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握手的学问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s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握手,如今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节。然而在政治生活中,握手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一代伟人邓小平,便在其波澜壮阔的政治历程中,召开过两次著名的“不握手”会议:第一次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1946年9月10日,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间全面整顿的1975年3月召开的。
  1946年中秋节,二野各纵队的司令员满心欢喜地赶往司令部,结果邓小平却提出召开一次“不握手会议”。他开宗明义地说:“我们把大家请来,不是欢度佳节,庆祝胜利,而是要开一个不握手的会议。我们不要以为打了两个胜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欢,心满意足,你好我好,什么都好,要更多地想想自己的不足。’
  1975年2月25日至3月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主题是解决铁路运输问题。邓小平提前几分钟快步走进会议厅,微笑着向大家点头致意。
  这时,几个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人走上前来,要与邓小平握手。只见邓小平迅速地举起左手在空中摇了摇,对大家说:“今天不握手了,因为工业形势很不好,等你们的工作搞上去再握手吧。”
  1989年,谈及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有关的问题时,邓小平曾特别交代:与苏联人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
  “只握手,不拥抱”,形象地勾勒出中苏关系未来的定位:睦邻友好合作,而不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种结盟“抱团”。
  中方礼宾人员把这一提醒特意透露给苏联驻华大使馆,特罗扬诺夫斯基大使又立即将其报告了戈尔巴乔夫本人。
  1989年5月16日10时,戈尔巴乔夫见到邓小平时,只与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握手。不过两人握手的时间相当长,有人看电视直播时掐着手表算了算,整整35秒钟。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
  1992年南巡时,他请特区青年转达他的期待:“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在深圳考察,他说:“高科技项目要让年轻人干,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在珠海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公司,邓小平看到坐在计算机旁边的都是年轻的业务骨干,非常高兴地说:“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年轻!”他热情地同一位女青年科技人员握手:“我要握握年轻人的手,科学的希望在年轻人。”走出公司大门,回头一看,还有20多位年轻人整整齐齐站在那里。于是,又返回去和那群年轻人握手,一个都没落下。
  在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他一连询问了3个年轻职工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然后高声对大家说:“21世纪靠你们青年人。”
  (据《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
其他文献
许世友(1905-1985年)  1976年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在毛泽东逝世后带枪进京,令“四人帮”不敢轻举妄动。  许世友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敢于讲真话。他虽然出身行伍,但为人胆大心细、富于机变。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北京当时的政治形势十分紧张,参加毛泽东追悼会的许世友,其机敏品质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带枪进入毛泽东灵堂  许世友将军战功赫赫,是一位在战争中从普通战
期刊
亚洲院士、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陆德,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文化部部长陆定一的长子。很多年之后,女儿跟陆德吵:“我沾你什么光了?”而陆德深刻铭记父亲的教诲:一切自力更生,老一辈打天下不是为了你们当官。  活跃于各种媒体平台上  亚洲院士、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陆德,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文化部部长陆定一的长子。这些年,陆德的声音一直活跃于各种媒体平台上,作为父辈共产主义理想的继承者,责任感驱使
期刊
作为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1897 -2003,出生于上海)在人们心中始终是一个传奇人物。她跨越了三个世纪,经历了百年中国的政治变迁,对近现代内政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蒋介石去世后,她淡出台湾政坛,客居纽约,晚年仍关注台湾政局。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按宋美龄自己的说法,蒋的离世“是自己一生最伤痛之事”。此后,宋美龄就在台北、纽约两地漂泊。  蒋介石刚一去世,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就匆
期刊
孙毅(1904-2003)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一个贫农家庭,原名孙俊华。1920年10月,他高小还没毕业,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被迫离开家乡出去找事做。就在那个时候,他把自己原来的名字改成了孙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取“杀敌为果,致果为毅”的意思。  外面的世界到处都是军阀混战。孙毅漂泊了两年多,从北转到南,到过上海、厦门、潮州,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安身立业之所。他只好又从南转回北,投奔在河南开封做事的哥
期刊
古城淮阴有四个城门均为瓮城门,其中南门后来被命名为“佳标门”,是为了纪念1945年9月6日在此发生的一场惨烈攻城战中,一位叫徐佳标的新四军战士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舍身堵住枪眼的壮举。这一壮举比耳熟能详的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还早了七年,堪称我军舍身堵枪眼第一人。  档案资料记载,徐佳标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灌云县一户贫苦农家。1942年冬,徐佳标的父亲被日军抓去修炮楼,后被活活打死。1943年,新年刚
期刊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14日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大吴家一户知识分子家庭。三十年代初中期。在东北工作时化名吴平。他先后担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驻东北巡视员,中共吉东特委书记兼抗日联军第四军政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东北抗日武装的卓越领导人。1938年至1940年,在延安任中宣部副部长兼秘书长。并执教于马列学院。1941年春,创办和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是一位优
期刊
“万元户”,一个1980年代初很流行的词,也是许多农民羡慕的称谓。顾名思义,“万元户”就是收入达万元的户,或是家里有万元积蓄的户。在当时的农村,谁家能称得上“万元户”,就是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一篇通讯《雁滩的春天》,报道了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六个壮劳力,当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
期刊
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两人都属龙。两人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夫妇,但他们心心相印、相伴走过58载春秋。可以说,家庭的温暖,是帮助邓小平从容应对政治逆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邓小平两次主动找上门来  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两人都属龙。在北京景山后街的一条胡同里,有一个两进的普通院子,灰砖灰瓦,方方正正,院内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这就是“邓小平生前的生活世界,全家是1977年搬到这里的。他们住的院子里,有
期刊
至今回忆起来,吴桂贤都觉得自己的一生,充满着太多的不幸与幸运。由于家庭贫困,年仅13岁,吴桂贤就独自出门谋职。从纺织女工到共和国首位女副总理,再到企业董事长,她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那个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了孩子四处“化缘”  1951年,13岁的吴桂贤进入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当工人。“文革”开始后,她被树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和当时许多劳动模范一样,被推上了政治舞台。
期刊
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方圆仅一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走出四位将军:两位中将和两位少将,四位将军同姓梁,其中三位同族叔侄孙三代人,分别是梁仁芥、梁兴初以及梁必业;另一位是专业技术少将梁必骚。因此,渼陂村被誉为“将军村”。  祖辈梁仁芥  梁仁芥(1912 -1991),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梁仁芥任中共晋绥六地委书记兼晋绥军区第六分区政治委员,19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