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aa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理念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掌握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可以说,师生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角色,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化学教学中应“以学论教”“以人为本”、“学以致用”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真谛!
  【关键词】引课 以学论教 以人为本 学以致用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推进,教师对教材、学生及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新。然而,很多教师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将如何变化?传统的讲授还有没有用武之地?原来的教法是不是要推倒重来?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就是好课吗?”等等。我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一些主要的、质的东西是不变的、相通的,如果把握不好这些本质的东西,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最终受害的将是我们的学生。
  一、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引课”
  成功的教学活动中“引课”起着重要的作用。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引课”,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也有助于破除教师的“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1)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实例引课,调低切入点。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动力。如在讲《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吊起学生学习“胃口”,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教学难点就很容易突破。这样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上随时发生的与之相关的事件引入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资源,将学习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2)以趣味实验引入课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用实验引入新课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讲《钠》一节时,可以这样引入:通常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呢?教师用滴管向酒精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熟话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的呢?(其实我是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反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们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我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又如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我演示了实验:把一个生鸡蛋放在生石灰里,浇上适量的水,过一会儿,生鸡蛋就煮熟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石灰和水能把生鸡蛋煮熟呢?”
  “好”的引课是课堂教学中的调节剂和催化剂。引课技能运用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如何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以学论教”
  化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等阶段,其中理解阶段是中心环节。通过理解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培养目标中“过程与方法”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知识,然后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反过来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教师往往对结论和总结的一些规律较为重视,然后套用结论和规律去做练习。这是我们现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如在讲授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时,在一个班级上课时,我很自然地想到先给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等等,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过程进行实验,结果却发现课堂中师生交流严重受阻。也许通过课堂的讲授,原来计划的教学目标是基本达到了,但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自主学习的态度都丧失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发现了一个严重的不足:没能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落实。因此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去阅读实验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转移溶液时用到玻璃棒,学生常出现液体溅洒出容量瓶的现象,在做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怎样才能既完成实验目的,又操作简便的方法。问题产生了,有的學生提出:能不能用漏斗代替玻璃棒移液?而且说出了用漏斗,好处就是移液快且液体不容易溅洒,但他没注意到不利的一面,我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学生们很踊跃,有的提出应用分液漏斗,有的说要加铁架台增加稳定性,还有的提出要注意对漏斗的洗涤等等。我没有直接下结论,只是提供相关的仪器,让他们自己去验证。随着验证的深入,他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也对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掌握越来越深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断诞生精彩的观念,犹如姹紫焉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正如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竞争等外来目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
  “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高效课堂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师生关系。
  三、如何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
  学生是发展的,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高效课堂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自主观察、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1)要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
  重视开展探究式教学就一定需要每节课都探究吗?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动手做就是探究吗?如果不能分组做实验就一定不能进行探究吗?从这些问题中不难看出,老师对探究式教学还存在着许多认识的误区,认为学生动手、讨论、热热闹闹就是探究,太表面化,太注重形式。探究不是说的,而是一种思想和行动。什么是探究,思考也是一种探究,探究就是究其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非要学生动手、讨论就是探究。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而是知道“为什么”的结果。
  (2)要重视“问题”的作用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来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发新的思考,提出新的问题,让教学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在紧张思考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的时间。这里的紧张气氛是指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很兴奋的思考状态。
  四、如何让学生会用知识——“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理念上,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师是否能很快转变,学生的需要是否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这可能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应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如在进行Fe(OH)2的制取实验时,我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药品外,还每组学生实验桌上多放了一支长滴管和一瓶花生油。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我发现多数学生是按照基本的操作规程进行:将NaOH溶液滴加在盛有FeCl2溶液的试管里。由于氧气氧化的作用,这些学生得到的都是灰绿色的沉淀,这与课本上所讲的Fe(OH)2是灰白色的沉淀不同。同时,我注意到有一组学生在得到灰绿色的沉淀后,第二次实验的时候使用了长滴管吸取NaOH溶液,并将长滴管伸入到FeCl2溶液中将NaOH溶液挤出,得到了灰白色的沉淀,但很快又变成灰绿色沉淀,接着他们又观察了实验仪器药品,他们利用了花生油,第三次的实验效果比较好,他们周围的同学也纷纷仿效。在实验告一段落后,我提问了他们,他们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我除了鼓励他们的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学生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的,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很显然,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就成为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必备的能力。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什么都懂的传统师者形象。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将教師从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
  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作为教育改革的践行者,我们在改变他人观念的同时必先改变自己的观念,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蜕变过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面对改革,我们要具备信心、虚心、恒心、雄心和责任心这“五心”,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积极交流,不懈追求,开拓进取,勤奋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基础课程改革必将迎接一个美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磊、胡久华 主编 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教与学》、《化学选修教与学》 北京出版社
  [3]《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武汉
  [4]王磊主编《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
其他文献
新课标告诉我们“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巧妙运用生物专业理论化解班级管理难题,表明了专业理论也具有教育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物 专业理论 班级管理  在教学工作中,除了教专业课生物之外,我还兼班主任工作。为了尽到班主任的责任,最初我常常是事事管,时时管,“紧跟、狠抓”,一心扑到学生身上。常言说,好动机并不一定出现好结果。班级表面上看很稳定,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和谐。这会让我感到伤心困惑。很长一段时
【摘要】本文是多年物理教学经验的结晶。针对九年级物理复习中存在的误区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提高物理复习的有效性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物理 复习 有效性  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复习能使学生系统整理、巩固深化物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技能,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九年级物理复习的有效性、避免一些迎考复习的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山区沙棘资源分布概况;开发利用价值;研究提出了沙棘加工技术,包括沙棘原汁、清汁、浓缩汁机械加工工艺;沙棘果清洗、榨汁、分离、浓缩等机械设备;沙棘综合利用
【摘要】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试题中常见,但却十分重要的一类题型。该类题目考查知识面广、变化多端、思维量大、综合性强,是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类好题。但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解题时没有把握,倍感头痛。在进行推断题的专项复习时,我把做推断题比喻成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紧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化学推
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法现代科学正在逐步揭示记忆功能的秘密。人们一致认为,干扰是造成遗忘、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遗忘,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1.坚定信念,锻炼记忆。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住这种自信心。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
作业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的强化”。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及当前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状况分析,浅谈对新课改下的中学物理作业的看法,以及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有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
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这项改革是一项整体性的配套工程,它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学科体系和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等,既要与高中课程整体改革合拍,又要考虑化学的发展和高中化学的特点。这项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高考化学要考查的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所有能力必须通过思维能力才得以实现,所以思维能力是
【摘要】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努力提高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化学 兴趣培养  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