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日·考纳尔《西方美术风格变迁史》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c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而言,在历史的进程中,东方美术的美学特征较少变化,始终徜徉在古典和谐美的范围内,其美术的艺术风格也较为单纯。而西方美术的美学特征从古典的和谐美,到近代的崇高美,再到现代的“以丑为美”,其间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其美术的艺术风格也是不断花样翻新的,它驳杂斑斓、波诡云谲,常常给人复杂、散乱、难以把握之感。有感于此,英国的萨日·考纳尔女士撰写了《西方美术风格变迁史》一书,描述出西方世界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术风格发展的轨迹,使西方美术风格变迁的历史如一条波澜起伏而又延续不断的长河,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吸收了以前西方美术史家研究成果中的长处,运用系统论等现代新的方法,注重各门类美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把美术放在西方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放在文艺、宗教、哲学、政治等学科的文化网络中来考察、研究。
  正因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又使用了先进的方法,作者对于美术史上一些问题的看法同以前的美术史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例如,在论述西方中世纪美术的时候,她指出,人们往往把整个中世纪看作“黑暗的时代”,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从四世纪到十世纪的西方社会是动荡不安的,然而这一时期却是西方文明的中心由罗马转向欧洲的重要预备期,中世纪艺术则是联结古代罗马和近代欧洲两大艺术高峰的桥梁和纽带。在中世纪独立发展起来的寺院和城堡,前者构成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起着保护古代文化、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的作用;后者则构成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起着护卫现实生活的“避风港”的作用。二者皆自给自治,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都被僧侣们编入自己学习、研讨的材料,历经动乱而保存了下来。也正是在六世纪到十二世纪初——寺院制度和封建制度兴盛的期间,欧洲有了活跃的政治、经济体系,有了强盛而统一的宗教,以及欧洲最早的统一风格的艺术:罗马式艺术。欧洲罗马式艺术基本上是依靠教会赞助的宗教艺术,而后来长期风靡欧洲的哥特式艺术与宗教更加密不可分。作者以富有激情、文情并茂的语言和生动的图例,说明了哥特式艺术的辉煌成就。
  有关中世纪部分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的篇幅,显然作者是在有意识地纠正人们的偏见。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其意义远远不限于给予所谓“黑暗时代”的艺术一个新的估价,更重要的是,由此我们能以对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宗教对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贡献等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那带有尖塔、尖拱券、立柱,飞扶壁的体现强烈上升感的建筑,以及建筑内部那气象恢宏的雕塑、绘画和精美绝伦的工艺雕镂、镶嵌等组成的哥特式艺术综合体,给予人的魂天归一之感,是宗教神秘的感触,还是艺术审美的感受?那慑人心的力量,是宗教的威力,还是艺术的魅力?那如幻如梦、似天堂又似人间的效果之创造,凭借的是基督教徒虔诚的宗教想象,还是美术家天才的艺术想象?没有人能区分清楚。因为,在哥特式艺术那里,艺术与宗教是浑然一体的,而天才的艺术想象与虔诚的宗教想象又有着相通之处。宗教不仅在特定的时期对文化有着保护的作用,而且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对艺术起着促进的作用。宗教的寓意对艺术的象征有一定影响,其处在虔信情绪中的特定思维方式符合于艺术创作的内部规律,宗教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世界上,迄今已有无数艺术品因宗教而产生,又因宗教而得以保存、流传。宗教,它绝非仅仅是“麻痹人民的鸦片”。这可以说是该书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作者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看法也颇有见地。她认为,现代派艺术发展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成为当初被它取代的古典艺术那样的学究式的东西了,因袭成风,流于庸俗化,而又显得太冷酷,缺乏人情味。作为一种风格的“现代派”既已如此走上定型化的穷途,“现代”的名称对于它也就不再适用了,它在西方美术史中已成为“历史的过客”,“当代的先锋艺术不再是‘现代派’,‘现代派’也不再是当代的先锋艺术。”
  这部《西方美术风格变迁史》,不仅展现了西方美术的历史和现状,而且昭示了其未来的趋向。该书是以这样的内容作结尾的:当代西方艺术的主流是偶发艺术和观念艺术等。许多艺术品看起来并不适宜于放进博物馆,却适宜于放在影剧场。艺术所强调的不再是永恒性,而是非永恒性和变动性。其所表现出的倾向,似乎不利于公众的欣赏,然而对于表达只有艺术家自己才能懂得、才能解释的创造性观念却非常有利。有人希望艺术回归到文艺复兴及更早的那种较为和谐、单纯的美的状态,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曲线不是圆环而是螺旋”,“现代艺术已改变了我们以前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观念”。以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的艺术,它只能是向着更多元、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Sara Cornell:Art,A History of Changing Style,Phaidon Press Limited,Oxford,1983)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学校教育面临新的危机与挑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与现实意义。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分工主要有学校专职教师、学校心理学家、专业咨询师、精神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各种从事青少年保护的科学专业人员等,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互动是今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运用“三层次介入”的理论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统合的学校心
“逍遥”一词,有“安闲自得”之意。字亦写作“消摇”。如《礼记·檀弓》下:“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又《世说新语·赏誉》下“王大将军与丞相书”注引荀绰《冀州记》:“(杨)淮见王纲不振,遂纵酒不以官事规意,消摇卒岁而已。”明焦《焦氏笔乘》引黄几复语:“消者如阳动而冰消,虽耗而不竭其本,摇者如舟行水摇,虽动而不伤其内。游于世如此,唯体道者能之。”望文生义,实不足训。  余意“逍遥”(“消摇”)一
〔关键词〕游戏;认知发展;儿童;心理实验  一、引言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描述了孔子在孩提时代做学习礼节的游戏。清代文人高鼎所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也表现了儿童在野外尽情游戏的情景。可见自古以来爱玩就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天性的施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但有的家长认为“玩物丧志”,过多的游戏荒废了大好的时光,由此限制孩子游戏的时间,
〔关键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治疗  一、个案资料  此案例的来访者为一位妈妈,妈妈电话求助,自诉:儿子初二,目前网络成瘾,常常通宵达旦上网,日夜颠倒,且经常随心所欲地上学、早退、做或者不做作业。之前孩子因上网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妈妈因此与孩子发生争执,孩子承诺不上网,认真学习,但是要求妈妈不能把这件事告诉班主任,妈妈当时答应,后来却一意孤行找了班主任,当孩子知道这件事后便彻底不去上学。在家庭互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利用如激发兴趣、唤醒期待、放飞想象等方式,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深地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读;想象;兴趣;进入文本     一、 问题的端倪     很多老师上完一篇课文之后,往往怒气冲冲地回到办公室,向同事倾诉:我辛辛苦苦备了一天课,激情澎湃地讲了好几节课,结果,要求学生阅读文本,说出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可往往被叫
〔关键词〕生涯辅导;高三学生;志愿填报  这是一个高考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倒逼”生涯规划的时代,每个高中学子都时常会面临选择,理想的大学、心仪的专业、适合的工作,每一次选择都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人在年少时期都曾雄赳赳、气昂昂地拥有过当科学家、外交家、画家、教育家等海阔天空的职业梦想,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边是壮志凌云的远大理想,一边是坠茵落溷的冰冷现实,作为临近毕业的学生,如何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当前我国经济若干问题》一书。这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同志继《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出版之后的又一新著。它汇集了作者近两年来所作的报告和写作的论文共十七篇,约十六万多字。  坚持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发来研究和解决我国各方面的经济问题,这是作者贯彻全书的基本思想。我国原来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刚刚发展,手工劳动、半自给性的小农经济还占绝大优势。作者根据我国这
提 要:本文以太仓库为切入点,指出张居正时代的中央财政制度改革是在屯田、盐法开中、民运等原有财政体系日渐无法满足北边军镇基本常规需求的情况下,在嘉靖、隆庆以来持续改革的基础上,为改变太仓库长期入不敷出的局面而进行的努力。这次改革在财政方面展现出强烈的中央集权化倾向,但其间太仓库收支渐增的趋势仍在,收不抵支的隐患仍存,北边军镇屯田等原有财政供应体系日渐失效的基本问题未能解决。张居正死后,太仓库财政
提 要:明朝官员的奏疏中,多有建议“民生”的内容,常使用“国计民生”一词,还以“吏治民生”讨论问题,反映出“民生”问题具有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性质。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以使民生顺遂为归宿,这一观念渗透到国家统治的模式当中,成为君德、官箴的要求。民生与国计一体两面,国家与社会为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吏治与民生的关系要求官员当官为民、造福一方。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士大夫;民生思想;《明经世文编》  明清文
文化、出版工作日益发展,新书越来越多。本刊每期只能容纳不足十篇书评,多数新作未能向读者推荐、评述,为一憾事。读者建议多发表短小的书评,于是有“品书录”之设。  品,犹浅尝也。所谓“品书”,就如品茶、品酒,只是对新出书刊略一品味,述说感想,并不是深入的评论。我们希望品尝者能直抒己见,好就好,坏就坏。但是一本书价值究竟如何,有时需要反复讨论研究,不能做到一品即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只不过谈了某本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