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发展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教育要素的变化中,管理首当其冲。管理是学校稳定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就很难发挥其有效职能。因此,革新管理模式,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型,就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学校管理的转型,主要是实现由经验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型。
一、文化管理是“人本治校”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校要科学发展,要构建有效管理模式,首先要“以人为本”。现代学校的文化管理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化管理”,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标的尊重人性的管理。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是文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文化管理的支撑要素
从学校管理要素来说,教师是“文化人”的群体,学校是“文化场”,学校的职能是培养“文化人”,这就具备了实施文化管理的基本要素。因此,实施文化管理是教育改革对学校发展的要求。
首先,“文化人”需要文化管理。管理模式是针对管理对象构建的。学校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文化单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生产与传播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并向更高素质方向发展。就中学教师的学历而言,大都在大学本科以上。学校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人”的集聚场。对这样一个“文化群体”进行管理,必须采取文化管理的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其次,培养“文化人”需要文化管理。学校的功能是育人。其育人功能的实现靠的是文化,包括学科文化、人文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等。同时,学生也是不同层次的“文化人”。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像工厂流水线那样按固定的操作程序进行,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激励促进、自主引导、活动拓展、环境熏陶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最终实现学生价值的自我提升。整个育人过程,本质上就是文化活动的过程,所以,必须靠文化管理来保障。
再次,文化环境需要文化管理。学校就是文化场。学校的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也可以说是静态文化环境和动态文化环境两大方面。物质(静态)的文化环境,体现着人的精神风貌,体现着人的文化素质。它不会在一个层面上“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的发展不断更新。因此,对于物质(静态)文化环境的管理,就不能采取传统的经验管理、制度管理,而是必须有前瞻性,使其达到熏陶育人的目的。精神(动态)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内涵不断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校风校貌的不断改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修养的不断提升等方面,蕴含着人性的发展和品质的再现。精神文化环境的管理,实质上是对“人心”的管理、“人化管理”也就是文化管理。
三、文化管理的构建
文化管理的支撑要素,决定了文化管理的模式;文化管理的实施,自然有其基本途径。
第一,要提升教师的现代文化素养。教师有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认同文化管理的内涵,才能自觉地参与文化管理。同时,这也是教师育人素质的基本要求。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首先是道德素养。“正人先正己”,“治学从教,贵在有德”,说的就是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做教师首要的和必要的条件。学校要引导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要培育教师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大力倡导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把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学校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引领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堂观。让教师以现代教育思维方式思考教育、思考学生、思考自身发展、思考文化管理,自觉地成为学校文化管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
第二,要营造师生的“精神家园”。归属感、被尊重的价值环境、有效的精神对话平台、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是“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学校要尊重每个师生员工的个性,其个体之间也要认同彼此的个性价值;要营造积极对话的精神平台,建立了对话关系,为实现价值认同和境界提升,营造一个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还要引领集体舆论,提升群体“精神境界”,因为透过集体舆论,可以看到一个集体的精神世界,正确引领了集体舆论,也就把握了文化管理的导向。
第三,要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就学校发展而言,文化形态主要有四种,即: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不仅是指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注重制度的内涵,特别是制度层面深处的人文色彩。作为文化形态的制度应深含着尊重人、发展人的理念,体现着人的需求和愿望。精神文化要立足教师的信息需求和心理健康来建设,称之为“信息动力”和“精神动力”。要有计划地增购新书、报刊、杂志,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要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满足教师发展对信息的需求,要完善各种奖励和先进评选措施,激励教师自主发展;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多形式地疏导教师的压抑情绪,让教师愉悦发展。行为文化包括仪式文化、形象文化、团队文化、个体文化等。要规范集会活动,设置文化标识,落实制度,开设礼仪课程,用文明的行为,建设学校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在物质层面体现的文化内涵,通过“物质动力”,提高师生的“幸福”度,体现着学校的人文关怀。
一、文化管理是“人本治校”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校要科学发展,要构建有效管理模式,首先要“以人为本”。现代学校的文化管理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化管理”,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标的尊重人性的管理。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是文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文化管理的支撑要素
从学校管理要素来说,教师是“文化人”的群体,学校是“文化场”,学校的职能是培养“文化人”,这就具备了实施文化管理的基本要素。因此,实施文化管理是教育改革对学校发展的要求。
首先,“文化人”需要文化管理。管理模式是针对管理对象构建的。学校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文化单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生产与传播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并向更高素质方向发展。就中学教师的学历而言,大都在大学本科以上。学校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人”的集聚场。对这样一个“文化群体”进行管理,必须采取文化管理的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其次,培养“文化人”需要文化管理。学校的功能是育人。其育人功能的实现靠的是文化,包括学科文化、人文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等。同时,学生也是不同层次的“文化人”。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像工厂流水线那样按固定的操作程序进行,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激励促进、自主引导、活动拓展、环境熏陶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最终实现学生价值的自我提升。整个育人过程,本质上就是文化活动的过程,所以,必须靠文化管理来保障。
再次,文化环境需要文化管理。学校就是文化场。学校的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也可以说是静态文化环境和动态文化环境两大方面。物质(静态)的文化环境,体现着人的精神风貌,体现着人的文化素质。它不会在一个层面上“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的发展不断更新。因此,对于物质(静态)文化环境的管理,就不能采取传统的经验管理、制度管理,而是必须有前瞻性,使其达到熏陶育人的目的。精神(动态)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内涵不断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校风校貌的不断改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修养的不断提升等方面,蕴含着人性的发展和品质的再现。精神文化环境的管理,实质上是对“人心”的管理、“人化管理”也就是文化管理。
三、文化管理的构建
文化管理的支撑要素,决定了文化管理的模式;文化管理的实施,自然有其基本途径。
第一,要提升教师的现代文化素养。教师有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认同文化管理的内涵,才能自觉地参与文化管理。同时,这也是教师育人素质的基本要求。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首先是道德素养。“正人先正己”,“治学从教,贵在有德”,说的就是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做教师首要的和必要的条件。学校要引导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要培育教师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大力倡导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把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学校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引领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堂观。让教师以现代教育思维方式思考教育、思考学生、思考自身发展、思考文化管理,自觉地成为学校文化管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
第二,要营造师生的“精神家园”。归属感、被尊重的价值环境、有效的精神对话平台、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是“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学校要尊重每个师生员工的个性,其个体之间也要认同彼此的个性价值;要营造积极对话的精神平台,建立了对话关系,为实现价值认同和境界提升,营造一个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还要引领集体舆论,提升群体“精神境界”,因为透过集体舆论,可以看到一个集体的精神世界,正确引领了集体舆论,也就把握了文化管理的导向。
第三,要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就学校发展而言,文化形态主要有四种,即: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不仅是指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注重制度的内涵,特别是制度层面深处的人文色彩。作为文化形态的制度应深含着尊重人、发展人的理念,体现着人的需求和愿望。精神文化要立足教师的信息需求和心理健康来建设,称之为“信息动力”和“精神动力”。要有计划地增购新书、报刊、杂志,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要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满足教师发展对信息的需求,要完善各种奖励和先进评选措施,激励教师自主发展;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多形式地疏导教师的压抑情绪,让教师愉悦发展。行为文化包括仪式文化、形象文化、团队文化、个体文化等。要规范集会活动,设置文化标识,落实制度,开设礼仪课程,用文明的行为,建设学校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在物质层面体现的文化内涵,通过“物质动力”,提高师生的“幸福”度,体现着学校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