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哲学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it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哲学是哲学与教育的交叉学科,教育哲学作为一个复合词,离不开哲学与教育,哲学与教育以“人”为中介而相互连接。哲学关注成“人”,教育关注怎样成“人”。人性是教育理论的根基,不同的人性观形成不同的教育理论,本文主要在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分析人性论对教育的意义。
  一、教育哲学相关概述
  什么是教育哲学呢?教育是形成人的活动,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反思,是通过反思教育思想形成和构建教育思想,从而影响形成和构建人的教育活动。虽然教育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但教育哲学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因为哲学作为知识的总汇,教育学自然孕育其中。如果从学科发展角度分析,应该是先有教育学,然后随着教育学的发展,才有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作为交叉学科,是教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从哲学中分离,最早也是由哲学家讲授的。因此,教育学的渊源与教育哲学具有一致性,而当时教育学与教育哲学事实上也是一码事,教育哲学被作为教育学的别名提出来。1848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罗森·克兰兹出版《教育学体系》一书,主要应用黑格尔哲学观研究教育。1886年,该书被美国女教育家布莱克特译成英文,书名改为《教育哲学》,被人们视为最早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然而该书实际上论述了教育的性质、教育要素、教育体系,这是一本系统的教育学书。1899年,德国哲學家那托出版《教育社会学》,主张从逻辑学、伦理学、美学三个方面论述教育,他继承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开辟了以哲学观点和体系论述教育的先河,对后来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大影响。20世纪教育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成型,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编著了教育哲学。
  中国研究教育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著作也越来越多。但教育哲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来自教育学科和教育哲学内部的不断挑战,使得教育哲学的性质不断地改变,有的甚至危机教育哲学的存在。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不断在发展中争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明确,教育哲学的底线就在于其领域是教育,方法是哲学,教育哲学是以哲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反观中国教育哲学,人们不难看出,虽然它产生较晚,在学习借鉴西方教育理论中起步,但成果值得充分肯定,例如,20世纪30年代不仅教育著作颇多(如范寿康等人),而且形成众多学派并存的格局。
  二、人性论简述及对教育意义
  (一)阐述人性论
  人性论不同于人性,人性是人性论认识的对象,人性论是对人性总的看法和概括,它是教育中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关键的是,对人性论的看法是一种事实判断还是一种价值判断。如果是一种价值判断,就意味着人性没有“是什么”,只有“应该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性判断,都会形成各自的人性论。这种人性论,是一种人性的假设,而不是一种人性的科学。
  人性不是客观的,至少可以这样说,它不完全是客观的,对于人性是什么,这取决于人们对人性的看法。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需要,对人性有着不同的看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观,诸如围绕人性的善恶,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等。对于人性的不同认识,没有对错而言,只有哲学家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每一种人性论都是一种合法性的偏见。人是什么、能够成为什么,取决于人本身“是什么”(自然性、特殊性),还取决于人“应该成为什么”,即人性的假设和人的期望。这对于以人性发展为天职的教育而言,更是如此。
  (二)人性假设对于教育的意义
  人性假设对于教育的意义,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教育的根基,教育只有把人性作为根基,才能使教育指向人,真正地成为人的教育。因此,人性假设决定着教育的本质内涵。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置身于科学视野,它就是对教育的实施、教育存在的抽象和概括,是从教育存在的事实中抽象和概括出教育“是什么”,反映的是教育事实的共同性和普通性。在哲学的意义上,教育没有固定的本质,教育应该是什么、追求是什么是一种价值赋予,赋予它是什么,它就成为什么,追求是什么。如果赋予其社会的追求,教育就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中的人就成为社会的工具,符合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只顾及人自身的发展。如果把教育置于人性假设之下,赋予教育一种从人身出发的内在的本质规定,教育就成了人的教育。
  人性之外的人和出发点,都不会把受教育者真正当作人,在教育过程中也不会遵从人的特性,也不会追求人性的发展和完善,这种非人的教育中,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样的教育从起点到过程,以致结果,都偏离了人自身,最终只能是对人性的压制和异化。只有建立在人性假设上的教育,才能以人为中心,追求生命的成全,使教育真正地走向”育人为本”,立足于人性论的教育,把成“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建立教育的人性论,确立以人为根基的基本立场,这一立场决定论教育的基本信仰方向。有了这一信仰,教育就不再飘浮和动摇,就能与世俗社会保持健康的距离,能在任何情况之下保持自己在精神和信念上的独立性。对人性的假设不同,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影响着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教育的观念、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选择。总之,人性是教育的原点,有什么样的人性,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和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所以,构建教育和教育理论,首先要确立作为前提的人性论。
  (河北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王敏(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影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
其他文献
《大学》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古人非常重视家庭建设,大家族一般都通过家训进行子孙家庭教育的传承。《司马氏居家杂仪》为宋代名臣鸿儒司马光为其家人制定的家训。朱熹修撰《朱子家礼》时,将《居家杂仪》全文收录其中,其得到广泛流传。《司马氏居家杂仪》被后来的许多封建士大夫家庭所仿,为传统中国家庭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司马氏居家杂仪》蕴含着丰富的养老
期刊
本文从陶渊明的三篇著名诗作《停云》《咏贫士》《五柳先生传》入手,分析诗句中的典型意象,探索陶渊明在意象背后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停云》并序中的孤独与达观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園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在诗歌第一章呈现的第一幅画面里,陶渊明在一个舒适的阴雨天,独自一人在窗前饮酒
期刊
林森的最新小说集《海风今岁寒》延续着作者以往的写作传统,但又有着某种新的质。它仍以海南岛为叙述背景,围绕现代性进程中传统的突然断裂、死亡的来临、家里一个人的失踪等叙述主题来展示青年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精神沦陷问题,但与林森的其他小说相比,《海风今岁寒》更多了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出路的探寻。  海南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度游离于现代化进程之外,但它仍旧无法阻挡现代性的侵入。现代化给海岛人民带来富裕的物
期刊
电影符号学指出,自然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也是一种无理据的符号,而电影语言是一种有理据的符号。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在他前期电影中使用的符号形成了独特的电影语言,尤其是在电影《站台》中,其通过时间符号和空间符号的混用来呈现时间、空间与人的关系。  一、电影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作为电影研究的一个理论分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并延续至今。在麦茨电影符号研究中,他指出:“并不是因为电影作为一
期刊
20世纪中期的抗美援朝战争,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的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国追求和平的坚定信念,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站起来了。202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的第七十一个年头,潍坊市抗美援朝志愿军作为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缩影,他们的记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的真实情况。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潍坊市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口述调查(其集中体现于《潍坊志愿军老兵回忆录》),并借以历史文献,希望以潍坊志愿军的记忆来再现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问世,十几年后,王全安将之改编成了电影。电影上映后得到很多评价,褒贬不一。有诋毁者说这是对原著的侮辱,有赞颂者说表现出了原著的思想。无论是长篇小说《白鹿原》还是电影改编的《白鹿原》,都一直处在不断的争议中。这是否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以及中国文学的电影改编造成影响呢?本文将从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设定方面分析受争议的原因,并谈其改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期刊
禅宗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中更讲究自悟性,即自身对事物的认知及感悟,类似于唯心论的精神感悟。所以,禅宗以感悟、直觉的方式来阐述不便于用文字来表达的内容,而音乐艺术也是通过人的审美心理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每个人的内心与处世经历均不同,因此对音乐中的情感“加工”不同,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理解也各有所异。  一、禅宗概述  禅宗是佛教众多流派中的一支,主要发展于中国,“禅”原意为“思考”“静虑”,是梵文“禅那”
期刊
乌热尔图是鄂温克族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创作者。在多个文学作品中,他竭力展现了深刻的民族文化记忆,小说中的动物书写是他民族文化记忆的呈现载体。在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地域空间中,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成为乌热尔图笔下有着传统话语权的“聚焦点”,与外界进行着一种隐秘的对话与交流。它们是鄂温克族体现万物有灵观念和自古以来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是在鄂温克族生活现实不断现代化的背景下,一种民族精神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体现。  21
期刊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罗海燕副研究员所著的《海宇混一:元代的儒学承传与诗文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是一部极具学术分量的专著。罗海燕副研究员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元代文学的研究,师从元代文学研究大家查红德,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近10部。此书更是其多年心得荟萃之精品。  回顾1949年以来的元代文学研究进程,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全元曲》(包括元
期刊
北魏实施领民酋长制,主要原因是部分游牧部落不任使役、势小易制以及自然地理条件适宜。领民酋长制为北魏的军事力量与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壮大了领民酋长的实力,为北魏的分裂埋下隐患,同时不利于少数民族汉化与民族融合。  一、北魏实施领民酋长制的历史概况  北魏领民酋长制源于拓跋什翼犍时的“酋、庶长”。《魏书》记载,拓跋什翼犍建国二年(339),“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