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尼采是西方著名哲学家,身体在思想与作品的构设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饮食决定行为,使人成为“你自己”,尼采反对现代人的饮食,通过节制饮食,达到保健与健康生活的目的。食物烹饪法和用餐方式也是哲学实践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尼采;饮食;健康;哲学观
西方哲学思想强调“主客二分”的理性思维,在西方,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现代营养学产生后,其饮食更具有理性分析的倾向,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具体表现在不太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等的完美。“尼采式的饮食是柔和道德和美学的基本动力,是一种美的艺术,终极目的是意愿的风格。饮食是自我愉悦的辅助练习,至少是朝着快乐方向作出的努力。饮食是自我的艺术,是对必然的驱赶,是内在的技术;饮食跟理论逻辑一样重要,跟用高贵的生活方式让身体高贵的意愿一样重要。”[1]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
(一)现代人饮食的误区
尼采攻击现代人的饮食,他认为“现代人想消化很多东西,甚至要消化一切,人将一切抱负放于其上”。而“什么都吃的人不是最精细的种类”。庸俗在于不作区分。什么都吃,这是一种谬误。缺少品质,缺乏柔韧、清淡、细腻,这些都是消极饮食的特点,原型是德国菜。而素食也不是解决办法。尼采认为,素食者“可能是需要吃补品的人”,因为蔬菜而筋疲力尽。尼采喜爱吃火腿,对风行的素食主义不屑一顾,认为智力产出丰富的人必须得多吃肉。
尼采的典型饮食安排中都少不了熟肉。1880年之后,他写给母亲的信里大多是要香肠、火腿。他抱怨火腿腌制得不细致,请母亲不要再给他寄梨子。他首先要“威鲁瓦火腿”或“火腿香肠”,然后要蜂蜜、大黄块和萨瓦糕。他一直钟爱牛排加煎鸡蛋、火腿加生蛋黄以及面包。
(二)節制饮食、规律运动、合理作息
虽然尼采认为吃肉是必须,但他的饮食理论也讲究节制:不要过多(大米、土豆),不要过少(肉类),要有禁忌(酒精、兴奋剂)。尼采认为家庭妇女们制造了一个肥腻、粗俗、臃肿的德国。他批评“厨房里的蠢事”,抨击“做饭的女人”,斥责“女人用恐怖的无知完成这项任务”:为家人和一家之长做饭菜。“做饭的女人糟透了,厨房里没有丝毫理智,所以人的进化才被延缓了最为漫长的时间,受到最为严重的损害。这个状况在今天几乎没有任何好转”[2]。
根据尼采的通信及友人回忆录等史料,尼采坚持严苛的作息习惯。清晨五点起床,冷水沐浴,工作一个小时以后六点早餐。十一点半的午餐在早餐的工作散步之后。下午6点半是晚饭时间。
尼采在漫步途中随身携带纸与笔。在湖山之间的自由漫步则是其“诗化哲学”的表征。“我的情感之紧张让我战栗并大笑——已经有好几次我出于可笑的原因不能离开我的房间,因为我的眼睛发炎了——何以至此?每一次我都在头一天散步的路上哭泣得过多,不是感伤之泪,而是欢呼之泪;我在路上歌唱并胡言乱语,为一个全新的视界所充满,我在所有人之前预先获得了这一视界”。
(三)人与自然的契合
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尼采曾用“血脉相系”描述过人与自然的契合自然给予尼采哲学的灵感,在自然的复归中,他通过将永恒复归学说与虚无主义问题及生命价值相系而赋予这一学说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主义式的维度,探索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从尼采的饮食哲学观中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哲学注重结构体系,西方哲学家没在饮食饮食结构上面也强调形式结构。西方哲学站在理性的角度去精确计量饮食的定量,更确切的表现在西方人的饮食则是重视营养的理性饮食。西方的饮食是注重科学的营养搭配,饮食更趋向于理性。西方的哲学家们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既不是一味地放纵、滥用生命力,也不是片面的抑制、萎缩生命力。“人通过对其生命的自由运用、通过活动,比通过生命的享受更能得到快乐,因此,精神劳作可以设定另一种仅与身体有关、与抑制相对的提高了的生命感。”[4]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瓮福雷.哲学家的肚子[M].林泉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7页
[2](法)米歇尔·瓮福雷.哲学家的肚子[M].林泉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5页
[3](德)伊曼纽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2页
【关键词】:尼采;饮食;健康;哲学观
西方哲学思想强调“主客二分”的理性思维,在西方,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现代营养学产生后,其饮食更具有理性分析的倾向,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具体表现在不太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等的完美。“尼采式的饮食是柔和道德和美学的基本动力,是一种美的艺术,终极目的是意愿的风格。饮食是自我愉悦的辅助练习,至少是朝着快乐方向作出的努力。饮食是自我的艺术,是对必然的驱赶,是内在的技术;饮食跟理论逻辑一样重要,跟用高贵的生活方式让身体高贵的意愿一样重要。”[1]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
(一)现代人饮食的误区
尼采攻击现代人的饮食,他认为“现代人想消化很多东西,甚至要消化一切,人将一切抱负放于其上”。而“什么都吃的人不是最精细的种类”。庸俗在于不作区分。什么都吃,这是一种谬误。缺少品质,缺乏柔韧、清淡、细腻,这些都是消极饮食的特点,原型是德国菜。而素食也不是解决办法。尼采认为,素食者“可能是需要吃补品的人”,因为蔬菜而筋疲力尽。尼采喜爱吃火腿,对风行的素食主义不屑一顾,认为智力产出丰富的人必须得多吃肉。
尼采的典型饮食安排中都少不了熟肉。1880年之后,他写给母亲的信里大多是要香肠、火腿。他抱怨火腿腌制得不细致,请母亲不要再给他寄梨子。他首先要“威鲁瓦火腿”或“火腿香肠”,然后要蜂蜜、大黄块和萨瓦糕。他一直钟爱牛排加煎鸡蛋、火腿加生蛋黄以及面包。
(二)節制饮食、规律运动、合理作息
虽然尼采认为吃肉是必须,但他的饮食理论也讲究节制:不要过多(大米、土豆),不要过少(肉类),要有禁忌(酒精、兴奋剂)。尼采认为家庭妇女们制造了一个肥腻、粗俗、臃肿的德国。他批评“厨房里的蠢事”,抨击“做饭的女人”,斥责“女人用恐怖的无知完成这项任务”:为家人和一家之长做饭菜。“做饭的女人糟透了,厨房里没有丝毫理智,所以人的进化才被延缓了最为漫长的时间,受到最为严重的损害。这个状况在今天几乎没有任何好转”[2]。
根据尼采的通信及友人回忆录等史料,尼采坚持严苛的作息习惯。清晨五点起床,冷水沐浴,工作一个小时以后六点早餐。十一点半的午餐在早餐的工作散步之后。下午6点半是晚饭时间。
尼采在漫步途中随身携带纸与笔。在湖山之间的自由漫步则是其“诗化哲学”的表征。“我的情感之紧张让我战栗并大笑——已经有好几次我出于可笑的原因不能离开我的房间,因为我的眼睛发炎了——何以至此?每一次我都在头一天散步的路上哭泣得过多,不是感伤之泪,而是欢呼之泪;我在路上歌唱并胡言乱语,为一个全新的视界所充满,我在所有人之前预先获得了这一视界”。
(三)人与自然的契合
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尼采曾用“血脉相系”描述过人与自然的契合自然给予尼采哲学的灵感,在自然的复归中,他通过将永恒复归学说与虚无主义问题及生命价值相系而赋予这一学说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主义式的维度,探索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从尼采的饮食哲学观中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哲学注重结构体系,西方哲学家没在饮食饮食结构上面也强调形式结构。西方哲学站在理性的角度去精确计量饮食的定量,更确切的表现在西方人的饮食则是重视营养的理性饮食。西方的饮食是注重科学的营养搭配,饮食更趋向于理性。西方的哲学家们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既不是一味地放纵、滥用生命力,也不是片面的抑制、萎缩生命力。“人通过对其生命的自由运用、通过活动,比通过生命的享受更能得到快乐,因此,精神劳作可以设定另一种仅与身体有关、与抑制相对的提高了的生命感。”[4]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瓮福雷.哲学家的肚子[M].林泉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7页
[2](法)米歇尔·瓮福雷.哲学家的肚子[M].林泉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5页
[3](德)伊曼纽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