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方圆仅一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走出四位将军:两位中将和两位少将,四位将军同姓梁,其中三位同族叔侄孙三代人,分别是梁仁芥、梁兴初以及梁必业;另一位是专业技术少将梁必骚。因此,渼陂村被誉为“将军村”。
祖辈梁仁芥
梁仁芥(1912 -1991),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梁仁芥任中共晋绥六地委书记兼晋绥军区第六分区政治委员,1948年张开基任西北野战军3纵独2旅旅长,梁仁芥任独2旅政治委员,率领独2旅参加宜川战役。当时刘戡带了30000人马,到了瓦子前街停下不走了。张开基和梁仁芥商量后,下达命令攻击宜川外围,其中19团攻击太子山,36团攻击外七郎山。为了加强领导,梁仁芥到36团。破晓,36团攻下了外七郎山,迫使刘戡部进至瓦子街任家湾一带,进入我军即设阵地。为了防止刘戡放弃北援,掉头突围,张开基和梁仁芥指挥19团攻进宜川,当敌军慌了手脚,全力反扑之时,张开基和梁仁芥即使将19团撤出战斗。这一攻,逼得刘戡东进,后路被我军切断,败局已定。1949年,梁仁芥任第一野战军3军7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政治委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政治委员。回国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1957年毕业。后历任军政治委员,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治委员,1969年到1978年任甘肃省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梁仁芥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11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父辈梁兴初
梁兴初(1913-1985年)出生于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
1929年2月,毛泽东率领的工农红军转移到吉安一带,在那里轰轰烈烈地开展革命运动,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政权。梁兴初怀着兴奋的心情,于次年2月报名参加了红军,从此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了革命征程。
梁兴初刚参军不久,便赶上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围剿”。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连中三弹,在鲜血直流的情况下,他挣扎着继续与敌人搏斗拼杀,直到战斗胜利结束。在中央苏区,梁兴初后来又参加了其它四次反“围剿”作战,曾多次英勇负伤。他先后身中枪弹9处,也升了9级,正好是一弹升一级军阶。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逐渐成长为红军的优秀指挥员。梁兴初于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开始后,梁兴初参加了平型关等大小战斗。在平型关战斗中,梁兴初担任八路军第115师第685团第1营营长,被安排在“斩蛇头”的位置上。日军板垣师团进入八路军伏击圈后,他率领的第1营打响第一枪,全营将士满怀国仇家恨,打得敌人人仰马翻,四散逃命。完成“斩蛇头”的任务后,他又率领全营“扎口袋”。为了防止敌人逃跑,梁兴初率第1营死死堵住老爷庙这个缺口,致使敌人陷入绝境,保证了平型关战斗的全部胜利。
解放战争初期,梁兴初奉命率部挺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师长。进入东北不久,他与梁必业搭档,指挥部队进行了著名的秀子河战斗。随后又在著名的四平战役中,一战成名,成为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骁勇战将。
此后,历任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16师师长,第十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47军军长和38军军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纵横中原、挥师南下的战斗中屡立战功,特别是在威名远扬的黑山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兴初率领38军参加抗美援朝,由于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赞誉为“万岁军”。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5年10月5日,梁兴初在北京301医院与世长辞。
孙辈梁必业
梁必业是从江西红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开国中将。他1916年3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梁必业的母亲刘年彩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吃苦耐劳,生活俭朴。
梁必业参加红军后,于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中旬,梁必业与军长梁兴初率38军南下作战时,他的家乡吉安县于7月16日解放了。乡亲们告诉梁必业的母亲:“当年的红军回来了,咱们的苦日子熬到头了,翻身解放了!”
听到这一消息,这位历尽岁月风霜,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每天搬个小凳子坐在马路边,一天一天地等啊等啊,盼着儿子回家见上一面。她遇有解放军队伍路过,总要问:“我儿子梁必业过来了吗?”碰巧的是四野48军奉命从吉安进军赣南、广东,许多人对梁必业的名字比较熟悉,听说是梁必业的母亲,就热情地回答道:“大娘,你的儿子已经当军政委了,他没走这条路南下,从湖南那条路走了,你不要再在马路上等了,以后有机会碰到他,我们一定转告你儿子,叫他来看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必业在武汉工作,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在一次开会时,原四野48军军长贺晋年告诉梁必业:“你母亲还健在,盼着你回家见你一面呢!”听到如此好消息,梁必业真恨不能插翅飞到家乡,见一见离别20多年的老母亲和乡亲们。但建国之初,工作繁忙,军务缠身,不能如愿。于是,他只得派手下人将老母亲从吉安县老家接到自己身边来。
梁必业本想把老母亲长期留在身边,安度晚年。可住了一段日子,老人家觉得不习惯。梁必业理解母亲的心情,于是派人将母亲送回了老家。
1983年,他回到阔别56年的家乡。当他从亲友中了解到母亲临终时的情景时,不禁老泪纵横。他深情地来到母亲长眠的墓地,毕恭毕敬地在母亲坟前肃立三鞠躬。献上花圈后,他声泪俱下地说:“娘,儿今天来看你了,我来晚了,你安息吧!”将军擦干了眼泪,在警卫员的搀扶下,一步一回首地离去。
梁必业于2002年10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技术少将梁必駸
梁必骎,1939年12月出生。同其他三位将军相比,梁必骎虽然没有统领过干军万马,在战场上同敌人撕杀。但他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著作影响着共和国一大批军队的初、中、高级干部,其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视。
1957年,梁必骎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航空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录取。他在繁忙的学习中并未放弃自己对军事知识的学习和业余研究,还尝试写作军事方面的文章,其中一些文章受到了当时全军唯一的一份军事杂志《八一杂志》的重视和赞扬。
1959年元旦,《八一杂志》给他寄来新年礼物: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和几本军事理论方面的书籍。这些都极大地鼓舞着梁必骎,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军事科学研究,为国防建设和解放军的强大作贡献的决心。
1959年,学校把梁必骎调整到国家刚刚设立的尖端技术专业,学习火箭、导弹的遥控遥测技术。这时,他已经利用课余时间,边研究边写作那篇对自己将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
1961年底,倾注他多年心血的、长达10万字的军事论文——致胜论》终于诞生了。
1962年7月梁必骎毕业时,军事科学院即函告西北工业大学:“经总政治部批准,你校学生梁必骎毕业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
1983年,梁必骎到南京高级步兵学校先后担任宣传部长、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兼研究生导师,配合教学需要,讲授军事科学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写作《军事方法学》,于1990年10月出版。这是全军第一部军事方法学著作。据查询,当时也未见其他国家有军事方法学著作。
1999年,梁必骎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据《38军传奇》、《统领万岁军:梁兴初将军的戎马生涯》、《新闻午报》等)
祖辈梁仁芥
梁仁芥(1912 -1991),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梁仁芥任中共晋绥六地委书记兼晋绥军区第六分区政治委员,1948年张开基任西北野战军3纵独2旅旅长,梁仁芥任独2旅政治委员,率领独2旅参加宜川战役。当时刘戡带了30000人马,到了瓦子前街停下不走了。张开基和梁仁芥商量后,下达命令攻击宜川外围,其中19团攻击太子山,36团攻击外七郎山。为了加强领导,梁仁芥到36团。破晓,36团攻下了外七郎山,迫使刘戡部进至瓦子街任家湾一带,进入我军即设阵地。为了防止刘戡放弃北援,掉头突围,张开基和梁仁芥指挥19团攻进宜川,当敌军慌了手脚,全力反扑之时,张开基和梁仁芥即使将19团撤出战斗。这一攻,逼得刘戡东进,后路被我军切断,败局已定。1949年,梁仁芥任第一野战军3军7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政治委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政治委员。回国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1957年毕业。后历任军政治委员,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治委员,1969年到1978年任甘肃省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梁仁芥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11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父辈梁兴初
梁兴初(1913-1985年)出生于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
1929年2月,毛泽东率领的工农红军转移到吉安一带,在那里轰轰烈烈地开展革命运动,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政权。梁兴初怀着兴奋的心情,于次年2月报名参加了红军,从此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了革命征程。
梁兴初刚参军不久,便赶上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围剿”。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连中三弹,在鲜血直流的情况下,他挣扎着继续与敌人搏斗拼杀,直到战斗胜利结束。在中央苏区,梁兴初后来又参加了其它四次反“围剿”作战,曾多次英勇负伤。他先后身中枪弹9处,也升了9级,正好是一弹升一级军阶。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逐渐成长为红军的优秀指挥员。梁兴初于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开始后,梁兴初参加了平型关等大小战斗。在平型关战斗中,梁兴初担任八路军第115师第685团第1营营长,被安排在“斩蛇头”的位置上。日军板垣师团进入八路军伏击圈后,他率领的第1营打响第一枪,全营将士满怀国仇家恨,打得敌人人仰马翻,四散逃命。完成“斩蛇头”的任务后,他又率领全营“扎口袋”。为了防止敌人逃跑,梁兴初率第1营死死堵住老爷庙这个缺口,致使敌人陷入绝境,保证了平型关战斗的全部胜利。
解放战争初期,梁兴初奉命率部挺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师长。进入东北不久,他与梁必业搭档,指挥部队进行了著名的秀子河战斗。随后又在著名的四平战役中,一战成名,成为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骁勇战将。
此后,历任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16师师长,第十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47军军长和38军军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纵横中原、挥师南下的战斗中屡立战功,特别是在威名远扬的黑山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兴初率领38军参加抗美援朝,由于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赞誉为“万岁军”。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5年10月5日,梁兴初在北京301医院与世长辞。
孙辈梁必业
梁必业是从江西红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开国中将。他1916年3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梁必业的母亲刘年彩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吃苦耐劳,生活俭朴。
梁必业参加红军后,于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中旬,梁必业与军长梁兴初率38军南下作战时,他的家乡吉安县于7月16日解放了。乡亲们告诉梁必业的母亲:“当年的红军回来了,咱们的苦日子熬到头了,翻身解放了!”
听到这一消息,这位历尽岁月风霜,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每天搬个小凳子坐在马路边,一天一天地等啊等啊,盼着儿子回家见上一面。她遇有解放军队伍路过,总要问:“我儿子梁必业过来了吗?”碰巧的是四野48军奉命从吉安进军赣南、广东,许多人对梁必业的名字比较熟悉,听说是梁必业的母亲,就热情地回答道:“大娘,你的儿子已经当军政委了,他没走这条路南下,从湖南那条路走了,你不要再在马路上等了,以后有机会碰到他,我们一定转告你儿子,叫他来看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必业在武汉工作,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在一次开会时,原四野48军军长贺晋年告诉梁必业:“你母亲还健在,盼着你回家见你一面呢!”听到如此好消息,梁必业真恨不能插翅飞到家乡,见一见离别20多年的老母亲和乡亲们。但建国之初,工作繁忙,军务缠身,不能如愿。于是,他只得派手下人将老母亲从吉安县老家接到自己身边来。
梁必业本想把老母亲长期留在身边,安度晚年。可住了一段日子,老人家觉得不习惯。梁必业理解母亲的心情,于是派人将母亲送回了老家。
1983年,他回到阔别56年的家乡。当他从亲友中了解到母亲临终时的情景时,不禁老泪纵横。他深情地来到母亲长眠的墓地,毕恭毕敬地在母亲坟前肃立三鞠躬。献上花圈后,他声泪俱下地说:“娘,儿今天来看你了,我来晚了,你安息吧!”将军擦干了眼泪,在警卫员的搀扶下,一步一回首地离去。
梁必业于2002年10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技术少将梁必駸
梁必骎,1939年12月出生。同其他三位将军相比,梁必骎虽然没有统领过干军万马,在战场上同敌人撕杀。但他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著作影响着共和国一大批军队的初、中、高级干部,其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视。
1957年,梁必骎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航空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录取。他在繁忙的学习中并未放弃自己对军事知识的学习和业余研究,还尝试写作军事方面的文章,其中一些文章受到了当时全军唯一的一份军事杂志《八一杂志》的重视和赞扬。
1959年元旦,《八一杂志》给他寄来新年礼物: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和几本军事理论方面的书籍。这些都极大地鼓舞着梁必骎,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军事科学研究,为国防建设和解放军的强大作贡献的决心。
1959年,学校把梁必骎调整到国家刚刚设立的尖端技术专业,学习火箭、导弹的遥控遥测技术。这时,他已经利用课余时间,边研究边写作那篇对自己将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
1961年底,倾注他多年心血的、长达10万字的军事论文——致胜论》终于诞生了。
1962年7月梁必骎毕业时,军事科学院即函告西北工业大学:“经总政治部批准,你校学生梁必骎毕业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
1983年,梁必骎到南京高级步兵学校先后担任宣传部长、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兼研究生导师,配合教学需要,讲授军事科学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写作《军事方法学》,于1990年10月出版。这是全军第一部军事方法学著作。据查询,当时也未见其他国家有军事方法学著作。
1999年,梁必骎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据《38军传奇》、《统领万岁军:梁兴初将军的戎马生涯》、《新闻午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