因此,渼陂村被誉为“将军村”。  祖辈梁仁芥  梁仁芥(1912 -1991),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梁仁芥任中共晋绥六地委书记兼晋绥军区第六分区政治委员,194
期刊
握手,如今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节。然而在政治生活中,握手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一代伟人邓小平,便在其波澜壮阔的政治历程中,召开过两次著名的“不握手”会议:第一次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1946年9月10日,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间全面整顿的1975年3月召开的。  1946年中秋节,二野各纵队的司令员满心欢喜地赶往司令部,结果邓小平却提出召开一次“不握手会议”。他开宗明义地说:“我们把大家请来,不
期刊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握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一位官场人士指出,官场里的握手绝不仅是手部动作。比如上、下级之间的握手,领导不会主动上前与下级握手,而是习惯抬头看看天气,或是自个儿捶下肩膀,这时,下级就应当主动上前伸出双手。  官场的握手意义  握手是一种西方礼节,传人中国之初,是否采用握手,甚至成为衡量官员开明或保守的标准。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个镜头颇有意味——袁世凯向英国记者介绍自己的属下,北洋军
期刊
庐山会议后,毛泽东相继对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所作的严厉批评,使林彪、叶群更加惊恐和忧虑。林彪找来林立果商议当前的形势,林立果表示:“与其束手就擒,不如破釜沉舟!”在林彪的支持下,林立果辗转杭州和上海,与自己的“小舰队”成员进行了几次密谈……  林立果向林彪提出搞政变  苏州南园,过去曾是宋美龄的私人别墅,解放后成了接待中央领导的著名胜地。苏州一直为林彪所钟爱。苏州南园1号楼,亦即院
期刊
一    1948年9月16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了震动全国的济南战役。华野部队官兵在“打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的鼓舞下,不怕疲劳,不顾伤亡,经过连续8个昼夜的猛烈攻击,迅速地摧毁了敌人的外围据点,先后突破了工事坚固、火力密集、池深墙高、众敌死守的外城和内城,于9月24日下午16时30分攻占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大院,占领了王耀武的“主席办公室”,活捉了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参谋长罗辛理和一大批
期刊
“文革”中,江青大权在握,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帮派势力。为此,贺子珍说江青,“要不是我当年离开延安去苏联治病,江青是钻不了这个空子的!”那么,江青与宋庆龄、贺子珍、王光美、叶群、孙维世是如何斗法的?  宋庆龄骂江青“无耻的婊子”  人们印象中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娴静雍容、温文尔雅,用“无耻婊子”这样的字眼骂江青,许多人可能难以想象。宋庆龄在1978年6月5日给美国的理查德·杨的一封信中就是这样写的: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