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想过孩子的感受?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孩子拼了
  王丽将女儿的儿童床挂网上给卖了。他们的新家,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女儿的小床,三口人以后不得不每天挤在一张双人床上睡觉,因为他们买了一所重点小学的学区房。为了买这套学区房,把家搬到了面积缩小一倍的房子里。王丽说:“为了女儿,值!”
  37岁的李鑫是某报社的编辑。但为了赚取更多的提成,他最近开始频繁地做发行和广告的工作。每天的午饭,从“外面吃”变成了“带饭”。单位的聚会现在一概不参加。因为他家刚刚以10万元/平方米的价格,买了套50平方米的学区房。从此以后的20年,家里背上了债。李鑫说:“为了儿子,拼了!”
  自从教育部下发新政“要求2015年实行100%免试就近入学”后,选择“为孩子拼了”的父母增多了。
  对于家长来说,天价换来的不仅仅是一所好学校,更期望孩子能对得起父母的苦心:“我花了那么大的代价买学区房让你上重点,就是为了你能好好学习。” 所以,孩子们多数也在拼着。
  “我其实没想多努力学习,可我爸不准我不努力学习”——当年中关村三小的学生,今年26岁的嘉琪。
  “越重点,越竞争。我根本顶不住压力。”——当年北大附小的学生,今年28岁的慧慧。
  “早上一般6点20起,去学校吃早饭,每天都考试,回家写作业写到10点多,周六、周日一般起来之后写作业,下午上辅导班,晚上接着写作业。”——现在上初三的小超。
  “我的成绩一般,是父母要为我择校。特色学校压力太大,我学习跟不上。同学瞧不起我,我经常因做不好作业挨批评,我受不了。”——现在上小学6年级的小欣。
  孩子,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上重点学校吗?这个答案无人知晓,甚至不能假设。 因为为了上名校,家长们已经付出了那么多。
  “圈”定未来?
  与许多年前的老北京不同:最穷的和最富的都可能住在一条胡同中。雕梁画栋的大户人家不远,往往就是穷人简陋的小门。现在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在当代社会,房地产这个东西,在帮助人群“画圈、分层、贴标签”方面起了不少作用。
  从一套房子2.3亿元的上海汤臣一品小区,到演艺界大腕居住的北京紫玉山庄;从机关子弟们扎堆的“军队大院、煤炭大院、计委大院”,到大量安置拆迁户的“天通苑、回龙观”等经济适用房、保障房聚集地。
  什么房子住什么人,什么人住什么小区。连相亲的姑娘们都很有技巧的用“你在哪个小区啊”来掂量男方的财力和背景了。
  那么再看看“买高价学区房”的这个群体。与“非学区房”相比,大部分选择买名校学区房的都属于 “有钱人”,所以对口的名校自然成了“有钱人孩子”云集的场所、有钱孩子的“圈”。而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强努着买”的老百姓。
  我闺女是她爸爸开个破羚羊接送,而他的好朋友是老爸的司机开奔驰接送。
  我闺女国庆长假京郊三日游,吃农家饭,和好朋友疯跑,而他的好朋友是去美国迪斯尼。
  我闺女暑假在家里看书、煮面条,去楼下骑自行车,人家孩子在意大利夏令营。
  过教师节,孩子给老师画张画,别人给的什么我不知道。(其实在新闻大家都看到了,小学生就开始给老师送各种香奈儿、LV的包包。)
  “老师只管学习和课堂纪律,其他都不管。我们班的同学家庭条件都很好,大家穿的都是名牌,还常常比谁的衣服价格贵。我们每月都在学校订了饭,但大家觉得食堂的饭不好吃,几乎所有人都把饭倒掉,再花钱到外面去吃。这些事情老师都不管。”北京中关村某学校高一的学生小雨说。
  “不用说去中关村三小了,就我们家孩子上的这个学校,他们同学家长带着孩子去香港迪士尼,回头班里好多小孩都嚷嚷着要去。”韩女士说着说着眼睛微微有点泛红:“就是觉得对挺不起孩子的,对现在社会来说,这个也不算特别过分的要求。可是我们买了这个房子后,没有余力去旅游了。”
  对于掏家底买学区房的家长,俨然就是把孩子推进了一个本不属于他的“圈”里。
  “在小的时候,每个小孩都喜欢‘自己和大家一样’。无论你说多少大道理,小孩子还是喜欢‘自己和大家一样’。直到青春期之后,孩子才会变得希望‘自己和大家不一样’”早已从中关村三小毕业的嘉琪一语中的。
  对于“错位入圈”的孩子来说,仅仅“和大家一样”都很难做到。
  我们不清楚,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幼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能得到良好发展吗?
  多数家长买学区房、进重点学校首要看中的是“优秀的师资力量”。但“教育”的范畴远远不止学校传授的这些知识,和考试能得多少分。
  为了学区房,“拼没了”本来拥有的独立儿童床、孩子独立的空间,也“拼丢了”外出旅游增加见闻的机会、更加营养美味的食物……也有家长拼命买了学区房,把孩子扔进名校后,却没时间多陪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于年幼孩子的全面发展吗?
  楼市疯,家长拼。但学区房里的孩子,你快乐吗?
其他文献
男孩的手一直在那里顽强地举着。500多人拥塞的空间里,那些伸得更长的手臂、喊得更高的声音和满室沸腾,轻易就把这个五六岁孩子纤弱的手和单薄的身躯淹没掉。  优酷工作人员注意到了男孩。他走过去,问孩子的妈妈,您的孩子是想提问吗?对方回答,是的,但是我不知道他要问什么。  工作人员把孩子高举起来。孩子接过麦克风,问道,“张昕宇叔叔,你们走过这么多路,你们的勇气是从哪里来的?”  4月12日晚18:30分
期刊
“时维四月,岁在甲午,风日清朗,鸿宾咸集。今高氏之子高晓东,雷氏之女雷扬,将于此良辰吉日,尊六礼之制,行婚典之仪……”司仪的致辞古雅、清亮、不疾不徐。一曲《高山流水》中,一对年轻男女身着墨黑与赤红相间的玄色婚服款款而来。  2014年4月13日午时,北京花家怡园翠微店,一场“汉式婚礼”正安静地举行。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重拾传统,举办中式婚礼。甚至有说法称,“西式婚礼已成传统,中式婚礼
期刊
《中国周刊》:怎么看待中国式“吹哨人”所处的大环境?  王海:中国是一个政府导向型、企业导向型国家,是一个监管型社会。首先立法上大多是以政府利益、企业利益为先,而不是以消费者利益为先。这是跟市场经济相背离的。  国家立法侧重保护企业的承受能力,而不是保护消费者权利。市场经济是以消费者为对象的,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制度设计。  《中国周刊》:如何实现组织对等?  王海:除了日常监督,可以通过实验室做实
期刊
临出门时,冯新恒被心外科的人急急地找了去。  “一个三天前刚刚做完手术的病人突然低血压,出现严重低氧,不知什么原因,会不会是血栓塞?”  冯新恒过去一看,当下作出判断:“血栓塞可以排除。心脑功能也没问题,很可能是一个系统性的原因。”  “我要不去也不放心。”这位北医三院心内科副主任解释道。  对这件事的处理,让他与我们的见面晚了近一个小时。  他的两个大学同学,刘福生和孙凤丽准时和我们见了面。他们
期刊
门铃响起,王俊慧把门打开,郭玉辉探出头来。四目相望,两位老人哈哈大笑。王俊慧假装做出递上拖鞋的样子:“要不要我这样迎接他啊?”于是,又是一阵止不住的笑。  这是两位老人配合《中国周刊》摄影师拍照的情景。  50年前,二十出头的郭玉辉和王俊慧互相在高中毕业留言簿上写下了对彼此的祝福。今天,他们已一起携手走过47年的人生。  留言簿里的那些人  前几天,王俊慧把留言簿和毕业照翻了出来。所谓留言簿,其实
期刊
郭培一袭黑裙坐在白色长桌旁,低头看着面前的图纸。五六个人站在她的旁边,谈论着什么。听到我们打招呼,她抬起头,一脸疑惑。待反应过来,她莞尔一笑,起身,招呼人先带领我们参观,柔声叮嘱下属“我马上化妆。”娇小身形下蕴藏的力量瞬时散发开来。  那是她的王国,位于北京北五环来广营的玫瑰坊。三千多平米的四层空间里,从设计室、车间到试衣间,她把自己华丽的梦一步步变成现实,点缀了别人的梦境。  一楼的会客厅里,空
期刊
【最悲催】  徐成前 :一哥们儿在同桌毕业留言本上写的:最好的兄弟是:睡在上铺的哥们。最喜欢的人是:同桌的你。最难忘的事:睡在上铺的兄弟带走了同桌的你。  MATTSCALE :无聊想翻翻高中毕业留言本了,但是我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沉思良久,噢,我想起我根本没有留言本!  四川韩冰律师 :今天看到儿子的初中毕业留言本,好几个同学留言中称他为高富帅,我既欣慰又难过。欣慰的是儿子的高和帅遗传了我的基因并
期刊
周晓倩的咖啡馆渐渐成为一条线,将越来越多的高中同学和回忆穿在了一起。  这家名叫“蘑菇”的咖啡馆,位于雨儿胡同——以南锣鼓巷为中心对称分布的16条胡同中的一条。这条宽不过5米、长不足400米的小街,前些时候因为习近平的到访而声名大噪。  但是,突然增加的人气并不妨碍这条小街继续保持它的厚重之气。从东到西,齐白石、粟裕、罗荣桓的故居肃然静立,青灰色的砖墙,朱红色的大门,深锁的院落,路过的人忍不住满怀
期刊
沙龙时间:2014年5月11日  沙龙地点:燕郊一树花开咖啡馆  沙龙主持:《中国周刊》记者 寇建平  摄影:《中国周刊》记者 陈李  参会嘉宾:  当当网资深运营经理 谭桥英  《纸界》杂志主编 张友红  北京宏毅时代人事经理 吕淑蕊  《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 韩福东  奇虎360媒介高级经理企业沟通部 袁国宝  燕郊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小城市,完全没有北京的喧嚣。商业街是平直的,很宽,欧陆风情的
期刊
我国筹办奥运会期间,曾特制了一批专赠各参赛国首脑与代表团长的特种高级礼品,这就是足以体现中华文化精华的“陶艺挂盘”:邀请全国最具名望的画家作画,熔烧成精美绝伦的陶瓷大盘。我受邀为这批名画一一题诗,共六十九首,其中就有声震全球的大画家王西京的一幅杰作《板桥小像》:“瘦竹幽兰识板桥,仓皇梦里荻萧萧。一幅衙斋听苦雨,启人清志润人毫。”诗虽不足与画的高迈意境相匹,但也可算是我与西京心灵的首次交流。  想不
期刊